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江農校

鎖定
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即原湖南省安江農校校園、系雜交水稻發源地。該園座落在沅水河畔的洪江安江鎮溪邊村。安江農校的前身,系國立第十一中學職業部,1939年建校於湖南省武崗縣竹篙塘,因日寇南侵,抗戰內遷於此。這裏原是文明遐邇的佛教古剎勝覺寺的所在地,勝覺寺始建於明代早期,為湘西幾大寺廟之一,解放前因火災而毀。 [6] 
2000年,學校由洪江市安江鎮整體搬遷至懷化鶴城區河西。2003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與懷化機電工程學校合併,升格組建成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9] 
中文名
安江農校
創辦時間
1962年
所屬地區
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
類    別
公立
類    型
農業

安江農校歷史沿革

1941年1月,國立第十一中學職業部改名為“湖南省第十一職業學校”。
1950年2月,更名為湖南省安江農林技術學校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分配到安江農校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
1958年,學校下放黔陽老區,更名為黔陽專區農學院。
1959年,更名為黔陽農業專科學校。
1962年,學校收歸為省農業廳管理,翌年恢復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校名。
1964年,學校育種教師袁隆平開始雜交水稻優勢利用研究。
1966年,袁隆平撰寫的首篇雜交水稻研究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第四期,引起了中外科學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1967年,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全省重點科研項目,由袁隆平與助手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中國第一個雜交水稻研究小組在學校成立。
1970年,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發現野生稻雄花敗育株一野敗。1973年,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創造了提高糧食產量的奇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國際同行把雜交水稻稱為“東方的魔稻”,把袁隆平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把安江農校稱為“雜交水稻發源地”。
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早期研究
1977年省科委下文,成立了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研究室。同年秈型雜交水稻研究榮獲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翌年恢復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校名。
1987年,袁隆平在國內外發現的光敏核不育基因,廣親和基因以及在生物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設想。同年二系雜交水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並於1995年獲得成功。被兩院院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科技之首。袁隆平先後獲得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外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殊榮。
2001年,考慮到安江交通不便,學校將教育教學、行政辦公區域整體搬遷至懷化市新校,升格為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同時為了發揮安江農校的科研優勢,保護好雜交水稻發源地的重要文物,懷化職院決定將安江農校老校區全部用於科研培訓和學生實習,雜交水稻研究之用。
2004年9月安江農校被懷化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3月經袁隆平院士同意將安江農校正式定名為“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並親自題寫園名。
2008年10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等相關單位在長沙召開了省市有關領導、專家參加的“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保護與利用項目協調會”。袁隆平院士親自主持,並作了重要講話。
2009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書面報告,請求將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特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4月,國家文物局單霽翔,文保司副司長李培松等領導視察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對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的保護管理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文物徵集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2009年5月,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副局長何強等領導先後到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指導工作。
2009年8月,國務院批准公佈增補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安江農校農校紀念園

安江農校紀念園掛牌成立於2010年,前身為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是著名的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校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261畝,安江實驗山地面積近300畝。該園歷史文化底藴深厚,保存有千年古剎勝覺寺、中日決戰“雪峯山會戰”指揮所、黔陽地革委機關等重要歷史遺蹟,以及原安江農校辦學的各類教學、科研設施,如教學樓、校訓牌、雜交水稻實驗田、袁隆平院士舊居等。整個園區建築年代久遠、特色鮮明,多為建於民國中期至上世紀80年代的蘇式、美式、中式建築。園內古樹參天,100年以上古樹達到100多棵。自然與人文景觀俱佳,同時具備文保、科研、旅遊、教育等多重價值。
安江農校
安江農校紀念園堪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寶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於此工作和生活長達37年,完成了雜交水稻科研攻關的全過程。這裏既見證了袁隆平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研究雜交水稻的奮鬥足跡,也承載了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科研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奉獻、創新、務實、協作”為核心內涵的“隆平精神”,是和平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 [3] 

安江農校發現舍利墓

2017年3月7日夜,安江農校的工作人員在對修建文物消防管道時發現一處地宮,後鑑定為一座明代舍利塔墓。隨即開展搶救性發掘保護工作。這次考古是懷化首次發掘舍利塔墓,雖然暫時沒有發現珍貴文物,但其意義也明顯。 [2] 

安江農校價值評估

安江農校,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對中國乃至全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校,特別是袁隆平院士在安江農校從事教學和雜交水稻研究歷時37年,並在這裏成功地研究出“三系”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從這裏發源並由此走向世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培育超高產水稻的國家。到2009年,我國累計推廣6000 億畝,增產糧食 600多億公斤,年增產稻穀可養活160 多萬人口,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難題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國際同行稱為“東方魔稻”,安江農校也被稱為“雜交水稻的發源地”,具有極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
安江農校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農業科學家衝破當時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束縛,創造了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奇蹟,見證中華民族的創造力。這裏是傳承袁隆平學術思想,弘揚袁隆平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安江農校對於我國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及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是集雜交水稻科研和稻作文化展示於一體珍貴的文化遺產,是見證人類稻作文明階段性的一個重要載體。 [7] 

安江農校影視劇拍攝

2008年電影《袁隆平》在安江農校選景拍攝。 [4] 
2012年電影《狼煙姐妹》在安江農校選景拍攝。
2014年電視劇《最後一戰》在安江農校選景拍攝。
2017年電視劇《秋收起義》在安江農校選景拍攝。 [1] 
2017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向警予》在安江農校選景拍攝。 [5] 
2020年,由鄭曉龍擔任總導演重大現實題材作品《功勳》最後一篇《袁隆平的夢》單元在安江農校取景拍攝。 [8] 
此外,還完成了《毛澤東》、《日出東山》、《我心燦爛》等十多部愛國題材的影片的取景拍攝。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