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亭

(杜甫詩作)

鎖定
《客亭》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和《客夜》是同時之作。唐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杜甫送嚴武還朝,因徐知道在成都作亂,在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詩。全詩格調怨而不怒,哀而不傷。
作品名稱
客亭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客亭作品原文

客亭
秋窗猶曙色⑴,落木更天風。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⑵。
聖朝無棄物, 老病已成翁⑶。
多少殘生事,飄零任轉蓬⑷。 [1] 

客亭作品註釋

⑴猶曙色,到底還是天亮了。下三句寫秋曉之最。
⑵宿霧,早晨的霧。因由前夜而來,故曰宿。
⑶這兩句是矛盾的。自己並非沒有才德,如今卻老病成翁,這算什麼“聖朝”?又哪能説得上“無棄物”?杜甫往往使用這種説反話的矛盾手法來反映當時政治黑暗的真相。
⑷殘生,猶餘生。轉蓬,言人之飄零無定如蓬之轉,這是由憤慨而灰心絕望的話,碰着這種“聖朝”,還有什麼可説,這輩子只有隨它去了。其實這種飄零生活,對杜甫創作倒大有裨益。 [2] 

客亭賞析

首聯“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開篇以一“秋”字點明季節,秋士易感,更何況是在時局動盪,有家不能歸之時,離人逢秋,心中之愁就更加難以排解了。以愁心觀物,所見之景難免蕭條。“秋窗猶曙色”窗外天色漸亮,在一天開始之際,“曙色”本應充滿着希望,故而詩人使用了一個“猶”字。但詩人所見卻是“落木”,在古典詩歌中,詩人們寫“落葉”偏愛使用“落木”,因為木的暗示性能給人一種疏朗、微黃、寥落、蒼涼之感。此處亦然,“天風”即“秋風”,風的出現,落木就有了空中飄飛的動態感,此動態感易使人產生漂泊無依的感發,風穿過枝椏的嗚咽亦有了聽覺所感,同時風亦能觸發人觸覺上的“冷”,引發淒寒之意。
頷聯“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詩人目光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所繪之景極具空間感。“日出寒山之外”,山“冷”,日“暖”,一實一虛之中給人以“温差”感,很容易讓人感受到詩人客居時內心的冷意。山外日出,一山之隔的江面宿霧依舊悽迷。再次遠眺,煙波浩蕩,前路迷茫,此景之下,詩人內心萌生的應該是對鄉關何處,自己迷惘的前途還有蜀中百姓的關切和隱憂。
頸聯“聖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乃詩人以反語之口訴説心中哀怨。《尚書》中講“野無遺賢,萬邦咸寧。”“野無遺賢”乃盛世之象,詩人所處之朝,李林甫為相,恐才望功業出己右者得聖寵而危及相位,故多方排擠他人,致張九齡罷相,且尤忌文學之士。玄宗欲恩科取士,李林甫以“才俊在朝,野無遺賢,可喜可賀”討聖上歡心,以絕士人之路,杜甫亦在這士人之列。而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稱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那麼,“聖朝無棄物”又何至於像詩人這般大才之人“老病成翁”,顛沛流離呢?顯然這是詩人對黑暗政治辛辣的諷刺。
尾聯“多少殘生事,飄零任轉蓬。”寫詩人年老體病,輾轉飄零,以“蓬草”自喻,行子對飛蓬很容易產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之感,無根的蓬草恰若飄零的詩人,蓬草的凋零又能引出詩人遲暮志不可得之感。
整首詩以寫景開篇,以抒情作結。語淡情深,感時傷世,羈旅悲己。

客亭創作背景

此詩和《客夜》是同時之作。杜甫公元762年(唐寶應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這年七月,杜甫送嚴武還朝,一直送到綿州奉濟驛,正要回頭,適徐知道在成都作亂,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詩。這時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2] 

客亭點評鑑賞

瀛奎律髓》:
王右丞詩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此詩三、四以寫秋曉,亦足以敵右丞之壯。然其佳處,乃在五、六有感慨。兩句言景,兩句言情,詩必如此,則淨潔而頓挫也。
趙雲: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故非後來所及。
《唐詩歸》:
鍾雲:最真最妙,入峽始知(“日出”二句下)。
《詩源辨體》:
“聖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等句,皆意思悲感而沉雄者。
徐中行曰:説到無聊,只得如此放下。周敬曰:“聖朝無棄物”,比之“不才明主棄”遠矣,渾厚中含自傷。非悲非怨,故自苦心巧舌。
《杜臆》:
諺雲:“日高風”,故“曙色”着“猶”字,謂風之早也。三、四寫客途曙景極肖。
馮舒:八句如天生成,無復人力雕鐫,看杜詩何拘情景!紀昀:渾厚之至,是為詩人之筆。感慨不難,難於渾厚不激耳。入他人手,有多少憤憤不平語?許印芳:起是對偶。
《繭齋詩談》:
“聖朝無棄物,衰病成老翁。”此互勾句法。
《唐詩別裁》:
一呼一應(“聖朝”二句下)。比“不才明主棄”,藴藉何如?
《讀杜心解》:
三、四曉景,有向曉而光明動盪之意,以反興下截也。……“飄零”句,又結清“客”字。
杜詩鏡銓》:
寫峽中秋曉如畫(“日出”二句下)。邵雲:怨而不怒,見詩人忠厚(“聖朝”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評:三、四渾而有骨,大家景聯。然摩詰亦時有此。五、六白話老筆,良而不瘐,直推此公擠長。 [3] 

客亭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7
  • 2.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87-188
  • 3.    客亭(唐·杜甫)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5-16]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