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門嶺之戰

鎖定
天門嶺之戰,有兩處事件,其一是698年冬天契丹將領李楷固粟末靺鞨酋長大祚榮在天門嶺(張廣才嶺)的戰役。結果是粟末靺鞨勝利。
名    稱
天門嶺之戰
發生時間
698年
地    點
天門嶺
參戰方
契丹,粟末靺鞨
結    果
粟末靺鞨勝利
主要指揮官
李楷固,大祚榮

天門嶺之戰簡介

高句麗滅亡後,大祚榮隨其父乞乞仲象徙居營州。696年五月,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營州都督趙文翽反抗武周乞乞仲象和白山靺鞨首領乞四比羽高句麗餘部度遼水東徙,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武則天乞四比羽許國公,乞乞仲象震國公,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拒不受命,698年,武則天命左玉鈐衞大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率軍出征,打敗並斬殺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病死,其子大祚榮率部逃跑。李楷固追擊大祚榮,過天門嶺。大祚榮反擊,李楷固大敗。大祚榮帥其眾依附於突厥,道路被突厥擋住,王師無法徵。大祚榮憑藉地方荒遠王師難以到達而建國,地方五千裏,十餘萬户,勝兵數萬人,自稱震國王(渤海國的前身,震國王的稱號來源於武則天對大作榮父親大仲象所冊封的震國公)附於後突厥 [1]  [2] 
天門嶺之戰 天門嶺之戰

天門嶺之戰渤海國崛起

天門嶺之戰歷史背景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雄據於我國東北700年之久的高句麗政權為唐王朝所滅,由此打破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平衡,從而在客觀上為靺鞨民族的崛起創造了歷史機遇。
唐王朝與新羅聯合滅高句麗,事後雙方就瓜分高句麗土地與人口發生分歧。當時唐朝不但獲得高句麗決大部分疆土,還將近40萬高句麗遺民強行內遷往中原各州縣,從而引發高句麗民眾的強烈反抗。不滿唐朝獨吞戰果的新羅也趁機與之爭奪,屢次與唐朝發生衝突。與此同時,高句麗滅亡為契丹、奚等東胡室韋系各部解除了東顧之憂,這些部族勢力紛紛興起並與北方草原新建的後突厥汗國聯合與唐朝抗衡。

天門嶺之戰營州之亂

公元4世紀以來契丹族即分佈於今燕山以北至遼西各地,並逐漸形成由八大部落聯合的同盟。到6世紀中頁,已約有人口20萬左右。公元648年(唐太宗貞觀22年)契丹聯盟首領窟哥可汗要求“內附”,唐朝冊封窟哥可汗為松漠都督戍營州(今河北昌黎),賜姓李。公元679年後突厥汗國聯合奚族攻唐營州廣寧一線,唐朝任命窟哥可汗之孫李盡忠松漠都督武衞大將軍,其弟枯莫離為彈汗州刺史,同時任命與其有姻親關係的孫萬榮為歸誠州刺史,希望借契丹與營州地方豪強的力量抵禦後突厥。武周代唐。營州都督趙文翽專橫“數侵侮”契丹,視契丹人“如奴僕”致使“盡忠等皆怨望”,《資治通鑑》記載:萬歲通天元年五月壬子(公元696年6月)、營州地方“大飢”趙文翽竟“據倉濟不發”,引起契丹各部的強烈不滿。李盡忠聯合孫萬榮舉兵作亂,攻破羈縻少數民族的營州、幽州。歷史上稱此次事件為“營州之亂”。
李盡忠孫萬榮叛亂的消息很快傳到洛陽,女皇武則天極為震怒“下詔改萬榮為萬斬,盡忠為盡滅”,”詔令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左鷹揚衞將軍曹仁師、司農少卿麻仁節率兵討之“,又招還在粟末水前線的李多祚回援營州作為策應。然而出師不利,八月初討伐軍剛到郟石谷即遭叛軍伏擊戰敗,主將張玄遇、麻仁節成了俘虜。又令夏官尚書王孝傑、左羽林將軍蘇宏暉領兵七萬征討,再次失敗,王孝傑戰死,蘇宏暉逃回。萬斬趁勢攻入羈縻少數民族的幽州。李盡忠死,萬斬代領其眾,後突厥默啜掠契丹老弱婦孺,唐(周)朝楊玄基等率軍擊破契丹,萬榮(萬斬)被殺,其頭顱被送到唐朝東都。公元700年,降將李楷固、駱務整率軍平定契丹餘部。至此營州之亂平息。 [3-5] 

天門嶺之戰戰役經過

南北朝以來就有大批靺鞨部族遷往內地,尤以幽州、盧龍為最多。據《北蕃風俗記》記載:隋代開皇年間粟沫靺鞨與高句麗發生戰爭,粟沫部敗北。為避高句麗兵禍,酋長突地稽率 矢賴、窟勒突、悦稽蒙、越羽、布忽賴、普稀、布布括利 八部近兩萬靺鞨人放棄夫餘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內遷至遼西柳城(今遼省寧阜新市東南)。唐初武德年間粟沫靺鞨烏素古部內遷遼西慎州(今遼寧省建昌)。628年又有粟沫靺鞨愁思嶺部內遷遼西黎州(今河北省撫寧)。唐滅高句麗後大搞強制移民,因此又有大量曾經臣服於高句麗的粟沫靺鞨、白山靺鞨被驅至營州一帶,而渤海大氏即在其中。營州之亂中,乞乞仲象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逃,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營州之亂被平定後,乞乞仲相與乞斯比羽表向唐廷請罪希望得到寬恕,武則天封乞乞仲相為震國公,封乞斯比羽為許國公。然而武懿宗等人對本已放下武器的契丹降兵大開殺界“皆以為反,生剮取其膽”,“奏河北百姓從賊者盡誅之”。697年中秋降唐的契丹將領李楷固為表忠心特向武則天請命清剿曾依附叛軍的靺鞨部落,武則天大喜“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李楷固果然不負聖命,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將乞斯比羽部擊敗,酋長乞斯比羽為唐軍俘獲後處死,首級獻於唐廷。乞乞仲相病逝,乞乞仲相之子祚榮率部逃遁。李楷固率軍追擊,過天門嶺時,祚榮用高麗、靺鞨兵抵抗李楷固,李楷固失敗逃回。 [2]  [1] 

天門嶺之戰戰役結果

天門嶺之戰,祚榮取勝。由於這次戰役是發生在大祚榮東逃過程中取道天門嶺之後不久。因此,歷史上既稱其為“天門嶺之役”。

天門嶺之戰影響與後續

天門嶺之戰祚榮部擊潰唐廷追兵,依附於突厥,突厥擋住了王師征討的道路,武則天無法征討祚榮。祚榮憑藉地方荒遠難以征討,建立政權,自稱震國王,遣使交好突厥,地方五千裏,户十餘萬,勝兵數萬。 [2] 
中宗時,使侍御史張行岌招慰,祚榮遣子入侍唐朝。
睿宗先天中,祚榮接受唐朝任命為左驍衞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 [2]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高麗既滅,祚榮率家 屬徙居營州。萬歲通天年,契丹李盡忠反叛,祚榮與靺鞨乞四 比羽各領亡命東奔,保阻以自固。盡忠既死,則天命右玉鈐衞 大將軍李楷固率兵討其餘黨,先破斬乞四比羽,又度天門嶺以 迫祚榮。祚榮合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王師大敗,楷固脱 身而還。屬契丹及奚盡降突厥,道路阻絕,則天不能討,祚榮 遂率其眾東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築城以居之。
  • 2.    《新唐書》: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翽反,有舍利乞乞仲 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度遼水,保太白山 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 乞仲象為震國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後詔玉鈐衞大將軍李 楷固、中郎將索仇擊斬之。是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 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祚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楷固 敗還。於是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絕,不克討。祚榮即並比羽之 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裏, 户十餘萬,勝兵數萬。頗知書契,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 鮮海北諸國。中宗時,使侍御史張行岌招慰,祚榮遣子入侍。 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榮為左驍衞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 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
  • 3.    《舊唐書》:“詔令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左鷹揚衞將軍曹仁師、司農少卿麻仁節率兵討之。與萬斬戰於西硤石谷,官軍敗績,玄遇、仁節併為賊所虜。又令夏官尚書王孝傑、左羽林將軍蘇宏暉領兵七萬以繼之。與萬斬戰於東硤石谷,孝傑在陣陷沒。宏暉棄甲而遁。萬斬乘勝度其眾入幽州,殺略人吏。” “俄而奚及突厥之眾掩擊其後,掠其幼弱。”
  • 4.    《資治通鑑》:“時萬榮方與唐兵相持,軍中聞之,洶懼。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將何阿小。萬榮軍大潰,帥輕騎數千東走。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於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奴斬其首以降。”
  • 5.    《舊唐書》:“萬斬窮蹙,乃將其家奴輕騎宵遁,至潞河東,解鞍憩於林下,其奴斬之。張九節傳其首於東都。”《資治通鑑》:“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將軍,務整為右武威衞將軍,使將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