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珺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視覺傳播學院院長)

鎖定
姜珺,男,無黨派民主人士,研究型建築師、文獻編輯與獨立策展人。1974年10月生於湖北,本科和碩士分別畢業於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長期以各種方式從事城鄉研究和實驗創作,行程覆蓋國內200多個城市和全球近60個國家。曾擔任《城市中國》雜誌創刊主編(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築設計與媒體學院課題導師(2010-2011),牛津大學ESRC中心訪問學者(2011-2012),紐約New Museum、洛杉磯Hammer Museum和芝加哥MCA的《城市中國》美國巡展策展人(2009-2010),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總策展人(2014),“蛇口議事:2025”策展人(2015),“温故知鄉”(烏鎮國際建築論壇,2018)策展人,“天問:世界觀的對話(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杭州分場,2020)”總策劃人等;出版書籍包括《城市中國進行時》(2009,Timezone 8),《特區一村》(2010,文匯)等。現任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中文名
姜珺
外文名
Jiang Ju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4年10月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清華大學
職    業
編輯、策展人、自由撰稿人、設計師
主要成就
創辦《城市中國》雜誌,策劃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
出生地
湖北
代表作品
《山外山》《蛇口議事》《天問》
任教學校
中國美術學院
學    歷
碩士學歷

姜珺人物經歷

城市中國進行時 城市中國進行時
1974年生於湖北,本科和碩士畢業於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長期以各種方式從事城市社會研究和實驗創作,考察社會動態對設計現象的驅動關係,潛在秩序的顯見結構以及自動生成的設計機制,行程覆蓋國內200多個城市和全球60多個國家。作品曾參加大聲展(2005/2007)、廣東三年展(2005)、深圳雙年展(2005/2007/2011)、鹿特丹中國當代大展(2006)、卡塞爾文獻展(2007)等展覽;2005年“大聲展”空間設計總監,2008年擔任“街道是我們……大家的”國際巡展中國區總策展人,2011年深圳雙年展“自發中國”分場策展人,2014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總策展人,2015年“蛇口議事:2025”策展人等,曾受邀於香港大學、哈佛大學、倫敦大學、東京大學、首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多倫多大學、聖保羅大學等國內外學府講學。2009 -2010年策劃《城市中國》在美國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的三家博物館(New Museum / Hammer / MCA)巡展,成為中國首家在境外巡展的雜誌;論文發表於Volume, AD, Al Manakh等書刊,出版書籍包括《城市中國進行時》(2009,Timezone 8),《特區一村》(2010,文匯)等。

姜珺代表作品

《城市中國》是中國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學雜誌,是結合了深層問題和淺層表述、正統的官方話語和生動的民間敍事的多向度文本。雜誌由獨立城市學者姜珺創刊於2005年,編輯部設於上海、廣州、北京和重慶。通過專業性的分析和轉譯,對上傳遞民間聲音,向下闡釋政府政策,從而通過資源驅動、面向事件的主題性媒體平台,形成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建設性的議事平台。2006年受邀參加荷蘭的“中國當代”聯展中的“建築城市”展和“視覺文化”展;2007年作為全球70家媒體之一受邀參加2007年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雜誌的雜誌”的編輯工作,同時作為首席學術媒體參加2007年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和2008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09-2010年《城市中國》作為中國首家在境外巡迴的雜誌,在《城市中國/自發中國》為題,在美國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的三家博物館(New Museum / Hammer / MCA)巡展。
城市中國 城市中國
2014年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由總策展人庫哈斯推薦、中國文化部委任的中國館策展人姜珺以“山外山”為題,迴應庫哈斯為雙年展提出的“基本法則(Fundamental)”總題,以及為國家館提出的“1914-2014:吸收現代性(1914-2014:Absorbing Modernity)”的子題。中國館以“家國天下”和“藏顯通變”為“經”,以“生長收藏”為“緯”,在由三組建築師營造的空間設計部分,採用三種材料和構造體系,在台基、屋體、院宅等基本建築概念間實現相生相剋的磨合和共生;展出過去100年的中國建築在“定形”和“去形”兩極之間的搖擺,以及時隱時現的“抽形求意”之潛在線索。一方面突出現代性作為外來衝擊、以及中國建築現代化過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則暗示中國文明對外來衝擊所一貫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能力。
山外山,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蛇口議事:2025”是策展人姜珺基於他主持的《蛇口文化發展總體策略》研究基礎上,於2015年深圳雙年展策劃的特展,針對蛇口從工業區到自貿區的產業升級而設計的空間發展模型,一方面以“文化總體規劃”和“事業-產業集羣”介入過去以產業主導的土地規劃與經濟模式,以文創作為蛇口可持續開發中的核心附加值;另一方面以“公共參與”將這一內容置於國家與社會的互動互補之間,而展覽場地自身將成為這一規劃議事進程的首個樣板,呈現即將落地的由“蛇口國際城市學中心”、“大路社”、“城市學圖書館”、“常青藤學堂”等機構所形成的文化集羣之雛形,及其與自貿區、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相策應的研究策略;同時以現場呈現的十三個文化集羣為議題,在一系列多樣化的公共活動之中展開關於2015-2025蛇口文化業態的詳細議程,從而通過智庫機構的啓動,將臨時展覽轉變為長期事業的起點。展覽獲得2015年深圳雙年展“最佳公共活動創意獎”。

姜珺學術論著

《變形記》,2002年3月《時代建築》
《關於庫哈斯的一切》,2003年《週末畫報·別冊》
《屋頂上的幽靈》,2005年《Urban Ecology: Detroit and Beyond》(Kyong Park主編,英文)
《自發中國:一部控制與反控制的歷史》,2006年10月《Volume》雜誌(荷蘭,中英文)
《中國城市空間辭典》,2007年1月《時代建築》
《多重視角中的立體中國》,2007年1月《城市中國·中國熱》
《現代性:中國困境與中國特色》,2007年3月《Artit》(日本,日文/英文)
《標語都市:混沌的管理》,2007年4月《Al Manakh》(荷蘭,英文)
《現代化衝擊下的中國家譜》,2007年6月《城市中國·中國家庭》
《MAD為什麼瘋狂》,2008年4月《MAD DINNER》(Actar,英文)
《Joseph Grima對話姜珺》,2007年11月《Instant Asia》(Skira,英文/意文)
《胡昉對話姜珺》,2007年11月《ArtIt》(日本,日文/英文)
《深圳再生:國家戰略中的特區轉型》,2007年12月《城市中國·深圳再生》
《城市空墟》,2007年12月《城市中國·深圳再生》
《眾神的黃昏:排行榜的興奮與尷尬》,2008年2月《建築與文化》
《三線的萎縮與再生》,2008年3月《城市中國·平行的世界》
《虛界與跨界》,2008年4月《深圳特務》
《三里屯:作為一個城市片區的若干片段》,2008年4月《我愛北京三里屯
《城市智慧》,2008年5月《2008 Skira世界建築雜誌年鑑》(Skira,英文/意文)
《70後:承上啓下的一代》,2008年5月《MINISTRY OF ART》(英文/德文)
《環渤海: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第三極》,2008年5月《城市中國·環渤海》
《圓明園猜想》,2008年6月《ID》
《中國熱:大國崛起中的中國形象》,2008年6月《城市中國·中國熱》
《Taxonom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2008年7月《AD》(英文)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式集體主義》,2008年8月《城市中國·集體運動》
《現代性的危機和危機中的現代化》,2009年10月·Volume特刊《Bootlegging Urban China》(英文)
《中國住宅:集體價值的稀釋與再造》,2008年6月《城市中國·中國人居》
《集體空間》,2008年《白夜生長》(英文)
《街道屬於誰的中國答案》,2008年6月《城市空間設計
《中國創造:大國產業升級的瓶頸與破局》,2008年6月《城市中國·創意中國》
《現代性的危機和危機中的現代化》,2008年9月《城市中國·危機管理》
《Why MAD is Mad》,《SPACE》(英文/韓文)
《能源戰略:全球危機中的中國對策》,2008年10月《城市中國·能源戰略》
《集體空間》,2009年《Asian Design Culture》(William Lim主編,英文)
《深度土改:三十年體制改革走向內在》,2009年3月《城市中國·土地》
《創意媒體》,2010年《時代建築》
《建築評論十問》 2010年《城市空間設計》
《從農耕中國到城市中國——中國城市化的文明基礎、歷史遺產和改革動力》,2010年《上海新城》(中英文)
《比較西九龍》,2011年《城市空間設計》
《中國城市化中的大芬樣本》,2011年《MAS_Context》(英文)
《中國人居》,2012年6月《社會住宅》(Foundation for Art and Public Domain,英文)
《重讀老庫》,2013年8月《城市空間設計·OMA在中國》
《影響下的特色——中國設計院體系》,2013年9月《Eastern Promises》(英文/德文)
《超載北京》,2013年11月《Archaeology of the Periphery》(STRELKA,英文)
《山外山》,2014年7月《DOMUS國際中文版》
《曹斐的第二人生》,2015年12月《I Watch that World Pass By》(SNOECK,英文)
《重讀老庫》,2015年12月《新視線》
《蛇口議事:2025》,2016年2月《DOMUS國際中文版》
《同濟建築學人》,2016年5月《世界建築》
《國家的形與象》,2016年4月《AC建築創作》
《策展城市》,2017年7月《看(不)見的城市-下》
《City as Tactics: Curation & Reaction》,2017年11月《The Social Imperative》(H. Koon Wee主編,Actar,英文)
《中國模式的變與不變》,2018年《Multiple Modernities in Asia》,(William Lim主編,英文)
姜珺主編《特區一村》 姜珺主編《特區一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