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豐路

鎖定
安豐路,轄壽春縣、安豐縣、霍丘縣、下蔡縣、蒙城縣、濠州(轄鍾離縣、定遠縣、懷遠縣)。韓宋龍鳳十二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取安豐路,改為壽春府,不久後改為壽州。(後更名為鳳陽府,治今鳳陽縣)。 [1-3] 
中文名
安豐路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下轄地區
五個縣,一個州,州又轄三個縣
政府駐地
壽春縣
人口數量
97611 人

安豐路歷史沿革

南朝宋改壽陽為睢陽,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齊取代宋,複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入寇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朝光復壽春,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並析壽春南部地置安豐縣,
東魏佔據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北齊代東魏,揚州刺史鎮壽春;及陳,復以壽春為豫州治所。北周拔壽春,為揚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台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台省為壽州總管府。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隸於淮南道,領3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壽州為淮南郡,領5縣。乾元初再為壽州,隸於淮南節度使。天覆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
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
後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度使,徙軍治、州治於下蔡,稱北壽春,原壽州地稱南壽春。
北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於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禦使,隸於汴京路(後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復置壽春府,隸於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復侵淮南,佔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於宋。
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於河南行省。公元1277年置安豐路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1291年復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韓宋龍鳳十二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取安豐路,改為壽春府,不久後改為壽州。(後更名為鳳陽府,治今鳳陽縣)。 [2-3]  [3] 

安豐路行政區劃

壽春縣,級別中縣,是路政府駐地
安豐縣,下縣,1284年江淮行省言:「安豐之芍陂可溉田萬頃,若立屯開耕,實為便益。」從之。於安豐縣立萬户府,屯户一萬四千八百有奇。
霍丘縣,下縣
下蔡縣,下縣,1276年隸壽春府。1291年罷府,與蒙城縣皆來安豐路。
蒙城縣,下縣。
濠州:唐初為濠州,後改鍾離郡,又改回濠州,阻淮帶山,與壽陽俱為淮南之險郡,名初從豪,後加水為濠。南唐定遠軍。宋為團練州,初隸淮南路,後隸淮南西路1276年被蒙元所陷,設濠州安撫司。1278年,定為臨濠府1291年,復為濠州,革懷遠為下縣來屬安豐路。領三縣:鍾離縣,是下縣,州政府駐地。定遠縣,下縣。懷遠縣,下縣。 [1]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五十九》:安豐路,下。唐初為壽州,後改壽春郡。宋為壽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繼遷安豐軍於壽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定為散府,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二十八年,復升為路,以臨濠府為濠州,與下蔡、蒙城俱來屬。户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領司一、縣五、州一。州領三縣。 錄事司。 縣五:壽春,中。倚郭。安豐,下。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豐之芍陂可溉田萬頃,若立屯開耕,實為便益。」從之。於安豐縣立萬户府,屯户一萬四千八百有奇。霍丘,下。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隸壽春府。二十八年罷府,與蒙城皆來屬。蒙城。下。 州一:濠州,下。唐初為濠州,後改鐘離郡,又仍為濠州。阻淮帶山,與壽陽俱為淮南之險郡,名初從豪,後加水為濠。南唐置定遠軍。宋為團練州,初隸淮南路,後隸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設濠州安撫司。十五年,定為臨濠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革懷遠為下縣來屬。領三縣:鐘離,下。倚郭。定遠,下。懷遠。下。宋為懷遠軍,領荊山一縣。至元二十八年,以軍為縣,隸濠州,省荊山入焉。
  • 2.    歷史文化  .壽縣人民政府.2023-02-19[引用日期2023-08-09]
  • 3.    《(成化)中都志卷之一·建置沿革》:元末為劉福通所據,至正二十六年丙子,國朝大兵取之,改路為壽春府,尋改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