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奈瑟菌屬

鎖定
奈瑟菌屬(Neisseria)是一羣革蘭染色陰性雙球菌,是β-變形菌類的一屬無芽孢,無鞭毛,有菌毛,專性需氧,氧化酶陽性。奈瑟菌呈球形,成對排列,形似咖啡豆的革蘭陰性球菌,通常位於中性粒細胞內,而在慢性淋病時常位於細胞外,新分離株有莢膜和菌毛。
中文名
奈瑟菌屬
外文名
Neisseria
類    別
革蘭染色陰性雙球菌
形    態
無芽孢,無鞭毛

奈瑟菌屬特徵

此菌屬包括腦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is)、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乾燥奈瑟菌(N. sicca)、微黃奈瑟菌(N. subflava)、淺黃奈瑟菌(N. flavescens)、粘液奈瑟菌(N. mucosa)等。其中能引起人體發病的只有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典型的標本塗片,鏡下在中性粒細胞內可見到成雙排列的腦膜炎奈瑟菌或淋球菌。其他奈瑟菌多為人體呼吸道中寄生的正常菌羣。鏡下觀察時多存在於細胞外。奈瑟菌屬細菌常可發酵多種糖類,產酸不產氣。糖發酵試驗可用於鑑別此屬細菌。
腦膜炎奈瑟菌與淋病奈瑟菌遺傳性上十分接近,DNA序列存在70%的同源性。主要不同點表現為:①腦膜炎球菌有多糖成分的莢膜,淋球菌分離初期有莢膜;②腦膜炎球菌菌體內很少有質粒,淋球菌可攜帶幾種質粒;③腦膜炎球菌存在於呼吸道,引起腦膜炎,淋球菌引起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奈瑟菌屬腦膜炎奈瑟菌

俗稱腦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的病原菌。

奈瑟菌屬生物學性狀

腦膜炎奈瑟菌 腦膜炎奈瑟菌
1.形態與染色 呈腎形或豆形,成雙排列,兩菌接觸面平坦或略向內陷,直徑0.6-0.8μm。人工培養後可成卵圓形或球形。革蘭染色陰性。在患者腦脊液中,多位於中性粒細胞內,形態典型。無鞭毛,無芽胞,新分離菌株有莢膜。
2.培養特性 營養要求較高,常用的培養基是血瓊脂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專性需氧,初次分離培養須供給5%-10%的CO2。37℃孵育24h後形成1.0-1.5mm的無色、圓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狀的菌落,無溶血現象。多數菌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氧化酶試驗陽性。
3.抗原構造
(1)莢膜多糖抗原 有羣特異性,根據莢膜多糖抗原可將腦膜炎球菌分為12個血清羣,對人類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A、B、C羣,在我國以A羣為主。
(2)外膜蛋白抗原 有型特異性,根據此抗原各羣又可分為若干型。
4.抵抗力 較弱。對乾燥、熱、冷、紫外線等均十分敏感。在75%乙醇、0.1%新潔爾滅和1%石炭酸中迅速殺滅。對磺胺藥、青黴素、鏈黴素等敏感。 [1] 

奈瑟菌屬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質 主要有莢膜、菌毛和內毒素
莢膜可抗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菌毛有助於細菌附着於細胞表面,利於進一步侵入。內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質,由細菌自溶或裂解釋放,可使小血管、毛細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出血,嚴重時造成DIC、中毒性休克
2.所致疾病 腦膜炎球菌是流腦的病原菌。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通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潛伏期2~3天,長者可達10天。病菌在鼻咽部繁殖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敗血症。病人表現為惡寒、高燒、噁心、嘔吐、皮膚或黏膜出現出血點或出血斑。細菌通過血腦屏障到達腦脊膜,產生化膿性炎症。病人表現為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症狀。爆發型流腦起病急劇兇險,若不及時搶救,常於24小時內危及生命。
3.免疫性 機體對腦膜炎球菌的免疫以體液免疫為主。羣特異性多糖抗體和型特異性蛋白抗體(IgM、IgG和slgA)在補體存在下能殺傷腦膜炎球菌。 [1] 

奈瑟菌屬微生物學檢查

1.採集標本 標本採取病人的腦脊液、血液或刺破出血淤斑取其滲出物。由於腦膜炎球菌對低温和乾燥極敏感,故標本採取後應注意保温速送,最好是牀邊接種。
2.直接塗片鏡檢
(1)腦脊液 經離心沉澱後,取沉澱物塗片,革蘭染色後鏡檢,如在中性粒細胞內,外有革蘭陰性雙球菌,可作出初步診斷。
(2)出血淤斑 碘酊、酒精消毒皮膚後,用無菌針頭挑破出血淤斑,擠出少量液體印片,乾燥後革蘭染色鏡檢。陽性率可達80%。
3.分離培養和鑑定 血液或腦脊液先接種至血清肉湯培養基增菌後,再在巧克力色平板上行畫線分離。平板置於含5%-10% CO2的大氣環境中孵育。挑取可疑菌落塗片染色檢查,並作生化反應和凝集試驗鑑定。
4.快速診斷 腦膜炎球菌易自溶,病人腦脊液和血清中可有其可溶性抗原存在,故可採用已知抗體快速檢測相應抗原。
(1)對流免疫電泳 本法敏感性較好,特異性也較強,1h即可出結果。
(2) SPA協同凝集試驗 先用已知腦膜炎球菌的IgG類抗體結合在葡萄球菌A蛋白(SPA)上,然後加入待測血清或腦脊液,若標本中含有相應抗原,則可見葡萄球菌凝集現象。

奈瑟菌屬防治原則

預防腦膜炎球菌感染的關鍵是要儘快消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提高人羣免疫力。
我國1980年正式使用A羣多糖菌苗,臨牀觀察表明對學齡兒童和成人保護率可達90%。但此種疫苗對2歲以下嬰幼兒免疫原性差,其一是因為腦膜炎莢膜多糖抗原屬於T細胞非依賴抗原,免疫效果與接種者年齡有明顯的依賴關係;其二,多糖菌苗誘導機體產生的IgG抗體主要為IgG2亞類,出現較遲,一般到8~12歲才能上升至成人水平。因此,嬰幼兒接種多糖菌苗後往往以產生短暫的IgM抗體為主。國外採用A羣和C羣多糖與白喉毒素蛋白偶聯的偶聯菌苗接種8~10周齡的嬰兒,證明這種偶聯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流腦的治療首選藥物為青黴素G,劑量要大。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氯黴素或紅黴素。 [1] 

奈瑟菌屬淋病奈瑟菌

俗稱淋球菌,是人類淋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人類泌尿生殖系統粘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膿性感染,是我國流行的發病率最高的性傳播疾病。

奈瑟菌屬生物學性狀

淋病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1.形態與染色 呈腎形或豆形,成雙排列,兩菌接觸面平坦或略向內陷,直徑0.6-0.8 μm。人工培養後可成卵圓形或球形。革蘭染色陰性。在患者腦脊液中,多位於中性粒細胞內,形態典型。無鞭毛,無芽胞,新分離菌株有莢膜。
2.培養特性 營養要求較高,常用的培養基是血瓊脂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專性需氧,初次分離培養須供給5%-10%的CO2。37℃孵育24h後形成1.0-1.5mm的無色、圓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狀的菌落,無溶血現象。多數菌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氧化酶試驗陽性。
3.抗原構造
(1)莢膜多糖抗原 有羣特異性,根據莢膜多糖抗原可將腦膜炎球菌分為12個血清羣,對人類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A、B、C羣,在我國以A羣為主。
(2)外膜蛋白抗原 有型特異性,根據此抗原各羣又可分為若干型。
4.抵抗力 較弱。對乾燥、熱、冷、紫外線等均十分敏感。在75%乙醇、0.1%新潔爾滅和1%石炭酸中迅速殺滅。對磺胺藥、青黴素、鏈黴素等敏感。 [1] 

奈瑟菌屬致病性與免疫性

1.致病物質 菌落呈T1- T2型的淋球菌對人類有毒力,T3-T5型者則無;其差異在於前一類菌有菌毛,後一類菌則無。
2.所致疾病 人類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淋球菌侵入尿道或生殖道而致病。母體患有淋病性陰道炎或子宮頸炎者,胎兒經產道娩出時可被感染而患淋病性眼結膜炎。間接傳染是經患者用過的衣服、毛巾、用具等傳染,但很少見。
成人感染初期,一般引起男性前尿道炎、女性尿道炎與子宮頸炎,如未治療,可擴散到兩性生殖系統,引起慢性感染
3.免疫性 人類對淋球菌的感染無天然抵抗力,患病後血清中可出現特異性IgM、IgG和sIgA類抗體,但仍可再感染。 [1] 

奈瑟菌屬微生物學檢查法

常取泌尿生殖道膿性分泌物,直接塗片,革蘭染色鏡檢,若在中性粒細胞內發現有革蘭陰性雙球菌,即有診斷價值。 [1] 

奈瑟菌屬防治原則

(1)儘早確診,及時治療:首先,患病後應儘早確立診斷,在確診前不應隨意治療。其次,確診後應毫不遲疑地立即治療,切莫坐失良機。
(2)明確臨牀類型:判斷是否為單純型,或有合併症型,或播散型。臨牀分型對正確地指導治療極其重要。
(3)明確有無耐藥:明確是否耐青黴素,耐四環素等,這也有助於正確地指導治療。
(4)明確是否合併衣原體或支原體感染:若合併衣原體或支原體感染時,應擬訂聯合化療方案進行治療。
(5)正確、足量、規則、全面治療:應選擇對淋球菌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儘可能作藥敏試驗,過敏試驗或β-內酰胺酶測定。藥量要充足,療程要正規,用藥方法要正確。應選擇各種有效的方法全面治療。
(6)嚴格考核療效並追蹤觀察:應當嚴格掌握治癒標準,堅持療效考核。只有達到治癒標準後,才能判斷為痊癒,以防復發。治癒者應堅持定期複查,觀察足夠長的一段時期。
(7)同時檢查、治療其性伴侶:患者夫妻或性伴侶雙方應同時接受檢查和治療。
(8)用潔陰洗液清洗或灌洗陰部,消毒、抑菌。抗生素治療(藥敏試驗)。
參考資料
  • 1.    何羣力主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 第2版:鄭州大學出版社,2016: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