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奉(拼音:fè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捧起一物,表示用手承受、捧着,這個意思後世用“捧”字表示 [2]  。“奉”多含恭敬意味,故引申為進獻、獻上,由此引申為供給,供養。由供給引申作名詞,表示俸祿,就是古時候朝廷發給官員們的物質待遇,這個意思後來用“俸”表示。奉又引申為遵守、尊奉、一心一意地奉行。另外,奉又由本義引申為引申為承受、恭敬地接下來。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fèng
部    首
一(傳統歸大部) [3] 
五    筆
DWFH(86);DWGJ(98)
倉    頡
QKQ
鄭    碼
COBI
筆    順
橫、橫、橫、撇、捺、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943) [1] 
平水韻
上聲·二腫 [5] 
總筆畫
1+7
四角號碼
5050₈
統一碼
5949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 上下或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ㄈㄥˋ
異體字
𠬻、𢱵、𣩌

字形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奉”是會意兼形聲的字。圖1是西周金文,上部為“”(圖A),表聲,也可以理解為所捧之物;下部為兩手形(“廾”,讀作gǒng,圖B)。《説文解字》小篆的“奉”字多出來一部分(圖D),就是手,以突出“奉”是手的動作。但隸書經過字形演變,筆畫漸漸平直,寫作圖7、圖8,都與小篆相似。但許慎把圖C當作聲符,減弱了“奉”字的會意性。 [2]  [6] 
奉就是捧;奉為古字,捧為今字,實際上代表的是同一個詞。所以“奉”的本義是用雙手捧着,這個用法在古代很為常見。《左傳·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這個“奉”就是捧着的意思。用雙手捧着這個動作含有恭敬的意思,所以後來“奉”的許多意義都含有恭敬的意味。兩手捧着東西可能是要獻給別人,所以“奉”就引申出進獻的意思。這個意思古今都用。《文天祥傳》:“奉國與人,是賣國之臣也。”“奉國”即獻國,把國家獻給他人。也可以“奉、獻”連用,其中的“奉”也就是敬獻的意思。還有一個常用詞叫“奉送”,也是這個意思。 [7] 
兩手捧着東西也可能是剛從別人那裏接受過來。表示恭敬,接受別人的贈與,也要兩手捧着。所以“奉”既有敬獻的意思,也有敬受的意思。《資治通鑑·卷六十五》:“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奉辭”這裏指接受皇帝的命令。現代也常説“奉命”,就是指接受上級的命令,進行某項工作。其中的“奉”也就是恭敬接受的意思。 [7] 
後來進一步引申,兩手捧着的意思沒有了,只剩下恭敬的意思,於是就虛化成為一個敬辭。這個敬辭一般用在同別人對話時,用在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的時候。如“奉陪”就是恭敬地陪對方,“奉勸”就是恭敬地勸告對方,“奉還”就是恭敬地歸還對方。對父母或其他尊親的贍養,當然也必須是恭敬的,所以叫“奉養”“侍奉”。遵照執行國家的法令或上級的指令,也含有恭敬的意味,所以叫“奉行”。“奉公守法”就是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其中的“奉”就是奉行。“克己奉公”就是克服個人的私慾,恭敬地把公事辦好。 [7] 
信仰某種宗教或某一學説,當然也含尊敬的意思,因此也可以用“奉”,如“信奉佛教”。這個“奉”就是信仰、尊奉的意思。“奉為經典”的“奉”也是這個意思。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恭敬地捧着、拿着。後作“捧”。
hold in
《禮記·內則》:“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恭敬地送給;進獻(多指上級或長輩的)。
offer;present
《周禮·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鄭玄注:“奉猶進也。”
奉獻;奉送
恭敬地接受(多指上級或長輩的,含表敬之意)。
receive
《史記·孟嘗君列傳》:“聞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五章:“隊伍奉到命令往這邊靠!”
奉旨;奉命;奉辭伐罪
承受。

《尚書·盤庚上》:“乃既先惡於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

給與;贈與。
give;grant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是天以聖人之資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

侍候;供養。
supply
《管子·國蓄》:“藏繈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芸。”
《孫子·作戰》:“車甲之奉,日費千金。”
《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侍奉;奉養;供奉
擁戴;尊崇;跟隨。
worship
《國語·晉語二》:“庶幾曰:諸侯義而撫之,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

幫助;扶助。
support
《淮南子·説林訓》:“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奉之。”
《逸周書·太子晉》:“愛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遠人。”

保全;保持。

《管子·四稱》:“貨賄相入,酒食相親,俱亂其君,君若有過,各奉其身。”

施行;遵守;遵照。
carry out
《國語·晉語二》:“夫齊侯將施惠如出責,是之不果奉,而暇晉是皇!”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九:“乃知彼國在清朝定鼎之初,尚不奉大清年號。”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就是作天的,也不過奉着氣運而行,又豈能合那氣運相扭。”
奉行;奉公
祭祀供奉。

《漢書·晁錯傳》:“竊觀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廟而劫殺於其臣者,皆不知術數者也。”

信仰;尊重。
serve
唐·韓愈《華山女》詩:“華山女兒家奉道,欲驅異教歸仙靈。”
孫犁《談校對工作》:“經過他們校對的書,名望很高,大家都樂於得到,奉為典型。”
信奉;崇奉;奉為圭臬
名詞
承受物件的東西。

《國語·齊語》:“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鹿皮四個;諸侯之使垂橐而入,載而歸。”

俸祿。後作“俸”。
salary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
《南史‧循吏傳‧範述曾》:“述曾生平所得奉祿,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無資。”

(Fèng)姓氏用字。



副詞
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時。


奉央;奉求;奉告;奉託;奉陪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三】【廾部】扶隴切(fèng)
(奉)承也。從手從廾,豐聲。 [11] 

説文解字注

承也。手部曰:“承,奉也,受也。”
從手廾。從手𠂇又雙引也。
豐聲。扶隴切,九部。 [12] 

廣韻

扶隴切,上腫並 ‖ 豐聲東部(fèng)
奉,與也。獻也。祿也。《説文》:“承也。”扶隴切。二。 [13]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字部】奉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古文:𠬻、𢱵
《唐韻》扶壟切。《集韻》《韻會》父勇切,並音唪。《説文》:承也。《禮·曲禮》: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
又與也,獻也。《史記·藺相如傳》:奉璧西入秦。
又《集韻》房用切,音俸。養也,秩祿也。《史記·蕭何世家》:高祖以吏䌛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前漢·宣帝紀》:帝詔小吏,勤事而奉薄,其益百石以上奉十五。別作俸。
又姓。漢馬軍使奉揮,明奉科。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奉書寫提示 奉書寫提示
“𡗗”寬“𠀆”窄,“𡗗”罩住“𠀆”,“𡗗”居上居中,第二橫最短,第三橫最長,第三橫在橫中線上方;撇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捺筆從第三橫下起筆撇尖與捺腳持平。“𠀆”兩橫上短下長,豎筆從橫中線起筆,在豎中線左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bʰ/pʰ
i̯uŋ
王力系統
b
ǐwɔŋ
董同龢系統
juŋ
周法高系統
b
jewŋ
李方桂系統
b
jungx


jung


j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woŋ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jwo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bʰ/pʰ
i̯woŋ
擬音/王力系統

b
ǐwo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o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iuo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jwo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bvʰ
ǐu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腫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扶隴切
bʰjuoŋ
集韻
上聲
二腫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撫勇切
pfʰioŋ
上聲
二腫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父勇切
bvi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房用切
bvioŋ
禮部韻略


上聲





父勇切

增韻


上聲





敷奉切



上聲





父勇切



去聲





房用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fuŋ
中州音韻


去聲
東鍾





夫貢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一董


全清
方孔切
fuŋ

去聲
一送


全濁
馮貢切
vu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20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94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26]
  • 5.    平水韻表(完整版)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20-08-21]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686
  • 7.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38-139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507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394-395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74-575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74.
  • 12.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279-280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38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80.
  • 15.    奉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