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植

(北宋官吏)

鎖定
馬植(?~1126年),改名李良嗣,賜姓趙,燕人,官至光祿大夫
馬植本是遼人,獻策北宋聯金滅遼,並達成"海上之盟"。然而宋、金之間的直接接觸,也暴露了北宋的衰弱,隨後金兵大舉南下,直至"靖康之恥"。馬植是宋金結盟之始作俑者,後人常將宋金戰爭的爆發甚至北宋滅亡的原因歸咎於馬植。但馬植與宋金戰爭之關係具有爭議性。 [4] 
本    名
馬植
別    名
李良嗣
趙良嗣
所處時代
北宋
出生地
逝世日期
1126年
主要成就
首次提出聯金滅遼

馬植生平經歷

馬植獻策攻遼

馬植出身遼國大族,官至光祿卿,行為為人所不齒
政和初年,童貫出使遼國,途徑盧溝,馬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燕之策,因此得以拜見童貫。童貫與之交談,大奇之,兩人結伴而歸,易姓名為李良嗣。童貫推薦李良嗣給朝廷,李良嗣獻策説:"女真恨遼人切骨,而天祚帝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州萊州渡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議者説祖宗以來,雖有此道,以其地靠近諸蕃,禁止商賈舟船通過,已經百餘年了。一旦啓用,恐怕非中國之利。宋徽宗召見李良嗣,問所來之因,李良嗣對答:"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真得志,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事不等矣。"宋徽宗欣然採納,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圖燕之議自此始。遷直龍圖閣,提點萬壽觀,加右文殿修撰。

馬植出使金國

宣和二年(1120)二月,李良嗣出使金國,見到完顏阿骨打,議取燕雲十六州。歸來後,進徽猷閣待制。從此他受命出使金國六七次,很能盡心盡力地婉言勸解,替宋朝説話,與金人爭議,進龍圖閣直學士。北宋得到燕山後,又加延康殿學士、提舉上清宮,官至光祿大夫
李良嗣説:“我從前在北國,同燕中豪傑劉範、李奭及族兄馬柔吉三人同心結義,想佔據幽州薊州後歸朝,在北極祠下灑酒,祭天發誓,等以後功成時,就做一個平民百姓,來表達本心,最初不是為取功名,求富貴的。仰仗陛下威靈,現今此事幸而成功,我念及從前的誓言,怎能違背呢?希望准許我辭官,讓我買田歸農,使有見識的人説:‘這是平燕的首謀,能請求辭官閒居,真是天下的美事。’不然,我連神明都敢欺騙,還有什麼不能幹的呢?”他一共三次上表章辭官,皇上不準。不久朝廷接納張覺,趙良嗣爭辯説:“國家剛與金國結盟,這樣做定會失去金國的歡心,後悔都來不及。”朝廷沒聽他的話。趙良嗣被罷官,削去五階。

馬植彈劾被殺

靖康元年(1126)四月,御史胡舜陟彈劾李良嗣釀成邊患,破壞契丹百年之好,導致金人入侵,禍及中國,請求對他斬首示眾。當時,李良嗣已經被流放到郴州,廣西轉運副使李升之受命到他的住處砍下他的頭,流放其妻子於萬安軍 [1] 

馬植文學作品

馬植出使金國,隨軍攻克遼國上京,作詩:“建國舊碑胡月暗,興王故地野風乾。回頭笑向王公子,騎馬隨軍上五鑾”。 [2] 

馬植歷史爭議

馬植是宋、遼、金關係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出身於遼朝燕京漢人大族,官至光祿卿的馬植,因其提出的“滅燕之策”引起了宋遼關係的鉅變。宋朝鑑於長期與遼的屈辱外交歲幣負擔,國策轉變為聯合金人滅遼。在是否聯金滅遼收復燕雲地區的問題上,北宋羣臣進行了激烈的爭辯。在宋徽宗的決策下,北宋打破與遼保持的百年和平局面,與金簽訂“海上之盟”以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宋金“海上之盟”的簽訂以及圍繞“燕雲十六州”所涉及宋金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博弈,皆有馬植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與。馬植圍繞燕雲地區進行了艱難而又漫長的使金交涉。
由於北宋宋徽宗統治集團的腐朽,宋朝本身的“積貧積弱”,加之宋朝在與金外交上的軟弱和失策,軍事上的失利,導致燕雲地區的交涉以宋的失敗告終。宋金關於燕雲地區交涉的失敗,加速了北宋王朝的滅亡。宋金關係的破裂,金兵直逼東京,宋朝以馬植為造成兵禍的始作俑者,論罪處死。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