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城牆

鎖定
宋城牆位於肇慶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
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城。
該城牆歷史上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
蜿蜒2800多米的宋城牆巍然屹立,位於城牆西北段最高處的披雲樓高高聳立。青磚壘成的斑駁城牆和鑽出牆縫的頑強小草,向人們訴説着千年的歷史滄桑和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變遷。
宋代始建的城牆仍然保存完整,被專家稱為是“廣東第一、全國罕見”的磚的博物館。
中文名
宋城牆
外文名
Song City Wall
地理位置
肇慶市端州區舊城區
周    長
2800米
起始年代
宋政和三年

宋城牆城牆歷史

宋城牆 宋城牆
肇慶古城牆始建於宋皇佑年中(10肇慶古城牆始建於宋代皇佑五年(1053 ),當地百姓又稱其為宋城牆,是肇慶 的歷史見證.2001年,肇慶古城牆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7月,肇慶 市人民政府通過了《肇慶古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啓動肇慶古城牆的 申遺工作.做好肇慶古城牆的保護利用和研究工作,進一步深挖古城牆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 值,不僅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古城牆的瞭解,也必將有助於古城牆的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 推進. [1] 
史載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宋,兵鋒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寶臣因無城牆防守,棄城逃跑,被朝廷撤職。狄青平定儂智高後(1053年),肇慶始築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鄭敦義將土城擴大,築 [2]  為磚城,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
宋城建成之後,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葺。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間,先後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在披雲樓護城濠的近濠處增建了樓下磚城堵,加大了部分城牆的厚度。並且刻了四門的石匾額,改東門為“慶雲”,西門為“景星”,南門為“南薰”,北門仍為“朝天”。
崇禎十四年(1641年)肇慶府總督張鏡心主持,對古城作了更大規模的修葺,把城牆增高了3尺5寸,使城牆之高度增至2丈5尺5寸。
同時,改建了四門的月城,增築了城門馬路。清代,城牆多次在戰火中損毀,為加強城池的防衞。清順治八年(1651年)總兵許爾顯、知府張之璧在城上增建炮台6座、窩鋪148間、水城炮台2所,拆除離城4尺以內的房屋,增置修葺樓堞。此後直至民國初年,城池保持完好。
1915年,乙卯洪災,城垣抵禦了洪災,使城內仍安然無恙。但城垣因此受到損害。1916年,肇陽羅鎮守使李耀漢即撥款修葺城牆,浚治東門外的濠道。
從1924年至1926年,將城牆上的城門樓、雉角樓、文昌閣、月城炮台,城牆除披雲樓段外全部拆低了約7市尺,並填塞城門,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宋城內歷史上曾有過端州府衙、兩廣總督府、端溪書院、校場、廣濟倉和商業街市等。按照我市名城保護規劃和文化建設規劃,對古城牆將分期進行整體恢復和保護。與此同時,對宋城內和周邊地區,將加大整治力度,保護好並逐步恢復有關文物遺址。

宋城牆建築結構

宋城牆 宋城牆
肇慶“宋文化”景點之肇慶古城牆,端州區的古城牆,始建於宋政和三年(1113年),周長2800多米,殘高6.5一10米,寬8.5一18米。城牆外皮砌磚,內為夯土。
宋代的城牆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1座,四門之外有甕城,城牆四角各有角樓1座,城外還有護城河。明清兩代歷經近20次修葺。
解放後,人民政府依法保護和分期維修城牆,逐步整治周邊環境,使其雄姿再現。
它是歷史文化名城肇慶最具標誌性的建築,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城牆修復完繕

宋城牆 宋城牆
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年-1926年,城牆上的城門樓、角樓雉堞甕城被全部拆毀,用以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使城牆遭到極大的破壞但主體城牆仍較完好,為廣東省所僅見。
1987年以後,肇慶市政府為保護名城的標誌性建築,曾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牆,恢復了“朝天門”、墩台和雉堞,並重建了披雲樓,使肇慶古城牆得以重現。但宋城牆除了北側一段,四周仍處在後世建築的包圍之中。如何使城牆擺脱包圍,恢復本來面目。
肇慶市有關部門在開通北側宋城東路以後,又投入巨資建設宋城西路,使之與宋城東路連接,將北側首先展現給世人。肇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輝煌。
開通宋城西路,整治修復宋城牆西北段,這在廣大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肇慶市民對宋城牆厚愛有加,如何更好地恢復宋城牆的原貌成為廣大市民街談巷議的話題。
記者就如何進一步開發保護宋城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等問題走訪了一些專家學者。
早在1996年1月,肇慶市政協副主席劉偉鏗就受市政府的委託,主持召開了“肇慶宋城牆修葺論證會”,並具體參與了東段宋城牆的修復工作。
他提出的“肇慶古城牆是歷代青磚博物館”的見解,得到了許多史學家,古建築學家的認同。圍繞宋城西段宋城牆的修復,如何深入開發挖掘肇慶曆史文化內涵,劉偉鏗向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
宋城牆 宋城牆
劉偉鏗認為,肇慶市開發、挖掘、修復歷史文化遺產,首先應該明確古城文化的歷史背景,遵循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兩條主線。按照史實,肇慶的歷史文化大體來説可分為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兩大部分。人民中路以西,屬於內廂段的宋城牆西段、披雲樓、麗譙樓和西廂段的梅庵、包公祠、白沙龍母祖廟屬於宋文化的範圍,應該恢復宋文化。
人民中路以東,宋城牆東廂段,包括閲江樓、崇禧塔、古崧台書院,這些古代建築大都在明清時代建造,屬於明清文化的範疇,應該考慮恢復明清文化。劉偉鏗認為,伴隨着宋城西路的開通和修復宋城牆西段,打通宋城牆西門和南門的條件已經成熟。宋城牆在民國初期,被拆去了城門樓。為了便利交通,還將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加以填塞。
西城門和南城門兩邊都是土堆填沒的斜坡,施工比較容易。而且西門城牆的基本原狀長期填埋在土堆下,大體應該基本保持完好,開發修復對研究整個宋城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3年,又對城牆北側西段進行環境整治,延伸了宋城路,使城牆最為雄偉的北側全部展現出來。與此同時,對城牆維修進行了專家論證,邀請清華大學古建專家制定了維修方案,已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在舊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對城牆周邊地區堅持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
2004年,在城牆西端附近的道路施工中發現了漢和南朝古墓羣,當即展開考古發掘和保護,將在此建立館舍,進行有效的保護、展示和研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