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命汗錢

鎖定
天命錢是後金政權鑄造的第一代貨幣,分滿文、漢文兩種制式。 [1] 
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赫圖阿拉建立清國,建元天命,開鑄“天命汗錢”為清第一代貨幣。滿文銅錢一面無文字,另一面鑄老滿文,意為“天命王者之錢”,簡稱天命汗錢。漢文銅錢仿明朝錢幣形制,鑄漢字“天命通寶”,直徑比天命汗錢略小。研究認為,滿漢文兩種天命錢是努爾哈赤於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後鑄造的。 [1] 
中文名
天命汗錢
2.7~2.8釐米
5.4~6.4克
特    徵
體形碩大,銅亦而潤

天命汗錢物品簡介

天命汗錢(滿文制式) 天命汗錢(滿文制式)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滿洲建國,號太祖,建元天命, 並鑄滿文漢文兩種“天命汗錢”。右圖為:面文為初期無圈點老滿文,字跡清楚,四字按左右上下序讀,光背無文。此錢體形碩大,銅亦而潤。徑2.7~2.8釐米,重5.4~6.4克。老滿文天命汗錢為清朝第一代貨幣。鑄行時間短,發行量較小,流通地域非常有限。 [1] 

天命汗錢鑄造背景

天命汗錢(漢文制式) 天命汗錢(漢文制式)
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遺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後,於明萬 歷四十四(1616)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即汗位,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建元天命。新政權建章建制的同時,開始鑄行天命汗錢。這在史籍中有着明確的記載,太祖初鑄“天命通寶”錢,別以滿、漢文為二品,滿文一品錢質較漢文一品為大(《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貨五》)。

天命汗錢外形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滿文的天命通寶錢素背,錢文老滿文(即無圈點滿文),四字。按照老滿文的左右上下的閲讀順序,民國時期,達和先生釋其文,左為滿語阿鋪開(ᠠᠪᡴᠠᡳ abkai)乃漢語天字,右為滿語福靈阿(ᡶᡠᠯᡳᠩᡤᠠ無點 fulingga)乃漢語命字,上為滿語汗(ᡥᠠᠨ無圈 han)乃漢語帝、主子,下為滿語幾哈(ᠵᡳᡥᠠ無圈 jiha)乃漢語之錢,直譯為天命汗錢,按照漢字錢文的習慣,意譯為天命通寶。漢文的天命通寶錢,素背,錢文楷書“天命通寶”四字,順讀。兩品天命錢在風格形和形制上均受到了明錢的一定影響。直徑2.7~2.8cm,重5.4~6.4g。錢面文字以初期無圓點的老滿文表記,字跡清楚,四字按左右上下序讀,錢背光而無文。天命汗錢體形碩大、銅赤而潤。

天命汗錢種類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天命錢鑄造時,正是後金和明的戰爭或對峙時期,後金的經濟實力很弱 ,技術水平也很低下,導致鑄幣的銅色暗赤,質量粗劣。因為並不是用母錢翻砂鑄造,所以造成錢的大小不一,外郭不夠規整,同時面文的差異也很大。僅滿文天命汗錢,遼寧的幾位泉家曾根據面文的差異劃分為高命、低命、長命、短命、進王、退王、斜王、進寶、退寶、斜寶等不同版別。據説還有背穿上日紋、背穿左星紋等出譜錢。同樣,漢文天命通寶也是鑄工較差,版別變化較多。
滿文天命通寶:面文為無圈點老滿文,素背,錢徑大於漢文天命通寶錢。基本版別有昂命與降命兩種,又可細分為長字,中字,闊天等版。
漢文天命通寶:面文為四字楷書天命通寶,素背。讀法與滿文天命錢不同,順序為上下左右。錢文粗獷豪放而不失精緻,字體古樸,仔細品讀別有一翻韻味。基本版別有降天昂命和降命版以及昂天類。又可細分為小天,雙點通,長人命,象鼻通等版。
滿漢天命通寶錢材質均有兩種,紅銅質與黃銅質,從出土量看黃銅錢少於紅銅錢。

天命汗錢鑄造地點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對於此錢的鑄造地點,劉未先生認為,此錢並非建國之初在赫圖阿拉所 鑄,而是在明朝天啓元年(1621)努爾哈赤攻佔遼陽之後,興建東京城為新的都城後在當地鑄造的(《中國錢幣》總第七十九期)。遼陽是明代遼東地區的中心城市,經濟較其他地區發達,技術水平也更接近中原地區。各方面都為鑄錢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時在東京城附近經常發現大量的未經流通的滿、漢文天命錢殘次品,並曾出土過漢文“天命通寶”石範。這些都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

天命汗錢發行量

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天命汗錢鑄造的時間短暫,發行量很小,而且流通的地域非常有限,僅在女真人入關以前的統治的遼東地區時有發現。 [1] 

天命汗錢價格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清代 錢幣價格表(參考價)  天命汗錢 滿文小平光背 40元

天命汗錢評價

同時做為一種少數民族政權發行的貨幣,顯得非常珍貴。

天命汗錢歷史意義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新政權鑄行新的貨幣,大多是為了明確建元,證實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經濟意義。這一點在後金天命汗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天命汗錢鑄行時期,女真人 還處於奴隸制晚期,民間的以“易貨貿易”為主體,而原住的漢民大量逃亡關外或淪為農奴。同時,在戰時的經濟狀態下,商品的交換和流通幾乎停滯了。貨幣也無法以它正常的身份介入到百姓的經濟生活中來。所以,八旗官兵得到新發行的天命汗錢,很少用來購物,都被珍藏起來,一到打仗的時候,把它們放在帽子或盔甲裏面,他們堅信這樣做“可避火器金刃”。天命汗錢同女真人普遍的“薩滿”信仰結合起來,成了“護身符”,賦予了它更多的宗教意義,這在中國的貨幣發行史上還是非常罕見的。

天命汗錢鑑別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的正樣,沿用比較傳統的説法—標準 器。
其必須具備這樣幾個基本特徵:
1.錢體較為規整,字正廓圓,正背穿孔對稱適中,錢體鮮見鑄痕或流銅;
2.筆劃流暢,字口較深,特別是每一字的最後一筆筆鋒細膩有形;
3.字與字間位置相對固定,整體感強,視覺美感突出、強烈;
4.存世量大。

天命汗錢天命汗錢鑄造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早期滿族長居在東北長白山地區,世代以畜牧漁獵為生,並與當地從事農耕的漢人相處融洽,這時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過不斷的兼併爭鬥,勢力遂漸強大 ,終於統一了滿族各個部落,並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並鑄行錢幣,共有滿文,漢文兩種,滿文錢面文譯作“天命汗錢”,此錢依老滿文寫成,讀法由穿左讀起,至穿右,再上下讀。方孔圓錢型,仿明小平錢,銅色赤暗,鑄工較劣。漢文錢“天命通寶”與“天命汗錢”同時開鑄,錢文直讀,錢背無文,書法較差。由於當時滿人多不用錢,得到錢後,大多用作裝飾品,佩戴於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據説可避刀槍,以至後代鑄錢時,分發給士兵佩帶,直到順治,康熙時仍有這種情況。

天命汗錢史書記載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滿族是我國東北地區一支古老的少數民族。明朝後期,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女真族由此發展成為滿族。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被尊為“英明汗 ”,定國號“金”,年號“天命”。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太祖初鑄“天命通寶”錢,別以滿、漢文為二品,滿文一品錢質較漢文一品為大。漢文天命錢為直讀“天命通寶”。滿文天命錢按丁福保《古錢學綱要》釋為“天命汗之錢”;左為滿文“阿鋪開”,乃漢文“天”字;右為滿文“福靈阿”,乃漢文“命”字;上為滿文“汗”,乃漢文“王者”;下為滿文“幾哈”,乃漢文“之錢”。此處的滿文是滿族開國初的老滿文,是沒有圈點的滿文,與當今常見的滿文書籍、資料等的新滿文不同。天 命通寶或譯為天命汗錢、天命王錢。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後金年間即公元1616年—1626年間鑄造的。
天命汗錢 天命汗錢
另《中國北方民族貨幣史》(150-151頁)記載:1617年努爾哈赤開始於赫圖阿拉鑄錢,其幣值仿造明朝,為銀、錢平行本位制。錢幣分滿、漢文兩種,滿文錢為老滿文,排列順序:由左及右、由上及下,滿語讀音:“阿卜喀、夫冷阿、汗、幾哈”,通譯漢文為努爾哈赤錢,背郭無文。漢文錢,平錢,漢文楷書直讀 “天命通寶”四字,背郭無文。時努爾哈赤初創汗業,未設錢局,試用小爐鑄錢, 故形制組烈,內外郭多不齊整,輕重厚薄不一。及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始正式鑄造汗錢,並廣為流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