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方友

鎖定
孫方友,男,1950年生,河南淮陽區新站鎮人。1968年畢業於淮陽區第七中學。1978年參加工作,歷任淮陽區新站鄉文化站站長,淮陽區文聯秘書,河南省文化廳幹部,《傳奇故事》雜誌編輯,現為河南文學院專業作家。於2013年7月26日因心臟病復發去世。
中文名
孫方友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0年
逝世日期
2013年7月26日
畢業院校
淮陽縣第七中學
職    業
編輯
主要成就
河南省第三屆第五屆文藝成果特等獎
出生地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新站鎮
代表作品
《鬼谷子》

孫方友個人簡介

1978年開始,在《人民文學》、《收穫》、《鐘山》、《花城》、《大家》、《中國作家》等刊物發表作品,已出版長篇小説四部,中短篇小説集二十四部,電視劇《鬼谷子》、《工錢》、《衙門口》等近百集,計600多萬字。
代表作“陳州筆記”系列、和“小鎮人物”系列。
作品曾獲“飛天獎”、河南省第三屆第五屆文藝成果特等獎、首屆金麻雀獎、小小説創作終身成就獎、首屆吳承恩獎等各種獎勵70餘次。有近百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捷克、土耳其等文字。

孫方友主要著作

一:長篇小説
《鬼谷子》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9
《衙門口》 北京現代出版社2003-6
《女匪》 《長江文藝·長篇小説》2008春季卷
《樂神葛天》 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年9月
二:中、短篇小説集
《女匪》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4
《刺客》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
《孫方友小説選》 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3
《水妓》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4
《貪獸》 羣眾出版社2004-7
《虛幻構成》 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1
《女票》 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9
《美人展》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6-4
《各色人等》 羣眾出版社2007-6
三:陳州筆記(八卷):
《墨莊·花船》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仙樂·青燈》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鬼屁·窮相》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雅盜·神偷》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蚊刑·媚藥》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刀筆·絕響》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血燈·追魂》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花殺·狩獵》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1
四:小鎮人物(六卷)
《名伶》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8
《巫女》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8
《重逢》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11
《打手》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11
《鞋鋪》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11
《白狗》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11
《冷麪殺手》 吉林出版社2010-5

孫方友藝術成就

一:藝術成就:
孫方友創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説,而他最高的藝術成就是他的“新筆記體”小説。評論界普遍認為,“古有《聊齋志異》,今有《陳州筆記》”,孫方友的新筆記體小説,是繼蒲松齡之後,中國文學筆記體小説的又一座高峯。
孫方友“陳州筆記”裏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小鎮人物”裏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至今。從十九世紀以降到二十一世紀初始,孫方友的“新筆記體小説”,講述了先後三個朝代足足百年有餘的歷史。
孫方友筆下的陳州,就是今天的淮陽,他筆下的小鎮,就是潁河鎮。在這裏,陳州和小鎮的歷史,不是歷史學家眼中的歷史,不是政治學家眼中的歷史,也不是哲學家眼中的歷史,而是一個文學家眼中的歷史。這是一部帶有個人體温具有文學特質的被濃縮了的二十世紀的中國民間史。這部民間史有着明確的歷史觀,那就是民間立場。
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立傳,是孫方友“新筆記體小説”的美學根基;以人物命運為綱的敍事策略,是孫方友“新筆記體小説”的美學風格。到目前為止,“陳州筆記”已有三百二十餘篇,“小鎮人物”已有三百六十餘篇,前前後後近七百個人物,這些微弱的像野草一樣鮮活的生命,構成了潁河鎮的血肉與靈魂,可謂氣勢磅礴。
在孫方友的筆下,潁河鎮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無所不及,他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盡染紙上,可謂生生不息;在一個小小的潁河鎮上,孫方友繪就了中華民族一個世紀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把我們民族的記憶和民族的情緒書寫得淋漓盡致,可謂新時期文學生長史中一座獨特的山峯。
二、著名作家、評論家關於孫方友:
著名作家野莽:
“中國當代筆記小説之王是孫方友,而陳州則是他奠定文壇地位的基石和他立志此生寫盡的地域。這片包公當初匆匆一過的古地,八百年後在孫方友的筆下大放異彩。他以《陳州筆記》、《小鎮人物》等一系列新筆記小説飲譽文壇。其刪繁就簡、別具一格的敍事文體,打開了當代中國文壇一扇精緻的窗口,令人能夠窺見明末清初舊式文人的為文風習。”
著名評論家白燁:
“孫方友的小説創作,與李鋭的‘厚土’系列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所追求和玩味的,實際上都是在營造‘有意味的形式’,也即把內容與形式一體化,追求構思與表達的內在契合。”
著名評論家段崇軒:
“孫方友的系列短篇小説《陳州筆記》、《小鎮人物》,由於題材的獨特、寫法的精妙,被文學界稱為新筆記體小説。孫方友在迴歸小説傳統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子。但他並不是一個站在輝煌的傳統面前暈頭轉向的作家,他總是努力學習和借鑑着現代的思想理論、包括西方的思想觀念,去表現歷史的、現實的、傳説的生活,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某種現代性。”
著名孫蓀:
“‘古有聊齋志異,今有陳州筆記’,時下有人把孫方友和蒲松齡相比較,足見孫方友小説的品味。應該説,孫方友是我國當代筆記體小説的重要代表作家。《小鎮人物》和《陳州筆記》共有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個時代、各種性格命運的數百個人物,全面深刻地表現出作家對世道人心的洞察,對人性人情的體悟,不僅具有當下時代的鮮明、鮮活的特徵,而且留下具有歷史含量的可以穿越時空的關於人、人情、人性的一些永恆版本。”
著名作家田中禾:
“當主流文壇浮漾着泡沫和垃圾,以強勢力量帶動着勢利的潮流呼嘯而過的時候,孫方友守持着沉靜的心態,堅持着民間立場,沉醉在家鄉的人物和故事裏。他講述的是個體生命對歷史的關照,鄉土文化對人性的詮釋。若干年後,那些轟動一時的宏大敍述湮滅之後,《陳州筆記》將因它的民間性、因它的野史的價值而顯現出一個時代的文化內涵。”
著名評論家雷達:
“孫方友的小説寫往事、寫歷史、寫民間的傳説,有的甚至不辯時代背景,想象力之大膽,是以往這類小説觀念不可想象的。”
著名評論家何鎮邦:
“孫方友的小説大都寫他故鄉陳州的風俗和傳奇,大都寫得很好看,富於傳奇色彩,讓人回味無窮。”
著名評論家牛玉秋:
“孫方友的小小説留下了很大的藝術空白,這是對讀者藝術想象力的尊重,讀者對小説的接受就成了一個充滿趣味的互動過程。”
著名作家南丁:
“孫方友的小小説,顯然得益於中國古典筆記小説,有容量,有咀嚼,極精粹。”
著名作家聶鑫森:
“孫方友的筆記小説小巧玲瓏,卻有大境界、大氣象,如舊體詩詞中的絕句與小令,起承轉合,搖曳多姿。方友筆下的“陳州”和“小鎮”,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歷史與現實深厚文化的凝結體,山川、風物、人事,都成為一個一個的文化符號而芬芳飄逸,從中可看出作者的博雅胸襟、高明見地、淵深學識,而且涓涓汩汩,自然、雋永,不着痕跡,此為“化”境。‘陳州筆記’確實成了認識和了解中原歷史與文化的一把鑰匙,你無法估量這種精神層面的傳播有多麼深遠和持久。”
著名詩人藍藍:
“孫方友的創作一開始就紮根於民間故事、民間藝術的沃土,幾乎從未背離這片深厚的土地。他的作品就像一株天然生長出的植物,攜帶着“陳州”這片土地的氣味、濕潤,毫不做作地展現了一個作家對於腳下本土文化的忠實守候。陳州筆記幾大卷,猶如一部“百科全書”,包羅萬象,筆墨所到之處,人物、風俗,洋洋灑灑,栩栩如生。僅此一點,在目前國內的作家中,已經屈指可數。”
教授劉海濤:
“孫方友小説中最有力量的就是這樣在奇人奇事的敍述中,透露一種民族的精神,折射着一種深刻的歷史哲理和人生哲理。”
詩人學者敖紅亮:
“孫方友的作品雅俗共賞,文筆老道。紮根鄉土,筆建陳州,被譯多文,開創新筆記體小説先河,前瞻引領,具有里程碑意義。”

孫方友堪比聊齋

這兩年,先有8卷本《陳州筆記》出版,又有6卷本《小鎮人物》問世。孫方友在當代文壇也算一個傳奇了:小小説14卷600餘篇。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孫方友還是一個鄉村中學生,經過10年並非自覺的生活磨礪和隨機式的文學積累,自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説,一發而不可收,先在河南,進而在《收穫》、《人民文學》、《鐘山》、《花城》、《當代》等刊物發表短篇小説、中篇小説,還有影視劇作、長篇小説,30年總計500多萬字。――也許這樣介紹孫方友,還無法掛上“傳奇”二字,他只不過是文學豫軍乃至全國中青年作家中有實力的一個。
孫方友傳奇出在小小説上。
文學就是這樣,讀者和文壇只願意記住頂尖的東西。儘管孫方友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影響力不能算小,但是,人們記住他是因為小小説。他6次蟬聯《小小説選刊》兩年一度的大獎,4次榮獲中國微型小説學會年度一等獎,還有全國小小説金麻雀獎、首屆吳承恩獎等;小小説作品入選全國許多重要選本,多篇被譯成多種外文。為此,孫方友被文壇贊為“小小説的大家”,甚至有人戲稱他為“小小説之王”。
這也難怪。30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由點點滴滴到浩浩蕩蕩,他使小小説成為洋洋大觀,微型成為鉅著,獲得無可爭議的大成功。檢點古今,從一位作家一種文體的創作總量來講,孫方友小小説的數量尚無人出其右。説到當代孫方友,自然會想到一位古人。山東淄川蒲松齡,一生以短篇而成經典名著《聊齋志異》,總量也就是將近500篇。時下有人把孫方友與蒲松齡相比較,足見孫方友傳奇的分量。當然,蒲松齡已有崇高定評,對孫方友的評判尚需時間檢驗。但有一點似可肯定,作為後來者,孫方友作品當是不辱前人的。
不僅僅是數量。在對古典文學尤其是筆記體小説傳統的參悟和承繼的基礎上,創新了當代小小説的內容和形式,提升了小小説的文學含量,擴大了小小説在讀者中的影響,應當説,孫方友代表了當代中國小小説的創作成就,也是當代筆記體小説的代表性作家。
孫方友之所以對小小説鍥而不捨,植根於他對小小説深刻的文體意識。他是小小説的覺悟者。他早早地看到了小小説獨有的文學功能與不可低估的獨立價值。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是人們認識世界的規律和方法;一斑窺豹,滴水現太陽,更是文學反映世界的規律和方法。孫方友在小小説中看到了“大”。
小小説聚焦焦點,放大細節,微型可縮微,微型可顯微。正如細胞解剖可成人類標本,地方郵票可成世界窗口。因其“寸鐵殺人”的功能,小小説向為小説家族中的小精靈,為長、中、短篇所不可代替。如律詩之絕句,亦為文學史之一景觀。
在當代,小小説更具以小取勝的特殊價值。因其小而創作方便;因其小而稱為一分鐘小説、口袋讀物,速讀方便;更因其濃縮了文學含量,雅俗共賞,而讀者眾。為此,孫方友以寫小小説為看家本領,矢志不移。
孫方友的老謀深算,更在於對文學資源的獨具慧眼。對家鄉古陳州,對淮陽潁河小鎮,他從出道之初就認定是祖宗留下的文學風水寶地,得天獨厚的文學富礦。過去叫做選擇題材、尋找素材,這是不全面的。其實它是全面的資源。它為作家準備好了一切:故事、人物、氛圍、語言……應有盡有,俯拾皆是。還有他浸潤沉潛其中的感覺,將陳州人物故事訴之於小小説,如從大山上取石伐木,如從城河裏舀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這個“公開的秘密”,不少人也許都看到了。而孫方友早就動了深度開發的心思。面對家鄉這一寶庫,他像阿里巴巴一樣,喊一聲芝麻開花開門吧,寶庫的大門打開了。他是一邊打造文學作品,一邊長遠謀劃。在長達二三十年的時間裏,他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取寶,以小小説的形式一塊一塊壘成了家鄉的七寶樓台,使潁河小鎮、古陳州成為中原乃至中國的文化符號。
作為文學家的孫方友,有一雙慧眼,更有一顆慧心。他情有獨鍾一往情深的是人。孫方友的小小説是可以當《史記》讀,當《世説新語》看的。《陳州筆記》和《小鎮人物》,前者以寫事為主,後者以寫人為主;前者可稱鄉村社會的“百科全書”,後者則是底層人生的“百姓列傳”。也可以説,孫方友的小小説,整體來看是卷帙浩繁的百姓列傳。中國的二十四史有大量篇幅是人物列傳,但基本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的,沒有老百姓的。孫方友寫的是“民間版的史記”,是“老百姓的列傳”。孫方友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筆下有人,毋寧説他是以人為中心的。《小鎮人物》和《陳州筆記》,共有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色人等和各個不同時代、各種不同性格命運的數百個人物,全面深刻地表現出作家對世道人心的洞察,對人性人情的體悟,不僅具有當下時代的鮮明的鮮活的特徵,而且留下具有歷史含量的可以穿越時空的關於人、人情、人性的一些永恆版本。
就寫作藝術而言,小小説更需要作家嘔心瀝血成為妙手。孫方友清醒地認識到小小説對作家實力、功力的挑戰。小小説因其小而無法藏拙,無法對水,不給粗疏留下空間,因其數量大又必須避免重複。因而不僅選材要刁鑽,佈局要出人意料,語言要像雞湯一樣有味道,一石三鳥,意趣橫生,對細節精雕細刻,以一二動作或片言隻語突顯人物性格,筆簡神肖,即事見人,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風尚,歷歷如睹,最終在藝術長廊裏留下人物的腳步聲,讓讀者難以忘掉。
這些正是孫方友追求的目標。他正是按這個高目標一篇篇寫的,一步步做的。既吸取古代的外國的傳統寫法的長處,又從自己的感悟和表現對象的需要出發,獨出心裁,不拘成規,率意成新。在作品數量上創紀錄的同時,在藝術上也日臻成熟,佳作紛至沓來,諸如《蚊刑》《女匪》《女票》《滿票》《壯丁》《獄卒》《雅盜》《神偷》《捉鱉大王》《霸王別姬》等已成為當代小小説膾炙人口的名篇範本乃至經典。
孫方友小小説創作的成功,為以文為生、以文名世的探索者留下諸多啓示。在自己的經歷和視野的基礎上,發現選定適宜自己開發的文學資源以後,還要選擇適合發揮自己才情的文體,然後是堅忍不拔、義無反顧、竭澤而漁,力求做大,同時做好,做到盡善盡美,達到極致,做成“品牌”,做成“王”。
孫方友的《小鎮人物》出版,命我作序。我想,孫方友寫了張王李趙劉,但“小鎮”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漏掉了,這就是孫方友。補寫孫方友,是我的責任,我是他作品的老讀者,又是他的同事、朋友和兄長,人文俱熟,不可推託。只是我不會寫小説,權以此文代之吧。是為序。

孫方友逝世

2013年8月4日,周口籍著名作家孫方友先生骨灰安葬儀式在淮陽縣新站鎮潁河岸邊舉行。孫方友在離開家鄉淮陽近20個年頭後,最終葉落歸根,魂歸故里,長眠在他創造的文學世界裏的“潁河鎮”。
葉落歸根 回到家鄉小鎮
孫方友1950年出生於淮陽縣新站鎮,生前為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一生文學產量頗豐,其最高藝術成就是他的“新筆記體”小説。其代表作《陳州筆記》系列和《小鎮人物》系列,洋洋數十萬字,雜糅民間元素,刻畫出周口地區的萬千風情,也由此構建出孫方友先生的“文學陳州”。
7月26日中午,孫方友在伏案寫作時,因心臟病突發,在鄭州家中去世,享年63歲。
孫方友去世的消息傳開後,全國各地喜愛他作品的讀者紛紛表示沉痛哀悼。特別是“周口作家羣”代表人物劉慶邦、陳廷一等,紛紛發文悼念。
8月4日,先生骨灰迴歸故里。當天上午,在孫方友的胞弟、著名作家墨白,孫方友的女兒、青年文學評論家孫青瑜及家人,省會作家八月天、陳澤來、潘稱意、江媛、張延文等的護送下,孫方友先生的骨灰從鄭州抵達淮陽。
在淮陽高速出口,周口市文聯、市作協代表及40多名當地作家、文學愛好者列隊迎接,並打出了哀悼的條幅。
隨後,送行車隊在孫方友生前曾居住過的太昊陵路口作短暫停留。上午11時許,送行車隊駛入新站鎮孫方友故居。當地羣眾早已等待在故居周圍,並拉起了悼念條幅,表達家鄉羣眾的哀痛之情。
情繫家鄉 生前關注周口文學發展
就在7月19日至21日,孫方友和胞弟墨白還專程趕回家鄉淮陽,參加“名家看淮陽暨‘周口作家羣’崛起現象座談會”,給家鄉的文學愛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周口人有比較濃厚的平原情結。”“我們不能與別人比精明,只能比紮實、比耐力。”“要寫經得起摔打的作品,要比誰的作品能夠經得住歲月的考驗”……7月20日,在“周口作家羣”崛起現象座談會上,孫方友侃侃而談,讓大家見識到了他的開朗、真爽和幽默。
“寫作比拼的是一種耐力。文學這條道路,就意味着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成名後要經得住名利的誘惑。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緩慢才是成功的捷徑。你花10年寫成一部作品,比起那些10年寫5部卻流傳不下來的人,你可能更接近成功。任何時候,都不必去羨慕別人,也不要輕視自己,珍惜我們曾經擁有的和正在追求的,就是勝利之本。”孫方友説,“當作家可以有虛榮心,那就是要寫出好的作品。你有了生活積累,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寬闊的藝術視野,再加上你有天生的靈性,又有後天的修為,定能碩果累累。當你能耐着性子,寫出一兩部力作,在文壇崛起便指日可待了。但是不要忘記,這就是耐力與緩慢的結晶。”
記者當時也參加了這個活動,沒想到的是,這是孫方友最後一次在公眾場所發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