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鳴梧

鎖定
宋鳴梧,字泰侯,號泰斗,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印王山村人,生於萬曆四年(1576年)九月十七日,病逝於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
中文名
宋鳴梧
別    名
泰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576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
1636年4月2日
出生地
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印王山村
性    別

宋鳴梧人物簡介

不滿二十歲就得中秀才,二十四歲考取舉人。子:宋之普、宋之韓。宋鳴梧曾歷任行人司行人,吏科左給事中,尚寶司卿(正五品),左僉都御史(正四品),逝世後被崇禎皇帝追封為正義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恩准其“神牌”安放在“鄉賢祠”(官辦的祠堂)中予以祭拜,並賜“玉祭一罈”和“清修介節”匾額一塊,以褒揚里門。 有詩集《琅琊集》、《家傳纂言》(今藏於國家圖書館古文庫,共四卷〈刻本〉)、《羲易集成》、《四里纂言》、《漫錄纂言》、《諸子》等文集,並在當時都曾被刻版印刷,廣泛流傳於世,只是現今大都失傳。

宋鳴梧守孝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七月,七試不第的父親(宋日乾),在北京參加完由萬曆皇帝主持的“廷試”後,不幸突發眼疾病逝在河北新城縣(今高碑店市)的一個小旅館裏。他赤足千里將父親接回後,守墓三年,後繼母去世,他再次守墓三年。

宋鳴梧仕途生涯

萬曆四十三年(1618年)三月,繼母的守孝期剛過不久,宋鳴梧便參加了當年由皇帝主持的“廷試”,並以優良的成績得中進士。隨後,他便被安排在刑部實習。1620年初,被授予行人司行人。
天啓(熹宗)二年(1622年),宋鳴梧接受朝廷的命令,赴涼州執行平亂任務。
天啓四年(1624年)春,涼州叛亂平息後,宋鳴梧被授“行人”銜。
天啓四年(1624年)十一月,在斷然回絕了魏忠賢等人的拉攏和腐蝕後,宋鳴梧回到了自已闊別五年之久的故鄉沂州府。
天啓八年(1627年)春,宋鳴梧在休假長達兩年多之後,回到了京城。當他聽説了楊漣、繆昌期和左光斗的悲慘遭遇後,失聲痛哭,義憤填膺,當即決定上書彈劾。在宋鳴梧對魏客一夥的斑斑劣跡,當庭慷慨陳詞和執意上奏時,氣的天啓皇帝怒不可遏,順手抓起龍案上的御硯便向其砸去,但僥倖竟被其接住。隨後,不久便被魏忠賢一夥以主持鄉試為名,將其派往萬里之遙的貴州。並在鄉試結束後的回京途中,又直接勒令其回鄉休養,伺機予以處治。
天啓八年(1627年)的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宮懋德殿病逝後,思宗朱由檢(崇禎)在皇極殿即位。宋鳴梧在朋友的推薦下,也同一大批遭魏閹一夥迫害,而被削職和流放的官員一起被召回,並由行人司行人改任兵科給事中,誥封徵士郎,不久又被提拔為兵垣(都給事中)一職,並在對魏閹一黨的“徹底清查”中,專門負責魏忠賢家產的清查和處理事務。因其在查抄中,清正廉潔,一絲不苟,深得崇禎皇帝的賞識。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下旬,於奉天(今瀋陽)稱帝的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懷着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南侵,作為守城的統領,宋鳴梧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他首先與鎮遠侯顧肇跡並肩在城牆上指揮作戰,號召將士們嚴把死守德勝門。戰鬥中,他臨危不懼,指揮若定;間歇時,他運籌帷幄,及時向朝廷建言獻策,並緊急制定了攻守防禦的“十項策略”,敬獻崇禎皇帝。崇禎極為重視,先後兩次在紫禁城的平台召開御前會議,聽取宋鳴梧的守禦方略,並與內閣大學士何吾芻,翰林侍讀姚希孟、丁進、文震孟等,專門進行商討和研究,隨後予以採納和實施,戰事結束後被加獎服俸一級。隨後,便被派往安徽持節封藩,回後再次被升為吏科左給事中和獨掌本科大印的都給事中。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針對當時內憂外患、清軍不斷侵襲和軍隊人心不穩的狀況,宋鳴梧被派往內閣首輔大臣周延儒的軍隊中做監軍,協助周延儒整頓軍紀,鼓舞士氣,以御外患。來到軍隊後,他首先組織將士們,利用關外山高路險的有利地形,不斷在山間峯口派兵設伏,連連打得來犯清兵,丟盔棄甲,狼狽逃竄。通過幾次漂亮的伏擊戰,宋鳴梧帶領明軍便有力地打擊了清兵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軍隊的士氣。但通過一段時間的瞭解和接觸,他慢慢地發現周延儒這個頗受崇禎皇帝恩寵的朝廷重臣,竟然也是一個專橫跋扈、貪污枉法與大清關係曖昧的奸滑之徒。他一時痛心疾首,傷心萬分,當即決定密奏朝廷,予以彈劾。但不知怎麼,竟被周延儒察覺。氣急敗壞的周延儒,暴跳如雷,當即指使手下人反咬一口,並利用朝廷內外的死黨和手中的權利,無中生有地對宋鳴梧進行栽贓和責難。崇禎也一時難分事非,面對重權在握的周延儒,為了顧全大局,只有一紙詔令將宋鳴梧貶為河南按察司照磨(文書一類的職務,從八品),調離京城。
崇禎六年(1633年)三月,當時與周延儒同樣專權亂政的內閣次輔温體仁,為了爭得首輔的權利,而唆使刑科給事中陳贊化,以周延儒“招權納賄”和污衊皇帝是“羲皇上”(伏羲氏以前的遠古部落的一位平庸無能的領袖)為名,上書彈劾周延儒,並找出了眾多的證人作證,致使周延儒無法抵賴。被迫提出辭職,十分狼狽地回到了他的老家——江蘇宜興【其後,在温體仁垮台八年後,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再次被起用,崇禎十六年(1643年),被賜自縊而死,並被錦衣衞用鐵釘釘住腦門,得到了他應得的下場】。
周延儒垮台兩年後,已在南京升任尚寶司卿(正五品)的宋鳴梧被再次召回北京,於1635年3月,授予都察院協理院事和左僉都御史(正四品),同時被誥封為中順大夫。
上任新職後,面對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實際狀況,宋鳴梧先後提出了各種重塑朝廷威望和形象、徹底糾正和消除魏忠賢和周延儒之流的惡劣影響、儘快恢復經濟和百姓信心等一系列主張和措施,並嚴格掌握各種輿論導向,大力弘揚清正廉潔和忠心報國的典型事例,徹底改變和糾正了百姓對朝廷的誤解和認識。這在國家百廢待興和社會動盪不安的崇禎初年,無疑起到了不小的凝聚和穩定作用。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工作才能和大公無私、為國為民不遺餘力的人格魅力,從而贏得了朝廷內外的一致讚譽。

宋鳴梧歸天

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宋鳴梧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於北京府邸,享年只有六十歲。
宋鳴梧逝世後,齊魯大地的官員和紳士,無不敬仰他的品德和行為,紛紛聯名上書,懇求朝廷予以旌表,並請求為其修廟祭祀。
當時,眾多的文人墨客和同僚摯友,更無不對宋鳴梧的逝世深表痛惜,紛紛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表達自己對一位“忠孝兩全”之士的敬仰和懷念。一時,眾多的以吟詠和歌頌宋鳴梧的“忠孝兩全“為題材的詩歌和文章,紛紛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一部分後被收錄在由時任吏部尚書和武英殿大學士的費縣人張四知寫序的《詠忠孝錄》一書中(已失傳),但有一部分收錄在《琅琊宋氏家譜》中的作品,被保存了下來】。其中便有時任吏部考功郎中、後任吏部尚書的徐石麒;時任刑部右侍郎、後升左侍郎的張承詔;時任大理寺卿和南京工部右侍郎、後升任刑部尚書和明代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畫家和詩人的甄淑;時任南京吏部文選司主事、政論家和詩人,後在家鄉上海抗清保家的戰鬥中壯烈犧牲的侯峒曾;明代著名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歷任光祿寺少卿的俞彥和日照人曲靖府知府焦潤生等人的詩詞和文章。而俞彥的一首《餘夙承公忘分之雅情見乎》五言詩,還被收錄在《臨沂縣誌·藝文》中。隨後,宋鳴梧被崇禎皇帝追封為正義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恩准其“神牌”安放在“鄉賢祠”(官辦的祠堂)中予以祭拜,並賜“玉祭一罈”和“清修介節”匾額一塊,以褒揚里門。
之後不久,宋鳴梧的“神牌”和塑像,又被安放在臨沂城中新建的“忠孝祠”中,與王祥、王覽、顏杲卿、顏真卿和曾子並稱“賢人”,同祠供奉。
崇禎七年(1634年)就任沂州太守的王崇顯,也在其後所撰寫的《改建忠孝祠升三賢記》(《沂州志·藝文》)中,對宋鳴梧作了很高的評價。

宋鳴梧文化遺產

宋鳴梧知識淵博,特別是古文造詣頗深,他的古文作品,大都寫得瑰麗多彩,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和同時代的文學家李攀龍齊名,他的作品多數以抒懷為主,而且感情真摯,由感而發,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如現存《沂州志》和《臨沂縣誌》中的《琅琊文社序》、《重修官橋記》、《觀察沈公平亂記》、《張宋兩氏新創大冶義倉碑記》、《琅琊生祠記》等,共有九篇之多,是臨沂史志中古人作品被選編最多的人。
宋鳴梧的作品頗豐,不僅有詩集《琅琊集》還有《家傳纂言》(今藏於國家圖書館古文庫,共四卷〈刻本〉)、《羲易集成》、《四里纂言》、《漫錄纂言》、《諸子》等文集,並在當時都曾被刻版印刷,廣泛流傳於世,只是現今大都失傳。另外,他還有好多文章散見於其他史集中。
宋鳴梧的“忠孝”思想和非凡行為,對他的子孫和後代們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他的子孫中,不僅出現了兒子輩的宋之普同樣為其赤足千里守孝三年、宋之韓為母(在台州朵避戰亂時去逝)赤足千里的驚人之舉,而孫子輩的宋念祖【宋之普長子,(清)直隸知州】、宋瞻祖、宋成立【(清)江蘇寶應縣令】、宋名立【(清)四川達州知州】等,也都是些清正純孝、名聲不錯的官吏;而且還有更晚輩的宋澍【(清)江南道、京幾道監察御史】、宋潢【(清)司洊擢郎中,兼軍需局錢法堂、現審處則例館】、宋開勳【(清)河南郾城縣令】、宋獻章【(清)揚州知府】等,也都各有千秋,有口皆碑,造福一方。其在《沂州志》和《臨沂縣誌》中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