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三槐

(清代川楚白蓮教義軍首領)

鎖定
王三槐,四川達州直隸州人。清代川楚白蓮教義軍首領之一。
清嘉慶元年(1796年),王三槐等舉義於今宣漢縣桃花鄉蓮池溝。王三槐的義軍幾乎控制了20多個州縣的廣大農村地區。1797年除夕,王三槐的義軍會同徐天德部一舉攻克東鄉(今宣漢)縣城,這是白蓮教在四川攻佔的第一座縣城。之後,王三槐率部轉戰川東北,幾乎控制了20多個州縣的廣大農村地區。清軍勒保觀成率兵鎮壓。王三槐所部被稱為“東鄉白馬”。1799年,王三槐因麻痹輕敵,到清軍大營談判被誘捕解送北京,後被清廷凌遲處死。 [1]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四川省達州直隸州
逝世日期
1799年
主要成就
領導川楚白蓮教起義
本    名
王三槐
名    言
貪官遍地,官逼民反

王三槐人物簡介

王三槐(1764—1799),東鄉(今宣漢)桃花鄉人。清嘉慶元年(1796)與冷天祿、張子聰等率眾起義,曾被推為東鄉百號首領,與徐天德共同攻克通江、長壽、墊江等城。嘉慶三年(1798)7月25日,被清統兵元帥保勒誘擒。皇帝敕命將王押送北京,命令軍機大臣等審問,王在供詞中提到“官逼民反”,嘉慶帝知道後大受震動。第二年被凌遲處死。 [7] 

王三槐王三槐的故居

2009年5月8日,達州市宣漢縣“三普”隊員在桃花鄉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新發現了清嘉慶年間川楚白蓮教義軍首領王三槐的故居。“王三槐故居”位於桃花鄉蓮池村4社蓮池溝,地理座標:東經107°56′39.2″,北緯31°27′58.4″,海拔949.7米,方向260度。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川東北民居三合院佈局,磚石木結構,由正堂、左廂房、右廂房三部分構成,通長29.6米,通寬27.1米,通高5米,佔地面積802平方米。土石結構方形須彌座台基,青磚牆體,穿鬥式樑架,單檐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院壩正中一條垂帶式石踏道經四級如意石踏跺直通正堂。“王三槐故居”現為私人住房,原主體建築現存左廂房、石台基和石踏道。 [2] 

王三槐人物生平

王三槐,善穿白衣,善騎白馬,因家裏有餘財,經常仗義助人,以義氣結交同道中人。愛打抱不平,鄉里欺男霸女的惡霸見其都如看到了老虎一般。因為,此人從小學習武藝,一直尋找過往的名師學習武藝,練得一身好武藝,十里八鄉無人是其對手,被鄉里人稱之為東鄉白馬——王三槐。
白蓮教起義與戰爭 白蓮教起義與戰爭
王三槐本對這些民間組織沒有什麼興趣,因為自己的家產和在鄉里的威望足以讓他過上自己希望的生活,本沒有多大的追求。但白蓮教看準了王三槐,知道憑藉他的一身好武藝和在鄉里的威望,對發展白蓮教勢力有相當大幫助。白蓮教在王三槐的鄉里大肆宣傳清政府的腐敗,百姓的疾苦,並明裏暗裏以各種形式傳播只有推翻清政府百姓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王三槐本對這也不是很感冒,但免不了其身邊的一些江湖人士的説教。甚至王三槐認為的一些義士都不時向他傳播白蓮教的教義。
漸漸地,他被白蓮教的大義凜然所感染,自己又是義氣之人,看到身邊的很多朋友加入到了白蓮教,他也毅然決然地加入了。由於王三槐絕非普通人所比,一身的好武藝,又有極高的威望,所以很快成為了川楚地區白蓮教的首領。後來,隨着白蓮教勢力越來越大,開始向清政府挑戰。 [3] 
白蓮教起義浮雕 白蓮教起義浮雕

王三槐白蓮教起義

自唐、宋以來,民間秘密宗教社團白蓮教就開始了教義傳播,提倡唸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白蓮教教義簡單,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元、明兩代,白蓮教曾經多次組織農民起義,反抗官府壓迫,到清朝,又發展成為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嘉慶年間,白蓮教在四川地區發動大規模起義,打擊貪官污吏,反抗清政府的統治。 [4] 
白蓮教起義 白蓮教起義
從乾隆時期開始,四川官場勢力黑暗,搞得民不聊生,到了嘉慶時期,四川達州白蓮教義軍首領王三槐,在宣漢縣桃花鄉蓮池溝,帶領白蓮教眾和一部分窮苦百姓起義,並迅速控制了20多個州縣的廣大農村地區,朝廷急忙派遣總道勒保到四川圍剿白蓮教義軍。 [4] 
1796年,嘉慶元年,王三槐率眾揭竿而起,一舉攻克東鄉縣城。從佔領第一座縣城開始,王三槐的部隊勢如破竹,連續佔領並控制了當時四川附近二十多個州縣。川楚白蓮教起義引起了全國白蓮教的暴動,掀起了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王三槐更是這些起義軍中的佼佼者,所到之處,清軍雖殊死抵抗,但終究會被他突破。王三槐憑藉自己的武藝和號召力總是衝鋒在前,這讓他成為清政府眼中最難對付的對手。 [3] 
老營灣大勝之後,王三槐、徐添德即移營於東鄉縣城南門河對岸筆架山一帶,準備進攻縣城。
臘月初,清軍成都八旗副都統佛住率部駐東鄉縣城,督兵扼河守禦,候補知縣陸霖督練勇協助佛住守城。駐城清軍劣習復發:“強佔民房,淫掠民女,豪奪民物,民怨沸騰”,白蓮教武裝乘民心背離之機,於臘月二十七日從東林河、洋烈子涉淺悄行渡河,潛至城西曾家山、火石嶺。臘月三十那天,猛攻西門,清軍不敵,破城之後,白蓮教武裝擁入城內,殺死佛住、陸霖,擊斃典史楊永錫、清軍幹總徐文英、把總唐達及其弁兵鄉勇數千,開白蓮教武裝攻破縣城之先例。
東鄉城破,一些官吏被殺,四川總督英善令劉清代理東鄉知縣,把縣衙遷到今大成鎮大成寨,大量屯集糧秣,作為清軍行營(今遺址尚存)。
白蓮教起義 白蓮教起義
部分鄉場民眾也上寨進洞,屯糧引水避亂。正月二十五,徐添德部頭領王大受率眾進攻後河小營寨,當地富紳趙英瑞組織鄉勇據險抵抗。王大受派人送去文告一份,勸趙英瑞下寨投降,全文如下:“佛都督平南大元帥徐添德部下千總王大受,曉諭洞內蠻蠻氓民,爾等生居草野,不識此中之情由,我之披堅執鋭,乃官逼民反。原來大限劫盤,昔者興周滅紂,乃天意所定。至今興漢滅滿,亦天默主宰,非同嘓嘓①之輩,即殺人放人,乃宇宙所定之數,非人所能挽。縱有官兵鄉勇坐城池、守隘口,焉能是白蓮之對手,實自來投網之魚。爾民避居洞內,本系良民,奈何執迷不悟。今特發人招爾歸順,並不損傷一人。倘爾不來投降,雖爾佔了鐵桶之洞寨,略點雄兵,破開巢穴,不留一人。後悔之無際也。萬利年正月二十五日,曉諭勿損”。 [5] 
嘉慶二年二月,清廷命令陝甘總督宣綿入川總統川陝軍務,入太平攻破南津關,進抵東鄉境,某日夜突襲張家觀白蓮教武裝營地。獲勝之後,與四川總督英善、成都將軍觀成合謀,圍困東鄉城,四周縱火,徐添德、王三槐、冷天祿等率眾奮勇衝殺,突出重圍退據清溪場精忠寺一帶,與其他各部匯合,據險固守。是時,清軍廣州將軍明亮、領侍衞內大臣德楞泰率部於清溪上游,乘大雨之夜攻破冷天祿營寨,又攻擊王三槐所據的精忠寺,攻破左埡欄,擊敗徐添德所率的來援武裝。加上清軍肅州鎮總兵索費音阿帶領的甘肅兵丁前來助攻,又有鄉勇頭目羅思舉暗率鄉勇和清軍從觀音山後山絕壁攀上精忠寺,趁徐添德、王三槐下山禦敵去了,突襲徐、王大營,2000多名教眾家屬及傷病員慘遭殺害,亢作奉、熊永明等頭目亦受傷被俘遇害,只有徐添德之妻徐王氏率領女兵衝殺出營,與正酣戰在七里峽的徐、王合營,殺開一條血路上蓮花山集結。羅思舉又約桂涵率鄉勇趕赴明月壩,埋伏在河岸茶店一帶,待白蓮教武裝渡河之機,左右衝殺,白蓮教武裝傷亡慘重。只好分路突圍,佔據重石子、香爐坪等地與清軍抗衡。
四川白蓮教起義(模擬形勢) 四川白蓮教起義(模擬形勢)
四月,桂涵率鄉勇駐洋烈子,羅思舉率眾駐黃草坪、馬腦山,宜綿大營駐雙廟場大成寨,派代理知縣劉清到白蓮教武裝營地招降。劉清遵令與軍師劉星渠到香爐坪白蓮教營地,孫賜鳳、王三槐派教眾迎於道左,劉清痛哭流涕,白蓮教眾也失聲痛哭②。劉清好言撫慰。入營之後,只見孫賜鳳身
穿蟒袍戰衣,頭戴紅頂花翎,盤膝倨坐桌上,慢條斯理説:“替天行道,首義已久矣,殺戮官兵眾多,勢成騎虎,萬難投降,請回,勿再來,恐傷生命”。劉清又勸諭王三槐,徐添德等投降,眾頭領意見分歧。劉清回大成寨。第二天,宜綿又令劉星渠去招降,王三槐率亢作潮、亢作奉等到大成寨商談招降事宜,宜綿重賞王三槐等人,叫王、亢等回營勸教眾投降。可是宜綿身邊的川北道尹低聲對宜綿説:投降是殺,不投降也是殺,不用多操心勞神。王三槐聽見之後,忿忿不平,曉得招降是陰謀,回營之後的當夜,即率眾襲擊宜綿大營,大成寨難以攻破,轉身縱火,把雙廟場燒了。
五月,清將德楞泰利用羅思舉避實擊虛的計策,攻破白蓮教多處營柵。宜綿取代英善,兼署四川總督,命令德楞泰攻重石子,明亮攻香爐坪。香爐坪等處地僻人稀,糧食奇缺,若被清軍久困,斷糧缺水,必定自取天亡。起義武裝於是主動撤離。循東林河舊路渡河,清軍追至河岸,遇大雨,山洪暴發,河水驟漲,七日方退。徐添德、王三槐等轉移到天生場、觀音山、淨土庵等地紮營,又被清軍四面圍困。羅思舉劫營殺死孫賜風,起義武裝只得登上峨城山。峨城山不是久駐之地,六月初,徐添德、王三槐等退守精忠寺。某夜,突襲七里峽清軍營地,擊斃守備樊謨,卡子未攻下。次日,徐、王組織戰手強攻七里峽清軍關卡,擊斃一等待衞、副都統西津泰、遊擊陳天雲等數百清軍,但卡子仍未攻下。徐添穗、王三槐只得率眾走芭蕉場,經南壩場到五寶頂屯兵鳳青山。清將德楞泰又從東鄉與開縣交界的石堆窩截擊。羅思舉率鄉勇潛至鳳青山乘夜劫營,白蓮教武裝退至鹿角寨、華景壩一帶,欲北去太平,又遭到清軍陝西河州鎮總兵保興部的攔截。前堵後追,白蓮教武裝退至今宣漢縣白馬鄉白秀山,繼遭德楞泰所率清軍圍困,苦戰兩天一夜,難以突圍,彈盡糧絕,勢成絕境。六月初,在湖北襄陽起義的白蓮教首領王聰兒、姚之富、樊人傑等強渡漢水,分三路入川:左右兩路由通江巴州方山坪羅家寨與羅其清部匯合;中路由太平、城口至東鄉與徐添德、王三槐匯合。六月二十三日,王聰兒、姚之富於山溝密林之間衝出,與清軍激戰兩個時辰,英勇無比,徐添德、王三槐也率眾夾擊清軍,清軍大敗。 [5] 
川楚白蓮教起義武裝在東鄉縣白秀山會師,各路頭領會商,定整個武裝為青、黃、藍等號。各號設掌櫃元帥、先鋒、總兵、千總等官職:東鄉王三槐、冷天祿稱“東鄉白號”,張子聰、庹向瑤、符曰明、劉朝選、湯思蛟、張筒、羅元亨、羅其道等附之;達州首領徐添德稱“達州青號”,徐添壽、王登廷、張永壽、趙麻花、汪瀛、熊萬青、陳士學等附之;太平首領龍紹周稱“太平黃號”,唐大信、龔建、徐萬富、王國賢、唐明萬、賴飛龍等附之;巴州首領羅其清為“巴州白號”,羅其書、鮮大川、苟文明等附之;通江首領冉文儔稱“通江藍號”;冉天元、冉天泗、王士虎、陳朝觀、李彬、楊步青、蒲天寶、景英等附之;雲陽首領林亮功稱“藍號”,林定向、張長庚、蕭佔國、包正洪、張長青等附之;奉節首領龔文玉稱“綠(線)字號”,龔其位、卜三聘、陳德俸等附之;“襄陽黃號”則以王聰兒、樊人傑、姚之富、王廷詔、王光祖為首,附以伍金柱、伍金志、辛聰、龐洪勝、曾之秀、齊國謨、伍金元等;“襄陽白號”則以高均德、張添倫為首,附以宋國富、楊開甲、高二、高三、馬五、王凌、高星斗、魏學勝、陳國珠、高見奇、楊國第等;“襄陽藍號”以張漢朝為首,附以李潮、李槐、詹世爵、陳杰、劉允恭、張什、冉學勝、戴世傑、趙鑑、崔宗和、胡明遠等。眾推王聰兒為總首領,但未設立總領導機關,確立總領導機制,王聰兒沒有實際指揮各旗號的權力。既未整訓隊伍,在戰略上仍是各自為戰,沒有互相配合彼此支援的相應協定,更沒明確的政治綱領和戰略目標,仍是打家劫舍、攻城破寨,逐糧而走的流寇作風。 [5] 
註釋:
①嘓嘓:又名嘓嚕子。是四川民間一種特殊的遊民組織。據部分資料記載,雍正末年四川就有這個組織,其成員“皆流民惡少,強悍嗜鬥”。乾隆年間即下令清查,捉住之後“格殺勿論”,但收效甚微。嘉慶初年部分成員加入白蓮教起義武裝。白蓮教起義失敗後,仍在四川各地橫行。
又有資料説嘓嚕子是小偷、帶刀行兇的“刀背客”。 [5] 
清軍幾次進攻駐守在東鄉縣安樂坪的王三槐義軍大部隊,但義軍憑藉險要地勢,不斷擊退官兵的進攻。勒保出師不利,擔心朝廷責怪,便採用誘降的計策。勒保答應義軍上報朝廷懲處貪官污吏的要求,還四川一個朗朗青天,並保證不處理參加起義的所有人員。 [4] 
王三槐也不願意因為起義,死傷無數的無辜百姓,接受了勒保的勸降。結果,勒保出爾反爾,趁義軍歸降之際,擒住王三槐,押解進京。嘉慶皇帝在殺死王三槐前,問他為何要造反,王三槐回答説:貪官遍地,官逼民反。嘉慶皇帝聽了這句話,趕忙吩咐停止行刑。根據王三槐的檢舉揭發,嘉慶帝派出專員,整頓四川官場。雖然,王三槐最終沒能免去一死,但他的一句話,使無數貪官落馬,也算是死得其所。 [4] 

王三槐王三槐受捕

到了元明兩代,面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一些義士就利用白蓮教召集民眾,與皇帝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到了的嘉慶元年(1796)(當時乾隆是太上皇,還沒有真正地掌握政權),白蓮教和清政府的矛盾激化,一場聲勢浩大的白蓮教大起義爆發了。 乾隆生於1711年,到1796年,他已經86歲了。嘉慶將白蓮教造反的消息,告訴乾隆的時候,乾隆鎮定地道:“傳旨四川總督勒保,命其一定要在一年之內平定叛亂,否則嚴懲不貸!”
乾隆真的沒有想到,他原本以為一年便可以湮平的白蓮教之亂,竟然用了四年才平定了下去。這四年的時間裏,在川陝楚前線作戰的23位一二品的朝廷大員,都受過輕重不一的處罰。 嘉慶皇帝為了扭轉戰局,官逼民反的罪魁禍首:四川達州知州戴如煌,武昌府同知常丹葵等人被下獄,川、陝、楚、豫、甘五省官軍歸四川總督勒保等人調遣,對白蓮教起義軍展開了更大規模的圍剿。
白蓮教最後節節敗退,起義軍的首領王三槐為了手下弟兄們的生命安全,決定親赴險地,與四川總督勒保展開談判,可是勒保背信棄義,捆綁了王三槐,將其裝在木籠囚車之中,直接押赴京城。 王三槐被押到京城之後,被囚在天牢之中,被判處凌遲處死。 [6] 
1799年,王三槐因麻痹輕敵,到清軍大營談判被誘捕解送北京,後被清廷凌遲處死。川楚白蓮教起義歷時9年,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此後清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