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斯特伐利亞

鎖定
威斯特伐利亞,又名西伐利亞。德意志西北部的歷史地區,相當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全部及下薩克森黑森兩州部分地區(加上前利珀邦)。有著名的工業區魯爾區維也納會議劃歸普魯士,後來由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繼承。 [1] 
中文名
威斯特伐利亞
外文名
Westphalia
別    名
西伐利亞
所屬國家
德國

目錄

威斯特伐利亞位置

古代薩克森人分為3部分:威斯特伐利亞人、安格里人和伊斯特伐利亞人。威斯特伐利亞約於700年定居在埃姆斯河與洪特河地區,並向南擴展,遠至科隆。

威斯特伐利亞歷史背景

威斯特伐利亞中世紀

775年頑強抵抗查理大帝的入侵。到12世紀,威斯特伐利亞人與安格里人之間的差異消失,威悉河以西的薩克森統稱為威斯特伐利亞。1180年,科隆大主教獲得威斯特伐利亞作為公爵領地,但領地實際上只限於科隆以北地區。各種各樣的政治實體在此地區紛紛出現,諸如明斯特、帕德博恩、奧斯納布呂克和明登諸主教區,瓦爾德克、紹姆堡、利珀、拉文斯堡和馬爾克諸伯爵領地,以及多特蒙德帝國直轄市,埃森隱修院轄地等等。1512年,設置帝國管轄的下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區
7世紀早期起,勃蘭登堡-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統治者獲得威斯特伐利亞部分領土。

威斯特伐利亞近代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公國薩克森選侯國、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威斯特伐利亞公會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許多邦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於是,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的主權國家。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2] 
但冷戰後的今天,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正在鬆動。 [3] 
1803年普魯士又得到帕德博恩以及蒙斯特的大部分。同時黑森-達姆施塔特取得科隆,奧斯納布呂克併入漢諾威,明斯特的剩餘部分併入奧爾登堡。1807年,拿破崙將傳統上的威斯特伐利亞的大部分劃給貝格大公國。拿破崙的幼弟熱羅姆所建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則由威悉河與易北河之間的普魯士及漢諾威領地以及黑森選侯區的大部分組成,其首都為卡塞爾。
1814年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舊威斯特伐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劃歸普魯士,包括首府明斯特在內。此後魯爾河流域憑藉其大型煤礦成為德國產業革命的中心之一,鍊鋼等重工業蓬勃發展。德國統一後屬於德意志帝國下轄的普魯士王國,一戰後屬於魏瑪共和國下轄的普魯士自由邦

威斯特伐利亞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威斯特伐利亞省與利珀省於1946年併入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舊威斯特伐利亞(自1866年起大部屬於普魯士)的北部併入下薩克森州;而瓦爾德克(自1929年起屬普魯士黑森省)則成為新建的黑森州之一部。
魯爾區發達的工業為二戰後德國的經濟復甦起到了很大作用。由於資源的減少和環境污染,魯爾區已經向新興產業轉型。如今魯爾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