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涯共此時

(中國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訪談節目)

鎖定
《天涯共此時》是CCTV4的一檔欄目,以關注兩岸民生民計的社會話題為內容;採用兩岸連線互動的方式,加以三位主持人桑晨、林芝、陳翊萱和嘉賓風趣幽默的串聯;以每期一個主題,達到兩岸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深入化;使觀眾在風趣幽默中得到有用的信息、知識,以促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亞洲版播出時間為週二22:00 週三 03:15 週六 17:15 週日 01:15。
中文名
天涯共此時
製作國家/地區
中國
類    型
大型演播室訪談節目
主持人
桑晨,林芝,陳翊萱,李詠,陳鐸等
主要嘉賓
侯耀華
製作公司
中央電視台
首播時間
1992年5月29日
播出頻道
CCTV-4
播出時間
週二 22:00-22:45
每集時長
45 分鐘
播出狀態
停播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網

天涯共此時欄目簡介

1993年天涯共此時
1993年天涯共此時(2張)
《天涯共此時》是帶觀眾的大型演播室訪談節目,節目定位為兩岸文化交流深度報道,展現“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傳承”。節目邀請大陸和台灣的嘉賓共同到演播室講述兩岸文化交流故事,分享中華文化傳承心得,展示技藝性的中華文化。 [1] 

天涯共此時播出時間

頻道
首播時間
重播時間
CCTV-4(亞洲版)
週二22:00
週三03:15,週六17:15,週日01:15
CCTV-4(歐洲版)
週二5:00,10:15
週六09:00,週日18:15
CCTV-4(美洲版)
週一11:10,22:00
週日14:12

天涯共此時欄目主持

天涯共此時桑晨

桑晨,中央電視台美女主持人 桑晨,中央電視台美女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著名的美女主持人,現主持《天涯共此時》欄目。桑晨的電視之路實屬偶然,可是這個偶然的擊機會卻讓桑晨找到了事業的目標。桑晨畢業於舞蹈專業,可是由於個子太高而與舞蹈無緣,在一次《12演播室》節目中,條件優秀的她被編導看中,從而踏入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畢業後的桑晨開始擔任《天涯共此時》的節目主持人,她的主持大方、輕鬆活波,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和好評。不僅如此,桑晨還在節目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成為了一名編導。在桑晨和其他同事的努力下,《天涯共此時》欄目的週末版也推出了,其輕鬆活潑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
經常參與特別節目的製作。如,1998年春節特別節目——《相約在冬季》、1999年中秋特別節目——《我們都是一家人》、2000年中央台迎接新世紀10小時直播特別節目《世紀夢圓》。並獲2000年中國對外宣傳“彩虹獎”一等獎。1997年、1998年連續被評為海外中心優秀工作者。1998年10月,獲“孔府家杯”全國第十屆優秀播音與主持作品二等獎。2000年12月,獲1999年度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獎一等獎。1999年12月,在《電視研究》對台宣傳業務專刊上發表《論主持人如何在節目中起到積極作用》及《看鳳凰衞視的啓示——談主持人的個性化語言風格》兩篇論文。現主持《天涯共此時》欄目和新欄目《台灣百科》及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海峽兩岸》。
每週二,兩岸同胞的目光就聚焦在《天涯共此時》欄目中,而主持人桑晨,也是繼程前、楊麗、李詠之後,在這欄目工作時間最長的主持人。在《天涯共此時》欄目中,有一檔尋親節目,這是專門為兩岸人民搭建的尋親平台。在觀眾眼裏,桑晨只是讀讀稿子上的“尋人啓事”,但是對她而言,稿子上的每個字都是從她心中發出的真誠的呼喚。1998年,桑晨第一次去台灣,在北京機場,遇到一位農村老婆婆,她裹着小腳,邁着蹣跚的步子,一問才知這位從沒進過城的老太太是去台灣找分別已久的丈夫 桑晨在海邊。“他在那邊接我!”説這話時老婆婆笑得那樣真誠、質樸,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就是因為這次與老人家的邂逅,桑晨感悟到,親情在炎黃子孫的心中佔有多麼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播這個節目時,桑晨心中總懷着一種期盼,一種對兩岸人民由衷的祈禱和祝福。

天涯共此時林芝

198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採專業,在中央電視台對外節目部任編導,編輯過上百個專題節目,其中以《掃描京城時裝潮》等節目獲得全國對外宣傳獎。1991年,經台裏推薦,被美國教科文組織選中,赴韓國治城參加電視交流培圳班,獲結業證書。1994.10-1997.1被台裏派往美國洛杉磯熊貓電視台任編導兼主持人,其間拍攝大量反映華人生活的專題片,1996年由於表現傑出,被南加州華人評為“南加州百名著名華人”之一。1997年2月回台在《天涯共此時》任編導“尋親組”節目主持人至今。

天涯共此時陳翊萱

甜美的笑容,活潑的個性,自然清新的主持風格,贏得了大陸觀眾的認可,使得陳翊萱擔任了
陳翊萱在錄外景 陳翊萱在錄外景
將近6年的《天涯共此時》台灣外景主持。陳翊萱來北京錄製《天涯共此時》棚內節目,抽空接受採訪,記者近距離感受到這位台灣甜姐平易近人的親和力,聽她講述和《天涯共此時》不解之緣。

天涯共此時創作團隊

天涯共此時欄目負責人

  • 汪驄,男,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版社工作,199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編輯部。《天涯共此時》播出之後,一直在本欄目工作。曾多次參予該欄目的策劃、改版,也多次策劃在欄目中播出的專題系列片。對於電視欄目的運作和電視專題片的製作比較熟悉。
  • 王文昌,男,法學碩士。1991年至1994年在北京醫科大學任教,1995年到中央電視台《天涯共此時》欄目工作。 編輯製作的電視專題節目有《〈馬關條約〉五十年祭》、《紫檀迷陳麗華》、《四十年後的重逢》、《台灣義勇隊》等。曾於1997年赴台灣採訪。

天涯共此時編導

  • 徐小燕,男,北京大學畢業,編輯製作的電視節目有《正大綜藝》等。在《天涯共此時》節目中編輯製作的節目有《1996年祭黃帝陵特別節目》等。
  • 程欣欣,女,北京廣播學院畢業。曾在北京廣播學院任教,並曾在廣播電影電視部任職,1998年加盟《天涯共此時》。編輯製作的電視作品有《台灣電視製作人周平》、《京城台灣廣告人》、《藝人經紀人杜玲》等。
  • 吳飛,男,首都師範大學畢業。曾在中國新聞電視紀錄片廠從事電影工作,編輯製作的電視作品有《相約在冬季——1999年〈天涯共此時〉春節特別節目》、《回家——1999年〈天涯共此時〉中秋特別節目》等。曾多次赴台灣採訪。
  • 方堃,男,北京廣播學院畢業。曾在中國新聞電影紀錄片廠從事電影工作。後加盟《天涯共此時》。主要電視節目有《兩岸圓合〈富春山居圖〉》、《北京房山石經回埋》、《半個世紀的票友》等。
  • 關蕾,女,北京廣播學院畢業。編輯製作過的節目有《十八羅漢回故里》、《維族收藏家》、《台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台灣來的兒媳婦》等。
  • 李曉平,男,曾在中央電視台多個部門任職。獲獎電視節目有《阿吉和他的孩子們》、《飛向寶島的歌聲》、(1996年1998年榮獲中國政府彩虹獎)。
  • 阿玲,女,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拍攝製作過《歸家》、《海峽情不斷》等許多電視作品。其中《歸家》一片獲1994年度中國彩虹獎一等獎,《海峽情不斷》獲1997年至1998年度中國彩虹獎一等獎。
  • 張韶明,女,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獲獎電視節目有《〈天涯共此時〉1996年中秋特別節目》等。
  • 劉永恩,男,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主任記者。長期在中國新聞電影紀錄片廠從事攝影工作。獲獎電影作品有《猴子趣談》、《攀登珠穆郎瑪峯》、《自行車王國》等。1995年加盟《天涯共此時》,參予《天涯共此時》很多節目的攝製工作。並編輯製作《百家姓·顏》等節目。曾於1998年赴台灣採訪。
  • 彭武華,男,主任記者。曾長期在中國新聞電影紀錄片廠工作。後加盟《天涯共此時》。參予《天涯共此時》很多節目的攝製工作。編輯製作的電視節目有《韓倍與韓姓》、《劉姓與劉邦》等。
  • 馬翔宇,男,經濟學碩士。曾先後任職於《北京青年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部門,後在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中國旅遊》、《中國風》等欄目工作。後加盟《天涯共此時》。主要電視節目有《黃山根雕》、《七彩麗江》、《節日的北京》等。

天涯共此時欄目評價

陳翊萱説《天涯共此時》是一個頗有質感的節目,她覺得做節目還是做個能長長久久走下去的節目,這樣比較有成就感。
明道錄製《天涯共此時》 明道錄製《天涯共此時》
趙斌於2002年成為《天涯共此時》的一名編導,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台灣觀眾對該節目的“尋親”板塊興趣很濃,“或詢問尋親結果,或提供尋親線索。”兩岸很多觀眾,正是通過這個欄目找到了失散已久的親人。談及節目在台灣的影響,趙斌舉了節目擴版的例子。“從2003年開始,《天涯共此時》正式改版,就是為了適應台灣觀眾的收視需要。”當時,節目時長由原先的30分鐘增至45分鐘。“我們的收視率一直在台灣媒體中處於中上等水平。”趙斌説,常有台灣民眾打電話諮詢節目各板塊的播出時間,“他們經常會關注介紹中醫中藥的電視內容,瞭解大陸素食的情況,總之,台灣的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非常感興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