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髻山

(福建省漳州市雙髻山)

鎖定
雙髻山,又名天成山,位居漳州市長泰區東南部,屬漳州市長泰區馬洋溪生態旅遊區
中文名
雙髻山
別    名
天成山
地理位置
漳州市長泰區馬洋溪生態旅遊區 [1] 
海    拔
342 m

雙髻山地理環境

長泰雙髻山 長泰雙髻山
雙髻山,又名天成山,位漳州市長泰區東南部,屬漳州市長泰區馬洋溪生態旅遊區。海拔342米,是廈門入泰第一山。東接天柱山,南鄰龍海角美鎮,屬馬洋溪生態旅遊區管轄。距縣城8公里,距漳州市29公里,距廈門特區35公里。天成山分為南北兩峯,相隔約百米,南號“天成”,北稱“晞髮”,雙峯聳峙,分外嬌媚,遠遠看去,宛若風華絕世的古代美女的雲鬟翠髻。其山形狀如馬鞍,和天柱山遙相對峙,雄偉挺拔,怪石嶙峋,常年雲霧飄繞,山下溪水環繞,清澈見底。 雙峯間常有祥雲飄蕩,瑞氣氤氲,令觀者心
醉神怡,暇思悠遠。曾名列古代“武安八景”之一,近年又進入“長泰新八景”之列。
此山曾是英雄豪傑叱吒風雲的施威疆場,棟樑之才潛修成器的發祥之地,唐朝末年黃巢揭竿舉義,入閩至泰。曾憑天成山之險與前來進剿的唐軍浴血奮戰。
近年來,廈門南普陀智藏和尚籌措資金,準備在天成山規劃建設佛教研究基地和古琴培訓中心。長泰縣實施旅遊興縣戰略,正重新喚起天成山的風采。

雙髻山風景特色

此山海拔只有342米,雖無本縣另一名山天柱山那樣雄奇峻偉,有玉柱擎天的磅礴氣勢。卻以它那神奇瑰麗的自然景觀和閩南佛教聖地而著稱於世。
山上有很多幽洞、石屏,如百丈屏、天遊蹬、種石齋、豹隱洞、樵陽洞、半鶴洞、松鱗軒、天鏡湖等。明天啓年間,縣人進士楊瑩鍾辭官回鄉後,曾在此山築寨隱居、增建萬石樓、清虛閣、巢父居、心遠堂、遂家焉等。天成山遍地大石、巨石或壘疊銜接、或橫縱交錯、或兀立成台、成室,處處引人入勝。山上有一特殊竹類品種,莖呈四方形,狀如筷子,有“羅遠插筷成竹”傳説,也為天成山增添了神奇迷人色彩。
天成峯巖石眾多,有的獨自兀立,有的累疊成景,有的高聳幾十丈,有的形似活潑的動物。古人對岩石也有了神奇的命名,如:百丈屏、天遊蹬、龜爬壁、鯉魚石等。顧名睹狀,的確惟妙惟肖,令人叫絕。

雙髻山主要景點

佈政廳
南坡有一洞室,洞高約5米,面積約100平方米,可容數十人。洞壁北側依山坡,東南西三側懸空,古人用條石修砌石牆,留有門窗。洞裏空曠明亮,空氣流暢,尤使人驚訝的是,洞頂是一塊巨大的岩石覆蓋。相傳明邑人楊瑩鍾告退後曾在此洞辦學課徒,人們便稱此洞為“佈政廳”、“佈政學”。
朝天大道
朝天大道 朝天大道
天成山的東麓是朝天嶺,這裏有條聞名的古驛道——朝天大道,唐朝起,它便是漳州府、長泰縣赴省晉京的一條主要通道。明正統五年(1440年),在朝天隧道口設立巡檢司。如今,浦角線經過這條古道,早已是天塹變通途。
加令崆
這個巖洞依着山勢,由數十個巨大的岩石自然累疊相支而成,洞長十多米,高約2米,寬約1.5米,洞底約呈60度的傾斜,洞的上下左右都是相疊的岩石。穿行此洞,須小心翼翼,手腳並用,匍匐身子,一步步地攀援或下滑。
石鼓巖
天成山有不少神奇的景象,引人入勝。在一塊巨石上,鑿有一個深2米、面積約6平方米的圓水池,池中長年積水,永不幹涸,人稱之天鏡池。另有一巨石,上有一塊扁形石頭,遊人若在扁石踩動,便發出咚咚咚的聲響,人稱之石鼓巖。奇特的景象各伴有動人的傳説,如“天成漏米倉”、“羅遠插筷成竹”,“楊佈政羽化成鷹”等,為天成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