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扎

鎖定
季扎,姬姓,吳氏,名扎。春秋吳國四公子,封於延陵,史稱“延陵季子”。季扎是吳王壽夢第四子,仁德寬厚,知書達理,吳王非常喜歡他,想把王位讓給他。季扎並不想當王,於是三次讓位,兩次出走,躲到山野耕作。他的謙和感動了吳國人,人們都非常敬重他。後來人們評價他是:視富貴如秋風,不羨王位的千乘王。葬于丹陽延陵九里
中文名
季扎
別    名
公子札
延陵季子
季子
國    籍
春秋吳國東周(春秋時期吳國)
民    族
華夏族(漢族前稱)
出生日期
公元前 576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485年
職    業
外交家,文藝評論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淡泊名利,避讓王位
信    仰
儒學
代表作品
《觀樂》

季扎基本資料

季扎,春秋時期吳國皇族。
吳季扎為辭讓王位曾兩度出走,季扎是受中原文化薰陶較深的吳人,曾代表吳國出使文化發達的中原各國,和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產晏嬰都有過交往。尤其是季扎曾出使保存周代禮樂文化最完備的魯國,他對周禮的精通和獨到理解,贏得了魯人的敬重。
齊國,他與齊國政治家晏嬰有過一次推心置腹的深談。當時齊國已政出私門,齊重臣陳完控制了齊國政局,他削弱公室,擴張自己的勢力,先後滅掉了欒氏、高氏等齊國公族。在此形勢下,季扎勸告晏嬰明哲保身,交出自己的權和封邑,以免除災禍。晏子政治家,採納了季扎的建議。《史記》説晏嬰“是以免欒高之難”。
鄭國,季扎和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相談投機。他向子產預言了鄭國政局的走向,並忠告子產説:“現在鄭國政治腐敗,國家將會出現困難,到時您會掌握大權。希望您當政時要謹慎,以禮治國,不然,鄭國將會出現一場大混亂。”後來子產果然當政,他進行改革,鑄刑鼎,倡導以法治國,引發了一場大爭議,連北方晉國大臣叔向也寫信批評子產鑄刑鼎將會導致上下秩序混亂
後來,他又到了晉國時值晉國國君正漸失權威,韓、趙、魏、範、中行、智氏六家異姓卿大夫掌握着國家大權,其中以韓、趙、魏三家發展勢頭最盛。季扎當着韓宣子、趙文子、魏獻子的面説:“晉國的歸宿將在你們三家身上。”臨行前叮囑叔向説:“現在晉君越來越弱,大夫們的勢力都發展起來了,以後政權將歸於韓、趙、魏三家,先生一向堅持道義,不肯屈從於時勢。我奉勸先生早想存身之道,以遠離災難。”
叔向是晉國一位保守的政治家,其宗族也是晉公室中僅存的一支,其他各支已為六家異姓卿大夫所滅。在政治上,叔向傾向維護公室,反對卿大夫進行的改革,因而成為韓、趙、魏等異姓卿大夫仇視的目標。叔向以後,其宗族果然為三家所滅,晉國也分裂成韓、趙、魏三國。
《史記》記載,季扎受闔閭委派出使中原諸國,途經徐國時,遇到徐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扎的佩劍,但不好意思開口索要。季扎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為還要出使他國,不便立即解劍相送,想等回來路經徐國時再相送。不料回來時徐君已死。季扎憑弔了徐君之墓後,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隨從的人問季扎:“徐君已死,為何還要送給他佩劍?”季扎回答説:“當時,我心裏已把佩劍默許給他了,只是不便相送,現在豈能背信棄義,違背自己心中許下的諾言。”
季紮在吳姓血緣史上也的確是承前啓後的人物,他來自吳仲雍嫡裔,當初為讓國逃到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市)鄉下,長兄諸樊只得將延陵封給季扎,季扎因而號延陵季子。此後,季扎後代世居於此,延陵成為吳姓的著名郡望。
季扎死後葬在丹陽延陵鎮九里村,相傳大聖人孔子因推崇季扎之德,曾手書十字碑文:“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吳人為紀念季扎,在他墓旁建廟,世代祭祀。今天延陵九里除外,江蘇還有四處季扎墓,江陰申港一處,常州三處,並且都有上述碑文。自古史書對季扎葬處的記載多有不同,但不管季扎葬於何處,這些墓碑都表現出後人對季扎的懷念之情。吳姓子孫以太伯、仲雍、季扎三位先祖而自豪,後世吳姓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讓堂”、“三德堂”,以彰顯其祖先謙讓的德行和風標。
吳國四公子季札的故事
春秋時,吳國四公子季札,也就是史稱的“延陵季子”,受吳王壽夢所遣出使魯國,路經徐國的時候,徐國的國君設宴相請。席間,徐君見季扎所帶的佩劍非常精緻,眼中流露出喜愛的神色。季扎也看出了這點,只是出使魯國,這佩劍有着權仗和禮儀的作用。於是,心中下定主意,在出使歸來之時,自己一定要將佩劍贈與徐君。
待季扎出使魯國歸來,不幸徐君竟已溘然過世。季扎心中悲慟,便帶了隨從到徐君的墓丘前憑弔。祭奠完畢,季扎隨手解下佩劍,畢恭畢敬地掛到了墓旁的松樹上。隨從不解地問道:“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扎對曰:“始吾心已許之,豈能以死背吾心哉!”言畢,不無黯然但卻也坦然而去。
這記載於《史記·吳太伯世家》中的一個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誠信的故事。而唐代大詩人杜甫即有詩句雲:“把劍覓徐君”,所用的就是《史記》所記的典故,來表明他自身跟宰相房琯那生死不二的友情。
其實,那時的徐國還不是現在的徐州,它可能位於徐州之南百餘公里的泗洪。大概在明朝的時候,徐州知州宋誠,感其季扎掛劍之誠信,借兩處地名皆為“徐”字而穿鑿附會,在徐州另築了掛劍台,銘刻《掛劍台事實碑》。

季扎人物生平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病重將卒,因季札賢能,想 傳位於他。季札謙讓不受,説:“禮有舊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廢先王禮制。”於是壽夢遺命:“兄終弟及,依次相傳。”他 想這樣王位必將傳於季札。
壽夢去世後,長子諸樊接位,服喪期滿後讓位季札。季札堅辭不受,捨棄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種田(今焦溪舜過山)。諸樊當政13年,卒前遺命傳位於弟餘祭,並依次傳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後由余昧的兒子繼位,是為吳王僚

季扎評價

季札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經季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衞、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 產及魯、衞、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瞭解並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闢的分析和評價。如在欣賞《秦風》後就説:“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啓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説:"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揹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季扎死後

《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延陵九里。後人在墓旁建季子廟,墓前立碑,傳説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於延陵(今鎮江丹陽以及常州武進一帶),史稱延陵季子。墓葬於延陵九里,墓前有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 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為唐大曆十四年(779)季子廟進行修繕改造後所刻碑碣:“建中元年八月十二日,朝請郎守令盧國遷樹並建堂 文林郎守丞皇甫汶 文林郎尉程準 將仕郎守尉王仲鱗 將仕郎守尉楊憑。”共三列50字,楷書,在碑右側上方,刻有楊傑的《請延陵季子封爵奏疏》:“大宋元祐三年六月,知潤州楊傑奏:竊見管下延陵鎮,吳季子冢廟,載在《圖經》,祀禱有應。近因夏旱,遂差官嚴潔致祭,未渝旬浹,雨澤濡足。謹按季札生於晚周,當干戈剽攘之際,獨能執德謙退,輕千乘之國,凜然清風,千古如在。其審樂知政,盛德傳義,詳見舊史。廟中有孔子所題十字碑,本朝太宗皇帝嘗以其字載之法帖,以傳萬世。而其祠冢未經國朝旌表賜號,誠為闕典,伏乞朝廷特賜封爵,九月奉敕賜嘉賢之廟。”此段楷書文共161字,縱九列,每列字數不等。此段文字,《至順鎮江志》、明隆慶版《丹陽縣誌》、清乾隆版《丹陽縣誌》、清光緒版《丹陽縣誌》《延陵九里廟志》、康熙版《常州府志》、丹陽《延陵荊村吳氏家譜》均有記載,但有個別字句不同。現在碑上還可直觀地看到殘留的26字,其他的字也能辨識一些。從碑拓文字中的“冢”可看出,是先有季子冢再有廟,以墓興廟。延陵不僅是季札的躬耕地、隱居地,也是季子的歸葬地、紀念地,更是吳氏的繁衍發展之地。
江陰申港季子墓在江陰申港鎮西南隅的申港中學內。《史記·吳世家》後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縣暨陽鄉。”《越絕書》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記》載:“季子墓在晉陵縣北70裏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內有相傳為孔子所書10個古篆墓碑,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為丹陽延陵九里季子廟十字碑的復刻版。

季扎季子墓碑後記

有鄭播在唐德宗貞元三年所撰碑碣:“公制禮作樂,聲名雅量,皆編諸史冊,載在碑頌,欲為具記,恐近繁文。清風凜然,萬古不朽。播作尉斯邑,因謁靈宇,式鐫數字,聊以記年。唐德宗貞元三年歲次丁卯五月廿八日。滎陽鄭播字伯豐記。”共93字,楷書、縱六列,每列十三字。
丹陽的中醫院裏也有一塊“十字碑”,即“雲陽驛季子碑”。明正德六年(1511)六月,依照延陵季子碑摹刻。由於歷史上延陵季子碑傳為孔子書跡,在官員、士人中影響甚大。因丹陽臨京杭運河水道,為南北交通必經之路,過往官員,進京士子都慕名前來瞻仰。由丹陽至延陵九里村路途遠,且交通也不方便,每次來人瞻仰時需地方官員陪同,不勝其煩。因此丹陽知縣按原樣重刻一通,立於驛站,以供參觀。
宋崇寧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儀郎常州知州朱彥
常州,古延陵也,吳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漢,為毗陵。又至東晉,為晉陵,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為常州。唐因之,或曰,晉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還治故縣,今潤州之延陵鎮是也。杜佑謂曲阿延陵季子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晉陵縣,其説明矣。
而孔子所書季子墓碑,歲歲蓋淹沒。開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崇寧元年,予以罪責是州,因考大史公書歷代地誌通典圖經,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謂季子墓在晉陵縣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陽鄉,而今暨陽鄉今之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訪之,得大冢於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港之側旁有季子廟,與史記地誌通典圖經合。
於是,表識其墓,謹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書十字刻墓碑上,設像祀之,學中以時率居史士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貴有德也。又備論歷世廢興與習俗之變,易刊之碑下,使後之君子得以覽觀焉。

季扎史記中的季扎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
王壽夢二十五年,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四年,吳使季札聘於魯,請觀周樂。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衞。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衞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衞風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歌鄭。曰:“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蕩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寬,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厎,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曰:“聖人之弘也,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
去魯,遂使齊。説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去齊,使於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去鄭,適衞。説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衞多君子,未有患也。”自衞如晉,將舍於宿,聞鍾聲,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君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適晉,説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家乎!”將去,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難。”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年,王餘祭卒,弟餘眜立。王餘眜二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焉。四年,王餘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眜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餘眜之子僚為王。
十三年,公子光使專諸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遂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乃以專諸子為卿。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覆命,哭僚墓,復位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