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綿

鎖定
宜綿(?—1812)清滿洲正白旗人,鄂濟氏,原名尚安。初以生員考授兵部筆帖式,歷陝西布政使、廣東巡撫。曾參與平定四川土司叛亂及鎮壓蘇四十三起義。乾隆六十年(1795)任陝甘總督。川楚陝白蓮教起義爆發,命於西安辦理糧餉。後率軍入川,兼管四川總督事務,屢戰皆失利。迨廣州將軍明亮革職,受命統其軍。嘉慶四年(1799),以不親臨戰陣降三等侍衞。後復究於任內軍需冒濫,革職,遣戍伊犁。釋回後擢大理寺卿。 [1] 
本    名
鄂濟·尚安
別    名
宜綿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逝世日期
1812年
主要成就
平定湖北叛亂、剿滅四川教匪
旗    籍
滿洲正白旗
官    職
陝甘總督

宜綿嘉慶元年

教匪起,湖北、陝西戒嚴。宜綿駐軍商州,令副將百祥剿鄖陽、鄖西賊,克孤山大寨,賊首王全禮伏誅,漢江以北安堵,加太子太保,賞雙眼花翎。甘肅歲祲,命宜綿回蘭洲賑撫。是年冬,四川教匪起,由太平入陝境,擾安康、平利、紫陽諸縣,宜綿督軍馳剿,賊逼興安,分踞城南安嶺、城北將軍山,進攻克之,擒其渠王可秀、馮得士等。復殲漢江北岸大小米溪賊。偕提督柯藩、總兵索費英阿移攻漢南洞河、汝河諸賊,賊並五雲寨,乘雪夜火其寨,殲馘甚眾,詔宜綿進剿達州。

宜綿二年春

攻太平賊於通天觀、高家寨、南津關,連敗之。川匪最悍者,達州徐天德,東鄉王三槐冷天祿巴州羅其清,通江冉文儔。天德、三槐等合陷東鄉,踞張家觀;其清踞方山坪,文儔竄王家寨,圖據周家河,梗運道,且乘間與張家觀合。宜綿遣兵攻王家寨,分襲張家觀,自率隊夜焚曾家山賊柵,天德分援兩路,遂乘虛下張家觀,復東鄉;餘賊奔清溪場、金峨寺,據險抗拒,四月,官軍分五路進克之。天德等竄重石子、香爐坪,將與巴州賊合。宜綿潛攻王家寨,賊走方山坪,天德來援,敗之。知縣劉清素得民心,令招諭諸賊,三槐率眾詭降,陰圖襲營,宜綿覺其詐,設伏擊退。五月,達州賊傾巢出犯,有備不得逞。宜綿駐軍大成寨,遣將襲三槐於毛坪,三槐中槍跳免。時襄賊由漢江北渡入陝,署總督陸有仁以罪逮,乃調英善督陝甘,黜惠齡總統,命宜綿代之,兼攝四川總督。於是令明亮攻重石子,德楞泰與鄉勇羅思舉夾擊敗之,分二路竄,追殲孫士鳳於磨子壩。士鳳為四川教首,三槐等皆其徒也,至是為德楞泰所誅。餘賊西走徐家山,乘霧夜遁。其方山坪賊為百祥所截,舒亮圍賊林亮工於巴州白崖山觀成劉君輔大寧賊,圍之於老木園,川賊漸蹙;而襄陽賊李全、王廷詔姚之富等由陝分道入川,與之響應,勢復熾。雲陽賊伏陳家山,與襄賊約犯官軍,為羅思舉所殲。李全等踞開縣南天洞、火焰壩,旋奔雲安場,開、萬諸匪應之,謀犯夔州,附近賊蜂起,詔責宜綿專剿。七月,駐軍竇山關,開縣、東鄉交界地也。
川賊分立名號:羅其清稱白號,冉文儔稱藍號,踞方山坪;王三槐稱白號,徐天德稱青號,踞尖山坪。劉清率鄉勇與百祥、朱射鬥會剿方山坪,賊潰圍竄通江、巴州,與天德合。既而天德等竄青槓渡,圍巴州,其清、文儔欲從儀隴、南部分犯保寧,奪官軍餉道,百祥扼其前,退走黃渡河,旁掠儀隴;宜綿扼之官渡口,三槐等竄渠縣,其清、文儔走巴州。三槐復分攻鄰水,陷長壽,東趨重慶。時齊王氏、姚之富已竄湖北,李全、高均德先後分竄陝西。宜綿疏言:“惠齡恆瑞明亮德楞泰皆入陝,惟臣一人在川。諸賊齊擾川東北運道,嘉陵江防孔亟,欲親赴保寧,則川東千里無人調度。請別簡總督治理地方,而己親督師專一辦賊。”帝亦以宜綿年老,十月,命勒保總統軍務,宜綿以總督兼理軍需。又疏言:“軍興以來,四川調兵一萬九千有奇,陝、甘合調二萬有奇,兩湖更無餘兵可調。各省募補者難備攻剿;州縣團勇,各衞村莊,尤難責其長驅赴敵。目前賊勢,明亮德楞泰至襄陽,則鄖賊竄興安,宜昌賊回夔、巫;況雲陽、奉節伏莽尚多,兵力日分日薄。請敕添練備戰之兵,四川、陝甘、湖北各五千。至隨營鄉勇,費與兵等,賞過則驕,威過則散,究非紀律之師。不若選充營伍,賊平即補營額,費不虛糜,而驍悍有所約束。”詔行之。

宜綿三年春

調勒保四川總督,宜綿回任陝甘,駐陝境辦賊。未幾,高均德、齊王氏竄漢陰,褫明亮職,命宜綿赴軍督剿;而齊王氏、姚之富已為德楞泰、明亮所殲,阮正通、張漢潮先後犯陝境,川賊劉成棟走與合。宜綿自鎮安分路截剿,漢潮折向通江、巴州,正通竄城固,李全與高均德合屯五郎、鎮安、山陽間。宜綿偕明亮要之雒南,鏖戰兩河口,均德竄秦嶺,正通折入川。五月,賊分股北出鳳縣,掠兩當,闌入甘境,詔斥宜綿疏防。既而明亮敗賊於略陽,成棟、漢潮復由竹溪竄平利。命宜綿與額勒登保為一路,專剿平利之賊,尋敗之於孟石嶺,賊遁入川,責宜綿嚴遏回竄。八月,徐天德、冉文儔、高均德由儀隴竄廣元,漢潮北入南江,欲還湖北,官軍蹙之上游不得渡。宜綿檄兵扼寧羌、沔縣,漢潮竄太平。於是川、楚匪多流入陝境,其魁樊人傑、龍紹周、李澍、阮正漋各擁眾數千,迭擾安康、平利、紫陽諸縣。

宜綿四年

漢潮竄五郎,詔斥宜綿畏葸避賊,命解任來京,在散秩大臣上行走。既至,復斥其辨飾,降三等侍衞,赴烏里雅蘇台辦事。五年,追論軍需冒濫,褫職,遣戍伊犁,罰銀二萬兩助餉,逾兩年釋回。及三省教匪平,以員外郎用。后帝閲方略,宜綿曾論鄉勇,切中時弊,追念前勞,擢大理寺卿。病免。十七年,卒。
參考資料
  • 1.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9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