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胡

鎖定
東胡,是中國東北的古老遊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大約1300年。東北漢族、東胡、濊貊肅慎被稱為古代東北四大民族。 [1-2]  東胡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 [3] 

目錄

東胡名稱

《辭海》記載東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4] 
史學家認為東胡是一個古阿爾泰語詞(蒙古-通古斯語)Toung-gu(s)的音譯,正確的讀法是“通古(斯)”,就是,“東胡”為“通古(斯)”一詞的異寫。在古阿爾泰蒙語中t、d;h、g往往不分,互相通用,因此“通古”被讀成了“東胡”可能是有着一定的語言學基礎的。而“通古”的“通”意為柳樹叢,“古”為河流,“通古”的直譯意為“柳條河”或“河岸上長滿柳樹的河”,加上表示多數詞性的詞尾“s”後就演化為居住在河邊的族羣的族稱——“通古斯”,作為族稱,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長滿柳樹河流邊的族羣,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住在柳河流域的人們”,事實上,一開始是指居住在遼河上游柳河流域的族羣,是在匈奴東進之前就已經獲得了這一稱謂,這個稱謂應該是他們的自稱,就是自稱為“住在柳河邊的人”。匈奴東進後才成為匈奴的近鄰,並被匈奴所滅。東胡並非因為在匈奴東而被稱為東胡。“東胡”至少包含兩個語族的族羣:其一是蒙古語族;其二是通古斯語族。因而,敗走後逐漸分化出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與現代有關的民族。即蒙古族、鄂温克族、達斡爾族和滿族。近代以後,“通古斯”(東胡)一詞,則專指現代的鄂温克民族,鄂温克族又可稱為通古斯族。不過這種説法幾乎沒有史學界學者認同,是部分語言學家提出的説法 [5] 
實際上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古東胡族曾是活動在灤河中上游及其東北部一個較大的部落聯盟,它包括了許多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樣,同屬北方遊牧民族。東胡,並非東胡族人自命之名,因《逸周書》記載了從周文王至東周周景王時期的事情,故成書時間最早是在東周。東周時期匈奴人自稱胡 [6]  ,當時中原人把活動在匈奴(胡)之東的部族,皆稱為“東胡”,因此《逸周書》的作者把當時人們對東胡的稱呼寫進書中順理成章。而之後的史記匈奴列傳和辭海都明確指明東胡“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 [7]  [8]  實際上東胡出現在歷史上很早,但是因為《逸周書》成書在戰國,作者寫作都會採用當時的稱呼,所以稱之為東胡,至於以前東胡叫什麼,或者説這個部落羣有沒有統一的名稱目前已不可考證,期待有新的考古發現來填補空白 [9] 

東胡歷史

在商朝(約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紀),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 [3] 
“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據近人考證認為,早在初東胡就活動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説法的旁證。
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東胡從有史記載以來,和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比較頻繁。
東胡林人遺骸 東胡林人遺骸 [10]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 [8]  和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比較頻繁。燕國的東北從上谷(河北懷來縣一帶)至遼東一帶,經常遭受東胡的侵擾。東胡和趙國也是戰事頻繁。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燕國曾大敗過東胡,使東胡向後退卻一千餘里。燕國便從今河北懷來直到遼寧遼陽一帶修築了長城,以防東胡。並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禦東胡的南下。趙國的大將李牧在擊敗匈奴的同時,又一次戰敗東胡。 [4]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匈奴剛剛興起時,也受東胡的敲詐勒索。匈奴的冒頓單于剛即位時,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採用麻痹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當然,東胡各族並未就此消亡,如後來退居烏桓山的烏桓族和退居鮮卑山的鮮卑族,就是東胡主要的部落集團。 [4] 
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1820年代的法國漢學家連薩認為東胡即是通古斯語族,英國人巴克爾與法國人沙畹也有此説法,亦説通古斯民族起源於東胡。
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現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 [4] 

東胡族系

東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東胡、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11] 

東胡後裔

東胡族文物立人柄曲刃青銅短劍 東胡族文物立人柄曲刃青銅短劍 [12]
柔然出自於鮮卑,《魏書·蠕蠕傳》中記載:“蠕蠕(即柔然),東胡之苗裔也。”。庫莫奚和契丹也是出於鮮卑,庫莫奚,《魏書·庫莫奚傳》説它是“其先,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契丹原先與庫莫奚、宇文兩個部落一起遊牧後從鮮卑分離出去,自號“契丹”,遊牧於潢水(西拉木侖河)及土河(老哈河)流域一帶。室韋,《北史·室韋傳》載:“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室韋)”。“蒙古”一詞最早見於《舊唐書·室韋傳》,傳中稱它為“蒙兀室韋”,是居於望建河(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是室韋部落聯盟的一個成員。《遼史》中所載的契丹語和蒙古語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學者沈曾植,經過用鮮卑語和蒙古語相比較之後,説“蒙古語與鮮卑語相去無幾”,從地域上看,鮮卑起源於今額爾古納河東南的大鮮卑山,而後來的室韋的活動地區也在額爾古納河這一帶,可見鮮卑、契丹、室韋、蒙古都是屬於東胡這一族系的。 [3-4] 

東胡文化

東胡族文物馬鈕青銅雙聯罐 東胡族文物馬鈕青銅雙聯罐 [17]
考古人員在東北老哈河流域發現過不少東胡的遺址。從出土的隨葬物和兵器等物件來看,多為青銅製品,説明了東胡處於青銅時代,其中出土的雙側曲刃青銅短劍,與中原地區銅製形制完全不同,它具有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據認為是具有典型特徵的東胡早期遺物,另外,從遼寧朝陽十二台子出土的銅飾具和人面形銅飾牌,也被認為是具有典型特徵的東胡早期遺物。 [4] 
1958年在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南山根出土一批銅器,其中最具特徵的青銅短劍,雙側曲刃的特點雖仍然保存,但有的刃部已成直線型,而匈奴的劍,刃部一般都是直線型的,這説明東胡早期文化逐漸受到匈奴文化影響。
東胡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後來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蒙古族語言,它就源自東胡語言, [3]  所以有很多語言多起源於它。

東胡經濟

在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南山根從出土的動物骨骼有豬、狗、羊、馬、鹿、兔等來看,説明當時東胡的畜牧業很發達,而且還兼狩獵;從出土的農業工具有石鋤、石鏟等來看,説明當時的農業也有所發展,但在社會經濟中未必佔有重要的地位。從東胡活動地區出土的戰國時代各國的貨幣來看,説明東胡與中原的經濟聯繫較多。

東胡爭議

關於東胡的起源,歷史記載簡略而且混亂,因此長期以來能説清的研究者甚少。大體有以下幾種爭議的説法:
  • 先為屠何
尹知章注《管子》稱:“屠何,東胡之先也。”此説與《逸周書》《管子》等書記載:東胡與屠何並列的史料相矛盾。東胡與屠何應為並存的兩族,屠何在今遼西,東胡則在今東蒙。屠何不能是東胡之先。 [13] 
  • 先為山戎
張博泉《東北歷代疆域史》中説:“東胡春秋時為山戎,入戰國後統稱為東胡。”主此説者大都認為東胡之名始見於戰國。然據《逸周書》東胡之稱周初已經出現,《山海經》記載東胡出現於史的時間也不能晚至戰國,《史記——匈奴列傳》及《逸周書》更將東胡與山戎並列,因此,東胡與山戎應為並列的兩族。山戎在大淩河流域上游,東胡則在今西拉木倫河流域,齊桓公破山戎後,東胡一度曾南下佔山戎之地,秦開破東胡,東胡北卻千里,復退至西拉木倫河流域,山戎可能有些入東胡者,但不足以説明山戎為東胡之先。 [14] 
  • 先為土方
土方的確切方位一時還難以定論,也沒有更多足以證明土方是東胡之先的史料,只能作為一説留以備考。 從考古上看,東胡一族分佈在西拉木倫河一帶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對東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學者都認為是夏家店上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分佈範圍為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以南諸地,一度曾分佈更西南些,這與東胡的活動範圍是一致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存在的時間是周初至戰國,也與東胡活動的時間相當。有人認為東胡始見於戰國是沒有根據的,史料證明東胡於周初及春秋已見於史。 [15]  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中有殉犬的習俗,與文獻所載烏桓以犬殉葬相符合。夏家店上層文化諸遺址發現的銅版上的人形皆禿頂不蓄髮,與東胡各族“以髡頭為輕便”相合。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前身是分佈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富河文化,富河文化的時間距今大約五千三百年。它的文化特徵為:陶器器形簡單,紋飾為之形紋,石器多大型打製的砍砸器,細石器較多,是一種遊牧狩獵的文化。這一文化的存在及其和夏家店上層文化的淵源關係,證明了東胡的先人在西拉木倫河一帶的活動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只是不知道他們當時的名稱而已。而眾所周知的東胡稱呼應是在戰國時期出現的。是中原人對他們的稱呼。 [7]  [8]  [15] 
東胡強盛之時,“控弦之士十餘萬”,以每户五人出一控弦之士計算,東胡盛時的人口達到一百餘萬。這一百餘萬人的分佈範圍,大約東到遼河,南到赤峯附近,西到濼河,北到烏力吉木仁河。
  • 富河文化
如果從考古文化來看,一般學者都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前身富河文化是東胡文化的代表,表現為陶器器形簡單,紋飾為之形紋,大型石器多打製的砍砸器,箭鏃類細石器較多,這些特徵表現出與呼倫貝爾地區扎賚諾爾文化以及哈克文化的一致性,扎賚諾爾文化為公元前11400年——7000年,哈克文化為公元前7000——5000年前,可以斷定,富河文化是哈克文化的傳承,而哈文化則是扎賚諾爾文化的傳承,因此,東胡人實際上扎賚諾爾人的後裔。東胡人的民族成分據此可以説既包括現代的蒙古族,還包括現代的通古斯語族,從整體上説是東胡是一個蒙古語族族羣與通古斯語族羣聯合的共同體,首先是一個古代氏族部落國家的名稱,其次才是民族稱謂。 [16] 
參考資料
  • 1.    金毓黻:《東北通史》
  • 2.    孟廣耀:《東北漢族人口史研究》
  • 3.    少數民族歷史-東胡民族歷史  .東胡民族歷史[引用日期2012-12-26]
  • 4.    春秋戰國時期強盛的北方民族--東胡  .內蒙在線[引用日期2013-05-23]
  • 5.    何叔濤,《漢語“民族”概念的特點與中國民族研究的話語權》,民族研究,北京,2009
  • 6.    王國維.《觀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1,清代
  • 7.    舒新城主編.辭海.上海:上海書局,1936年;第六版於2009年9月21日出版
  • 8.    司馬遷《匈奴列傳·史記》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
  • 9.    作者不詳。此書經後代學者考定為先秦古籍.《逸周書》原名《周書》,晉代始稱此名:先秦古籍,先秦
  • 10.    萬年古屍“東胡林人”重見天日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3-10-24]
  • 11.    東胡後裔今何在?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10-24]
  • 12.    東胡族文物——立人柄曲刃青銅短劍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教文廣局[引用日期2013-10-24]
  • 13.    尹知章《管子》
  • 14.    張博泉《東北歷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 15.    時濤,宋巖 .《圖説中國曆代君主帝王·146---北朝時期》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09,ISBN: 9787510700873 .
  • 16.    張碧波、董國堯主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專題文化 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 17.    東胡族文物——馬鈕青銅雙聯罐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教文廣局[引用日期2013-10-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