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母戒子

鎖定
《孟母戒子》是漢代韓嬰所寫的一篇古文,選自《韓詩外傳》。該古文主要講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為。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
故事也同時告訴我們:作為小輩要善於理解長輩的教導。這篇短文主要講讀熟書的重要性。
作品名稱
《孟母戒子》
作品別名
孟子少時誦
作    者
韓嬰
創作年代
漢代
作品出處
韓詩外傳
文學體裁
文言文
學    派
儒家

孟母戒子作品原文

孟子少時(1)誦(2),其母方(3)織(4)。孟子輟(5)然中止,乃復進(6)。其母知其諠(7)也,呼而問之曰:“何為(8)中止?”對曰:“有所失(9),復得。”其母引(10)刀裂(11)其織,曰:“此織斷,能復續乎?”以此誡(12)之。自是之後(13),孟子不復喧矣。

孟母戒子註釋譯文

孟母戒子註釋

(1)少時:年輕的時候。
(2)誦:背誦。
(3)方:正在。
(4)織:織布。
(5)輟(chuò)然: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
(6)乃復進:然後再背誦下去。乃:於是,就。復:再,又。進:背誦下去。
(7)諠:一作“愃”,因分心而遺忘。
(8)何為:即“為何”,為什麼。
(9)有所失,復得:有的地方忘記了,後來又想起來了。
(10)引:拿來,拿起。
(11)裂:割斷。
(12)戒 :告誡。
(13)自是之後:從此之後。自是:從此。

孟母戒子譯文

孟子小時候,在他背誦的時候,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斷背書?”孟子回答説:“有所遺忘,後來又想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了布,説:“這織物斷了,還能接連嗎?”以此來警誡孟子,從那件事以後,孟子不再因分心遺忘書中的內容了。

孟母戒子主人公介紹

孟母戒子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説創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稱為“亞聖”。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下來的還有“孟母三遷”。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現了中國婦女的克勤克儉、堅守志節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戒子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半途而廢,要專心致志,這使孟子從此養成了嚴謹治學的態度,長大後終於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戒子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習記。 [1] 
作者介紹
西漢燕(今屬河北)人。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王劉舜太傅。武帝時,與董仲舒辯論,不為所屈。治《詩》兼治《易》,西漢“韓詩學”的創始人,其詩語與齊、魯大不相同,他推測《詩》之意,雜引《春秋》或古事,與經義不相比附,與周秦諸子相出入,皆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燕、趙言《詩》皆本於韓嬰。趙子、淮南賁生即其高徒。趙子傳蔡誼,三傳形成韓詩的王學,食子學和長孫學,學徒甚多。後人認為他的《詩》學不如《易》學精深,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韓《易》兩好之,更從受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