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成寨

鎖定
大成寨,原名叫大山林,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是達州重點小城鎮、宣漢縣十強鄉鎮,東南接明月鄉、紅嶺鎮,東北接雙河鎮,北接隘口鄉,西南接通川區蒲家鎮、安雲鄉,幅員94.72平方公里。轄13個村(石筍、下河、回龍、瓦窯、石柱、鎖轄、田嶺、馬灘、柏林、大地、千嶺、長新、金寶)、2個社區(文城、三橋),131個村(居)民小組。 [1] 
中文名
大成寨 [1] 
原    名
叫大山林,
特    點
深山老林,古木參天
位    置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大成鎮 [1] 

大成寨歷史沿革

明朝建雙廟場,因境內文武二廟得名。嘉慶元年(1796)農民起義東鄉縣城被焚,次年縣衙遷至大成寨;嘉慶十八年縣城修復、縣衙遷還,次年南壩主簿署移大成寨。民國四年建三溪口場,以境內羅家河、馬家溝、刺林河3條小溪匯流得名。1933年10月至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建立蘇維埃政權,雙廟屬雙廟區、三溪屬雙河區。民國二十四年定雙廟為鎮;民國三十七年為與達縣雙廟鄉區別,因境內大成寨改名大成鄉。1950年建大成鄉人民政府;1952年分雙河、大成新置三溪鄉,分大成、雙河新置瓦窯鄉;1955年瓦窯併入大成鄉;1958年建人民公社;1966年“造反派”改大成為光華,1973年後恢復原稱;1982年三溪改名三橋;1983年改公社為鄉政府;2000年大成撤鄉建鎮;2004年三橋鄉併入大成鎮。鎮政府駐地惠民街。 [1] 
因寨上是深山老林,古木參天,四五人合抱的檬子樹和柏樹比比皆是,當時寨上只有幾户人家居住。清嘉慶年間,當時的縣官看上這個地方,就在大成寨上設置分縣下蒲縣,先後有五位縣令在這裏主事。五位縣令分別是:朱昆、吳棒棰(閃斷案時用棒棰打人而得名)、趙文立、王延普、黃雲鶚。據説可能是朱昆主事時,將大山林改名為大成寨。“大成”一詞是由“大成至聖先師”而來的,很可能取聖人遺訓之意,表明自己是很有文化,很有教養的人,意指這裏是他們這些“聖人”所在地。更何況 “大成”二字對於一個流亡衙門是多麼吉祥,多麼重要。
大成寨早年照片 大成寨早年照片
光緒皇帝時,大成寨上的住户增到幾百户,形成了一條合面街,這些住户大多是衙門的差役和做生意的人。那時,大成寨天天趕場,非常熱鬧。街道上面有城隍廟,下面是海船寺,因整個大成寨酷似一艘乘風破浪的海船而得名。寨的頂端是祖師店,上下香火不斷,是善男信女非常向往的地方,據予,海船寺當時有60多個和尚,主事的和尚叫花果,他還管轄全縣48個場、48座廟的和尚。後來的寶安、寶太兩位和尚死後,就葬在寨上,分別修了石塔,名叫寶安塔和寶太塔,後來被人為毀掉。

大成寨環境資源

自然環境與資源
國道210線、襄渝鐵路穿境而過,設有石柱槽貨運站。森林2801公頃,森林覆蓋率56%。耕地32443畝,其中田20886畝、地11557畝。 [1] 
人口
2015年有11034户36838人,其中農業人口34746人。從業人員18720人,其中第一產業8829人、第二產業3566人、第三產業6325人。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村3個,建檔立卡貧困户2067户6194人。 [1] 

大成寨經濟發展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5797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9854萬元、第二產業14388萬元、第三產業237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21元。
2015年糧食產量20241噸,油料產量3124.8噸。新建石柱村水果、瓦窯生豬養殖、瓦窯提子、瓦窯蜀宣花牛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在石柱、鎖轄、瓦窯、長新新增經果林900畝,210國道沿線形成5000多畝經果林帶;田嶺、千嶺、長新、金寶等村栽植油牡丹5000畝。全年出欄肉牛5000頭、生豬50000頭、山羊6000只,年發展兩季青貯玉米6000多畝,實現畜牧產值8000多萬元。新增石材、木材加工企業4家,新發展手袋廠、製衣廠、塗料廠等企業5家,商貿服務企業136户,個體工商户760户,商貿服務經濟實現3.5億元。 [1] 

大成寨社會狀況

鎮村建設
編制《大成鎮總體建設規劃(2016-2030)》,場鎮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建成面積2.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0.81%。共有街道8條,全長3800多米,寬10-20米。高標準打造下河村新村聚居點,新建石柱村垃圾場。新硬化村社道路14條27公里,新修建人飲工程4個,整治山平塘83口,修復灌溉水渠19處3600多米,新建引水渠系和灌溉水渠5500米,新增蓄水能力11萬立方米,恢復改善面積2000畝。 [1] 

大成寨文化體育

鄉綜合文化站設施齊全,設備完善,新建電子閲覽室1個,配置電腦15台,村級農家書屋15個,圖書6000餘冊,遠程科技教育網站15個。 [1] 
教育
有大成中學、大成中心校、三橋中學3所公辦學校,集體辦學幼兒園1所,私人辦學幼兒園1所。 [1] 
衞生
有公立衞生院1所,牀位27張,執業醫師(含執助) 6人,執業護士8人,診所及醫務室5家,村衞生室15個。

大成寨紅色成寨

1933年,紅四方面軍陳昌浩率領的部隊在達縣大石橋交戰後,為了鞏固陣地,退守到大成一帶,並在大成寨上住了一個連,他們幫助窮人鬧革命,為百姓做好事,受到了窮人的歡迎。也有人説寨上住一個連的紅軍是虛數,他們實際只有10個人,只有一個班的兵力,但是他們將曬席捲成炮筒樣,外面漆成黑色從四周伸出寨牆外威嚇敵人。他們只有一挺機槍,分別扛到四道寨門處打擊敵人,使敵人摸不清寨上到底有多少紅軍,有多少武器。據説有一次敵人派重兵從南門進攻,企圖攻上寨子消滅紅軍。寨上的10名紅軍集中在南門阻擊敵人的進攻,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四次衝鋒,敵人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兵,再也不敢強行攻寨。紅軍以少勝多打擊敵人的英雄故事廣為流傳。
大成寨上忍字
大成寨南門外20米遠的石壁上,撰刻着一個斗大的“忍”字,它時刻警示着人們要和為貴、忍為上,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千萬不要急躁,千萬不可因小事釀成災禍。
老輩人講,大成寨的分縣衙門是用土牆築就的房子,最後一任縣令黃雲鶚就是被衙門的土牆房倒塌後壓死的,他是外省人,他死後就葬在大成寨上。黃縣令死後,當地的大地主向煥然將衙門的大門鎖了。直到民國初年,沒有衙門可跟了,大部分住家又遷居他方,這裏又才蕭條起來。直到解放時,最後一個名叫李政的和尚才離開大成寨。寨上的參天檬子樹和古柏樹在民國初年被大量砍伐,剩下的幾根也在五十年代被砍掉。從此,古樹成林的大成寨就變成了一個荒嶺禿坡,真是令人嘆惜。

大成寨成寨歷史

[2]  成古為雙廟,隸屬宣漢境內。據民國《宣漢縣誌》記載:“明朝中葉(應是正德年間)由向姓倡建。傳説這裏有太陽、月亮兩廟,故曰雙廟。1948年改名大成,取之於大成寨。”“大成鄉有悠久的歷史,古屬巴國,秦屬巴郡,漢屬宕渠,後漢即屬宣漢縣地。南朝劉宋(公元420——479年),新置下蒲縣,縣治即今大成鄉內。”隨行友人告知,古下蒲縣後來撤了改入東鄉(即今宣漢縣)。大成寨原名冬青園,大成山,大山林。何謂“大成”,為甚取名,依愚見“大成”乃儒家先知先覺的至聖之崇高,亦有著述集全之意,也可喻為地方之大。《左傳》上“有田一成”地方十里謂一成。亦寓即鄉地之大。
修建於何處,乃“大成”也。這裏的大成寨在遠古時林木森森,古樹參天,濃蔭密集,蔚為壯觀。當然,隨着歲月更迭,時間流逝,古時的茂林修竹已然不在,僅留下一些稀疏雜木和懸巖處的藤蔓纏繞其間,也留下了一些舊時的影子,蒼翠間雜夾着冬季的青槓林飄散黃葉,欲述輝煌的過去,於今卻遺下舊城的悲涼。  站在公路旁便可仰觀山寨,但見石壁陡峭,山勢險峻,懸巖上虯枝昂立,甚為險要。有詩曰:“獨拔羣峯外,孤秀白雲中。”一座石寨門便從山巒低處隱現,我們在鄉人老戴的指引下登梯,忽見臨山依巖有一鐫刻的“忍”字,大如鬥,系清同治主簿王言縛書之,在縣衙之處勸羣眾忍讓息事。入得寨內只見門兩邊一溜石條,那是專供登山之人休憩的。
寨門內上方橫匾鐫有“下蒲舊治”四字,楷體,骨架分明,疏密有致,遒勁有力。其旁為“清光緒十六年戚次庚寅”等小字。初不知何人所書,後查鄉志,方知乃光緒庚寅年(1890)由主簿王言縛在大成寨南門刻下的,今猶尚存。由於此書刻已逾百年滄桑,近年引起當地陳昆孝(老協負責人)重視,便重上丹珠,耀眼醒目。此舉不失為一樁善事。
大成寨形同一艘海船,位於大成鄉西面,東西長1公里,南北寬約0.3公里,四面都是懸巖,形成一艘天然船壁,似在海洋中的巨輪或孤島。從前寨上設置縣署,怕是極為罕見的了,先人選址修衙如此之慎,恐無之二,綜觀全國,唯此一處吧,確係極為特殊的地理環境所致。古時建縣署依風水、地貌而定,還要在四圍砌城牆抵禦匪敵,從戰略上説,要可攻可守,據險而動,寬可納户,種田儲糧,才可安居樂業。而大成寨四面峭壁,可不用動土動磚砌高牆,便可據守。
匪敵進犯仍無法攀援,既是強攻,則在四周佈置少量兵勇可防禦抗敵,真是天然城堡一絕。寨內有九包十三灣,水井四眼,特別是東門處水井,雖天旱不幹。我們所見的井,現已存一處,四方石條砌就,經數百年曆史變遷,仍有浸水,雖不見深,清澈見底,一些遠久的浮萍、青苔在井邊飄浮。此時不由想起袁枚的“幽絕無人見,青苔作小花。”知縣張師範書“靈淵”二字,刻於泉石壁上。但此字已難尋覓了。寨上的縣衙、倉廒、城垣、祠宇、典獄署等等均陸續建竣。
我們沿着四圍懸巖旁青石磐和雜草叢生的曲徑瀏覽,“船”的兩線相交點,依山勢最上端為“海船寺”也已破敗,原供如來佛、兩邊十八羅漢等,此時也僅見二石獅固守遠去的歷史。寨尾是“城隍廟”、“祖師殿”,現見石條砌就拱門,亂石穿空;下殿廟堂供玄祖、觀音等神像,只不過是近人的仿建泥塑,也破敗不堪,有的身首異處,殘存的煙火、紙屑散佈,欲述無言的悲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