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宿州趙氏

鎖定
宿州趙氏,從宿州市東二鋪,北行不幾里,便到了灰古。灰古是宿州市古鎮,東連時村,西接符離。
中文名
宿州趙氏
時    代

宿州趙氏起源

從宿州市東二鋪,北行不幾里,便到了灰古。灰古是宿州市古鎮,東連時村,西接符離,南臨新汴河,北靠永安,古老的濉河從中穿過,河上有石橋溝通南北。
灰古之所以古老,起因於她的來歷和年代。濉河形成於春秋,濉河南岸原是一片汪洋,後在黃水的衝擊下,形成土堆,由於年代久遠,人稱之為“古土堆”。史載:秦朝置符離縣,後遷老符離。東魏曾把頓丘縣喬遷於此。唐朝在唐河南岸設驛站。
明朝時,從符離西火集子(今埇橋夾溝趙集村),遷居一支趙氏宗族,在土堆的廢墟上建了趙氏宗祠,在祠南百餘米修建趙氏府第。從此門前便有了集市,人們以土堆命之,取名“古土堆”。久而久之,古土堆又改成了灰古。當地人説,在唐朝時,濉河南岸有火神廟,火神廟裏修“天后宮”。天后宮建築考究,用料昂貴,外表看上去金碧輝煌。後來屢遭兵燹,最終化為一堆灰土,人稱之為“灰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又稱之為“灰古堆”。這兩種説法便是灰古最原始的來歷。

宿州趙氏字輩

安徽宿州趙氏字輩:克紀守德,忠厚傳家,遠大光明,這個字輩是安徽宿州埇橋區夾溝鎮趙集村(古名火子集)的字輩
還有宿州趙氏字輩是:宗廷紹宋,政治維良,克承先德,永世鴻昌。家傳明訓,統序端方,鍾靈毓秀,長髮其祥。(此為古饒集 灰古 桃溝南柳園趙氏字輩)

宿州趙氏趙氏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嬴姓,周穆王賜趙城,因邑為姓。
根據《姓纂》記載,趙姓的由來是這樣的:“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由此可見,最初以趙為姓的人,是顓頊帝的子孫造父,他以善於駕御,於周穆王的時候,得到了趙城這個地方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稱做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傳下來。當時的趙城,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趙城縣西南。後來,這個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肅省)、南陽(今河南)、金城(今甘肅)、下邳(今江蘇)、潁川(今河南)一帶。
據歷史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傳説,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玄鳥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孫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於馴馬和駕車,深得周穆王的寵愛。後由於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護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賜給造父趙城(在今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世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姓氏,形成趙姓。由此,中華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趙姓形成。其後在戰國初年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趙氏是我國六大姓氏(李王張劉陳趙)之一,有“王張李趙遍地流(劉)”的説法。
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孫叔帶因受排擠,率領部分宗族投奔晉國,而沒有遷往晉國的趙氏宗族仍居住在趙城。從此,趙姓不但在晉國紮下根來,而且逐漸昌盛壯大。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時候,趙家的權勢更大,進一步與同為大夫的韓家和魏家瓜分了晉國,而分別自立為一個諸侯,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三家分晉”。後來,趙國的國勢越來越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其都城設在晉陽,也就是山西省太原縣的北面。由此可見,所有姓趙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後來才逐漸移居他處,“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趙的人來説,如果像這樣認真的推溯,又豈止是500年而已。
“三家分晉”後所建立的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被秦滅亡後,趙姓出現了兩大分支——天水趙氏和涿郡趙氏。趙國末代君王趙嘉秦始皇遷往西戎,趙姓一部分隨之遷往甘肅,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趙氏;趙悼襄王之子趙遷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裔在漢時又自房陵遷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趙姓另一支派——涿郡趙氏。此後趙氏又不斷向外擴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②兩度立國,皇帝賜姓。
到了宋代,隨着趙姓王朝的建立,趙姓的地位更為顯赫,且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宋朝時300多年,有18位趙姓皇帝。北宋太宗時,党項族拓跋部首領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後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宋神宗時賜木榮姓名趙思忠;宋哲宗時賜河湟羌族隆贊青唐隴拶姓名趙懷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賜姓名趙懷義;遼政權光祿卿馬植因有功於宋室,宋徽宗賜他姓趙,名良嗣;南宋初年,鮮卑族人宇文虛中圖謀救出被金朝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因寡不敵眾被殺,南宋朝廷賜他姓趙。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猶太人進入中國,尤以宋朝為最,猶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親賜,據明弘治二年(1489)碑記,當時的猶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等十七姓,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加入中國籍的猶太醫生俺誠,以“奏聞有功,欽賜趙姓”。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也是猶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對歸順的蒙古貴族寬大優待,分別賜予漢族漢名以示褒揚。有個蒙古貴族其巴圖,受賜名叫趙忠美,他們後代也就姓趙了。在古代,一人受賜國姓,舉族以為榮耀,全體族人均改姓國姓,這極大地擴充了趙姓人口。
③少數民族改姓趙氏。
隨着歷史發展,本為漢姓的趙姓,滿、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鮮、瑤、壯、哈尼、德昂、佤、景頗、鄂倫春、錫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趙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時雲南白蠻部落、唐代胖柯蠻等中也有趙姓。如西漢匈奴人趙安稽,越族人趙光;五代白族人趙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趙國寶,藏族人趙阿歌昌;南宋瑤族人趙瑞封;清代壯族人趙克廣、趙榮正、趙榮章等。辛亥革命後,滿族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阿顏覺羅氏、覺爾察氏、伊爾根覺羅氏、阿塔覺羅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絡氏等均有改姓趙姓者。此外,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趙的也不少。
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趙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南馬頭村有幾户趙姓人家,每逢年節祭祖便合族集中,懸掛祖先畫像,鄭重參拜。據説他們掛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傳這刀家是明朝皇室後裔,明亡後,改姓隱名,遷居此村,原姓朱後改姓趙。1983年,在殯葬趙永全時,在墓側掘出殘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禎失基,播遷於此。我本姓朱,隨以趙為氏焉。”可惜 1942年日本侵略軍“掃蕩”馬頭村火燒房子時,這支趙氏祖先像遭火焚燬。曾任清貴州提督的趙德光,祖上本姓張。元朝時,有一個女真人姓術要甲,由於發音問題,被誤傳為“趙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為官,詔書呼其為趙氏,他也就改姓趙,取名趙良弼,成為元代名臣。明朝時,蒙古人阿勒楚爾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齋氏,他從小在外祖父家長大,人們傳言他隨外祖父姓趙(兆齋與趙同音),他也將錯就錯,改姓趙。女真人是滿族的祖先,清兵入關時,引起漢族人的反抗。康熙帝時,將漢軍鑲紅旗人一支改姓趙氏,以緩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將趙宏恩、趙國祚都出自這支。清朝廷後又將漢軍正藍族人一支改為趙姓,清末名臣趙爾巽、趙爾豐都出自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失去了尊貴地位,他們紛紛改姓趙、劉、金三姓,從而擴大了滿族中趙姓的人數。滿族喜塔喇氏、阿顏覺羅氏、覺爾察氏、伊爾根覺羅氏、阿塔覺羅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絡氏等均有改姓趙姓者。

宿州趙氏趙氏繁衍

趙姓既是大姓,又為尊貴之姓氏,歷史上有功勳卓著之人被賜福於趙姓,也有冒充姓趙氏的。如在漢代,匈奴人中有位名為安稽的人,冒姓趙氏。唐代,苗族人國珍任工部尚書,也姓趙氏。西夏時,党項羌族國君元昊被宋太祖賜姓趙。但上述這些趙姓人,其後裔的發展在整個趙氏家族中影響不大,遠不象其他大姓的來源複雜繁多,而且趙姓人還充實了其他一些姓氏宗族。歷史上趙家子孫或受封、或避禍活命以及其他原因,改為黃姓馬姓秦姓、原姓、屏姓等姓的都有,其後裔遂脱趙氏而另有發展。史書載馬姓人絕大多數是趙國大將、“馬服君”趙奢的後裔,趙奢就是中國大姓“馬”姓人的始祖,名將馬援就是趙奢的後代。白族大姓邵姓的重要一支也由趙姓改來。福建漳浦有一座趙家堡,堡裏的人皆為趙宋皇室後裔,卻全姓黃,這是其先人為避戰亂禍擾更改趙姓的結果。據史載,黃姓本身也是尊奉少昊為遠祖的姓氏,與趙姓出於一轍。縱觀趙姓的發展史,趙姓衍生了十幾個姓氏,有些已發展成人口眾多的中華大姓。如果把這部分人之後都加起來,趙姓後人約有一億之多。世界上還有韓國、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國家有趙姓人,有的還為大姓,其他國家還有大量趙氏後裔,所有趙姓人加起來,絕對又是世界性的特大姓族。這毫無誇張。
趙姓自誕生便神聖於世,久盛不衰。春秋戰國時期,趙姓乃王族貴姓;宋朝尤為國姓;元朝時期,張王李趙劉乃漢人中五大姓氏。時今,趙姓仍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一個特大姓氏,已發展成多民族的融合體,人口遍佈世界各地,正可謂泱泱大族,枝繁葉茂,興旺發達
廣東粵東潮汕趙姓的另一支系,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嫡系後代。趙匡胤有兄弟五人,長、幼早亡。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宗親世系主要由趙匡胤、趙匡義和魏王趙廷美三支組成。收入《宋史·宗親世系表》的人物共有12萬人之多。其中十至十二世三代人競佔了世系表的一半,可見其繁衍速度之快。無怪乎元朝建立之後,要下令殺盡天下趙姓人。後來皇帝怕引起更大反抗才收回詔令。
屬於趙匡胤嫡系的以“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為字派,以分昭穆。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年間,趙匡胤的第七代後裔、“伯”字派人物趙伯全奉宗室之命,率八子入潮州,居住在城內使和坊。
到了元代,就搬到鄉下居住,於饒平隆都南溪創鄉立業。這一派的趙氏子孫,比較幸運。他們居住鄉間後好像未受到什麼大的厄難,可能是由於南溪當時比較偏僻,所以居於其間的趙氏發展很快,清代以後又有人移居澄海東隴,或移居到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