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文

鎖定
滿文(滿語:ᠮᠠᠨᠵᡠ ᡥᡝᡵᡤᡝᠨ,轉寫:manju hergen;英語:Manchu script)是用來拼寫滿語的文字。滿文主要借鑑了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後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符合滿族民族語言表達要求的新滿文。 [1] 
滿族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滿文,而且將滿文作為清朝的法定文字來推廣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滿文古籍文獻,包括圖書、檔案、碑刻、譜牒、輿圖等等。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中,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滿文古籍文獻都屬於最多的一種。它在中國文字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領域,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中文名
滿文
外文名
ᠮᠠᠨᠵᡠ ᡥᡝᡵᡤᡝᠨ(滿語) [1] 
Manju Hergen(滿文轉寫)
Manchu Script(英語)
定    義
滿語的文字形式
拼寫語言
滿語
類    型
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使用時期
公元1599年至今

滿文簡介

尼山薩滿傳(nixan saman -i bithe) 尼山薩滿傳(nixan saman -i bithe)
中國滿族使用過的一種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額爾德尼噶蓋二人蔘照蒙古文字母創制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餘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1594~1632)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頭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頭的形體、增加新字頭等方法,表示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範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並創制了專門拼寫外來語的字頭。改進後的滿文有了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正字法,具有明顯區別於蒙古文字母的特徵,俗稱有圈點滿文。另外,乾隆十三年 (1748年)參照漢文篆書創制了滿文篆字,共有32種字體,依筆畫的特徵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用於篆刻及藝術創作。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並用。辛亥革命後,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滿文文獻有《滿文原檔》等 。
滿文自左向右豎寫。按音節可分為十二字頭;按字母分,有6個單元音字母,19個輔音字母,2個拼寫漢語藉詞的元音字母,8個拼寫外來語的輔音字母。基本筆畫有:字冠、字牙、字圈、字點、字尾、兩種不同方向的字撇、字乾等。同一字母獨立書寫、在詞中不同位置(詞頭、詞中、詞尾)及前後字母不同時,字形往往不同(輔音字母一般不獨立書寫,部分輔音字母無詞尾形式,表軟齶鼻音ng [ŋ]的字母᠊ᠩ無詞頭型)。按字頭音節)寫法可分為獨立型、詞頭型、詞中型、詞尾型。標明句讀(句讀,滿語:ᠴᡳᡴ᠋᠌᠋,太清轉寫:qik,穆麟德夫轉寫:cik)的符號有:“᠈”(相當於逗號)、“᠉”(相當於句號)。

滿文滿語

滿文 滿文
滿語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也有人認為滿語是從通古斯語族分離出來而成為阿爾泰語系中獨立的分支。約18世紀末19世紀初使用範圍開始逐漸縮小,現在中國黑龍江省的黑河市和富裕縣還有人能用滿語進行口頭交際。通常認為滿語有北滿方言和南滿方言,後者是滿族文學語言的方言基礎。滿語本族語有6個元音,有19個輔音,另有漢語藉詞的2個元音,8個輔音。滿語既有粘着語的特點,又大量使用虛詞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手段。名詞沒有領屬形式,動詞沒有人稱形式。主從複句比較發達。詞彙反映了滿族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特點。由於滿族大量吸收漢族文化,因此在詞彙裏有不少仿造漢語模式構成的詞。

滿文歷史背景

滿文創制

滿文 滿文
女真文創制於金代,金亡時,已漸失其勢力。然建州諸衞致明之表文,則仍主用女真字,而附以漢文為對譯,此僅限於公文然也。至居常往來之書信、簿記等事,則多用蒙古文。努爾哈赤雖自通漢蒙諸文,然因其部族之用蒙古文,頗極翻譯之苦;即文誥之傳達上,亦不免發生阻礙。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命額爾德尼及噶蓋等改制國書。二臣辭曰:“蒙古字,臣等習而知之,相傳久矣,未能改制。”努爾哈赤曰:”漢人讀漢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讀蒙古文,雖未習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蒙古語讀之,則未習蒙古語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制字為難,而反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二臣對曰:“以我國語制字最善,但臣等未明其法,故難耳。”努爾哈赤曰:“無難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國之語音,聯綴成句,即可因文見義矣。例如阿字(蒙古字第一字頭之第一字頭)下合一媽字(第一字頭內之第六十一字頭),非阿媽(滿語父親之意音如ama)乎?惡字(第一字頭第六字頭)下合一摸字(第一字頭第六十二字頭)非惡摸(滿語母之意音如eme)乎?吾籌此已悉,何為不可!”遂以蒙古字制十二字頭,合滿洲語創制滿文,頒行國中,滿文傳佈自此始。
滿族的祖先肅慎人有無自己的語言文字,因無明確的文字記載,現已無從考證。但有據可考的是,女真人作為滿族的先人,有自己的語言,起先沒有自己的文字,而借用契丹文。女真首領阿骨打建立金國後,出於治國的需要,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希尹創制女真文。完顏希尹奉命“依仿漢人楷書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語,制女真字”,這種女真字史稱“女真大字”。“女真大字”通用十幾年後,金熙宗完顏又創制了一種女真字,史稱“女真小字”。此後,兩種女真字並行通用。金滅亡後,進入中原的女真人受漢文化的影響,逐漸漢化,皆改用漢語文,不再有人知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而留在東北的女真人仍然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到了明朝後期,本民族語言仍在使用,但文字業已廢棄,逐漸變得無人知曉,女真人遂改用蒙古文字
滿文 滿文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與明朝、蒙古各部的聯繫日趨頻繁,仍借用蒙古文字記事和交際,已不適應女真社會全面發展的需求。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努爾哈赤決定創制本民族的文字,並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創制。具體創制的過程,在《滿洲實錄》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這年二月,努爾哈赤想仿照蒙古字母創制本民族的文字,並將想法和設想告知文臣額爾德尼和噶蓋,要讓他們具體實施。於是,額爾德尼和噶蓋對努爾哈赤説:“我等習蒙古字,始知蒙古語,若以我國語編創譯書,我等實不能。”努爾哈赤説:“漢人念漢字,學與不學者亦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學與不學者亦皆知。我國之言與蒙古之字,則不習蒙古語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國語言編字為難,以他國之言為易耶?”額爾德尼和噶蓋回答説:“以我國之言編成文字最善。但因翻編成句,吾等不能,故難耳。”努爾哈赤對二人説:“寫阿字,下合一瑪字,此非阿瑪乎?額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額默乎?吾意決矣,爾等試寫也。”由此可見,在滿文的創制過程中,努爾哈赤作為女真的傑出首領發揮了決策和指導作用。額爾德尼和噶蓋奉命創制滿文後不久,噶蓋“以事伏法”,而由額爾德尼單獨承擔完成了創制任務。滿文的創制和頒行,完全適應了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有助於推動女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政權的建立。
額爾德尼等所創制的滿文,是在蒙古文字母基礎上創制的,其字母基本上仿照蒙古文字母而成,沒有圈點,稱為“無圈點滿文”(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tongki fuka akv hergen)或“老滿文”。這種滿文,因屬初創,存在一定的缺點和不足。正如《滿文老檔》內指出:“十二字頭,原無圈點,上下無別,故塔、達,特、德,扎、哲,雅、葉等不分,均如一體。若尋常語言,按其音韻,尚可易於通曉。若人名、地名,則恐有誤。”歸納起來講,老滿文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字頭的書寫形式不規範,同一個字頭有幾種書寫形式,往往出現混淆,不便於使用;二是一字多音,即輔音和輔音的音位混亂,致使字頭之間互相假借,較難識別;三是音譯漢語藉詞,如人名、官名、地名和物名等,明顯感到已有的字頭不夠用。所以,隨着女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老滿文”所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無論是學習,還是使用,都益感不便,對其改進和完善,已成必然之事。
注意:滿語使用滿文。滿文源於傳統蒙古文,而傳統蒙古文可追溯至古代回鶻文。滿語的祖先女真語使用源於契丹文的女真文。契丹文則源於漢文。女真文與滿文互相之間沒有聯繫。
女真文詳見主條目:女真文

滿文發展

清珍貴文獻精寫滿文長卷(冊頁裝裱)
清珍貴文獻精寫滿文長卷(冊頁裝裱)(6張)
在“老滿文”使用33年後,即1632年(後金天聰六年)初,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頒令,由達海承擔完成了改進“老滿文”的任務。據《國朝耆獻類徵·達海傳》記載:皇太極“諭達海曰:‘國書十二字頭,向無圈點,上下字雷同無別,幼學習之,遇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猶易通曉。若人名、地名,必致錯誤。爾可酌加圈點,以分析之,則意義明曉,於學字更有裨益矣。’達海遵旨,尋譯,酌加圈點。又以國書與漢字對音未全者,於十二字頭正字外,添加外字。猶有不能盡協者,則以兩字連寫切成,其切音較漢字更為精當。”達海對“老滿文”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在一些“老滿文”字母旁邊的添加圈點,使原先雷同的字母得以區別,做到一母一音;二是創制特定字母,以便於準確地拼寫外來語藉詞;三是創制滿文字母的連寫切音形式,解決了音譯人名、官名、地名和物名等詞彙時容易出現差錯的問題;四是規範字體,統一書寫形式,消除了過去一字多體的混亂現象。經達海改進的滿文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現在人們通常所説的滿文,一般是指“新滿文”。
從滿文的初創到改進,用了30餘年時間,最終使滿文成為一種便於使用且完善的文字。無論是老滿文,還是新滿文,其推廣使用都經過了一個過程。滿文的創制與改進一樣,都是在女真最高統治者的決策和指導下完成的,所以兩者的推廣和使用,必然都會採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滿文初創之後,由於大力推廣,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得以推廣使用。僅從現存的用老滿文寫的原始檔案來看,最早的是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滿文老檔》。這就説明,老滿文於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創制後,最晚在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即創制後的8年時間內,至少普遍使用於公文的書寫方面。至於改進後的新滿文何時得到普遍推廣,在史籍內未見明確的記載,但從現存的原始檔案中也看到一些基本情況。1632年(後金天聰六年)完成了對老滿文的改進後,必定會立即推廣使用。然而,在1636年(清崇德元年)《滿文老檔》內新老滿文同時出現,而且仍然存在老滿文中的一些問題,識別較難。截至到崇德末年,在公文檔案內才沒有了新老滿文兼用的情況,完全用新滿文書寫,字體熟練而規範。由此可見,新滿文的推行,至清崇德末年才基本完成,用了十餘年時間。清入關建立全國性的政權後,滿文的使用範圍更加擴大,除滿族原先居住的東北地區中央國家機關和宮廷各部門普遍使用外,派駐八旗滿洲兵丁的全國各重鎮要地也都使用滿文。隨着時間的推移,清朝的國力逐漸衰弱,同時滿族接受漢文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深,滿文的應用情況也每況愈下。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清朝的覆滅,加速了滿文退出歷史舞台的步伐。
皇清珍貴文獻:清代精寫滿文長卷由清代精寫滿文冊頁裝裱總長14米餘33釐米寬,內容為滿清歷史文化起源發展,涵蓋清滿詩詞史,書法精湛,考證為清滿皇室貴族納蘭性德書寫,水平如清代聖旨,是研究皇清文獻的重要歷史資料,有極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滿文達海修正

滿文假蒙古字頭為字頭,則蒙古語音,與滿洲語音之差,不能嚴格區別。至太宗皇太極時,有達海出,對於努爾哈赤時初制之滿文,加以整理,遂完成今日之滿洲文字矣。達海以滿蒙語音,有難區別者(如蒙古語kha,gha音之字頭,滿語通用於ka,ha,ga三音。然aga“雨字”與aha“奴僕”混同。boigon户口之户字與boihon泥土之土字混同。haga“魚刺”與haha“男子”混同),乃於十二字頭,加以圈點,以立同形異言之區別(如 “雨”不至混於 “奴僕”, “户口之户”不至混於 “泥土之土”, “魚刺”不至混於 “男子”)。又漢字之音,難以滿蒙字書之者,更增其文字,以兩字連寫,切成一字焉。故太祖朝之滿文書,稱為無圈點檔案;太宗朝之滿文書,稱為有圈點檔案雲。達海姓覺爾察氏,九歲,通滿漢文義;弱冠,草努爾哈赤詔令.其所奉命翻譯之《大明會典》,及《素書》,與《三略》,太宗視之稱善。天聰六年,病死。時年三十八。諡文成。
[附言]
清史館《達海傳》:“初太祖指授文臣額爾德尼及噶蓋創立國書,形聲規模,本體略具。達海繼之,增為十二字頭,至是上諭達海曰:‘國書十二字頭,向無圈點,上下字雷同無別,幼學習之,遇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猶易通曉,若人名地名,必致錯誤,爾可酌加圈點,以分析之,則音義明曉,於字學更有裨益矣。’達海遵旨尋繹,酌加圈點。又以國書與漢字對音未全者,於十二字頭正字之外,增添外字。猶有不能盡協者,則以兩字連寫切成,其切音較漢字更為精當。由是國書之用益備。”《賢良小傳》:“太宗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達海譯有《素書》、《三略》,及《明會典》、《律例》諸書。又譯歷代史書,俾人盡曉,通古今典故。凡宣諭詔旨,應兼漢音者,率委達海傳宣”雲。又據朝鮮《申忠一圖錄》雲:“歪乃本上國(指明朝)人,來於奴酋(指努爾哈赤)處,掌文書雲,而文理不通。此人之外,更無解文者,且無學習者。”可見太祖時對漢文之程度不深,至達海始稍稍進步矣。

滿文説略

滿文第一字頭(manju hergen -i uju uju) 滿文第一字頭(manju hergen -i uju uju)
滿文假蒙古字為十二字頭,前既言之矣。其文字在今日,是否尚有存在之價值,頗屬疑問。清代敕誥,以漢滿二文對寫,但習滿文者,固甚寥寥。即宗室覺羅、八旗子弟,亦多以嫺習漢文為事。順治中,雖曾禁止宗學學生習漢文(詳見第二十章第八四節),然漢滿同化之結果,恐亦未能因此而少剎。近日漢滿人種,罕有區別,清文亦幾同專門之業。數十年後,或將漸次泯滅,亦未可知。蓋以漢字之勢力,近時尚有主張革命者,況清文之字頭繁多,組織不備,字體書寫,頗覺不便者乎?惟其於歷史上所遺留之價值,則又不可不知者也。茲特將十二字頭略為解釋之,以與漢音、西文,及注音字頭相對照焉。
第一字頭,共一百三十一字,為後十一字頭之字頭韻母,最為重要。茲特依次列表如下:
[附言]
上表漢字概從滿音,庶讀時不致有蜚音之誤。至羅馬字拼音,及國語注音字頭,概從《國音字典》;而滿字參考,則取諸舞格《清文啓蒙》。諸書或有訛誤者,並以所知改正之,閲者諒焉!
第二字頭系輕唇縮舌音。讀法:只將第一字頭 等每個字下,加一衣字 ,緊緊合念,切成一韻,即得其音。譬如: 合為 ,應讀如愛;即阿衣之切音也。又如:
合為 ,讀如諾衣切。餘均類此。
第三字頭系滾舌嘟嚕爾音。讀法:只將每個字頭下,添一嘟嚕爾,緊緊連念,即是。例如: 應讀如阿爾。其音與德文之十八字頭( )極相似。餘俱類此。
第四乃至第十二字頭均繫於第一字頭每個字下,另加一字,合切成音。與第二第三相同。茲為讀者便利,簡單表之如下:
案十二字頭,惟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十,是單音,可以協切取用。餘者系雙音重複,俱不入韻.然造始之時,不過取蒙古字頭而加以別裁,要皆以音切為主,以求與用語相合,與漢文六書不同。故左行拼音,無寧謂為近似亞西諸國之文字已。(滿蒙字源,與朝鮮日本文極相類。在東亞言語學亦可以同列一系也。)

滿文書寫規則

滿文基本規則

清代通行的新滿文,共有十二字頭,每組字頭約有一百餘字。字體主要分為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史管篆修《國語志》稿本,其卷首有奎善撰《滿文流源》一文,原文指出,【文字所以代結繩,無論何國文字,其糾結屈曲,無不含有結繩遺意,然體制不一,則有以地勢而殊。歐洲多水,古英、法諸國文字橫行,如風浪,如水紋。滿洲故里多山林,故文字矗立高聳,如古樹,如孤峯。蓋造文字,本呼人心,人心之靈,實根於天地自然之理,非偶然也。】滿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承襲老滿文的特徵,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直行書寫,字形優美秀麗,滿文的創造,有其文化、地理環境,的確不是偶然的。
滿文字母在詞彙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形狀,分為獨立體、詞首形、詞中形和詞尾形。滿文雖然借自傳統蒙古文,但不少字母的寫法和書寫規則是和蒙古文不一樣的,蒙古文有的單詞末尾有分段現象,但是滿文沒有,這是區別蒙古文和滿文最簡單的判斷。現代的傳統蒙古文在轉寫外語藉詞是有雙輔音開頭的單詞,而滿文沒有。
滿文書寫
滿文書寫(4張)
標點符號。現代滿文的標點符號和書寫漢字的書寫大體相同,但要旋轉90度,因為滿文是豎排書寫的。另外的是,滿文的逗號是一個向下形狀小箭頭,而句號是兩個向下的小箭頭。

滿文滿文避諱

漢文中對皇帝、聖人名諱的避諱,古已有之。自入關以來,清多承明制,尤其宗室定了字輩之後,寫漢文時均是存在避諱的。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滿文避諱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但是由於避諱並非滿人習俗,其情況十分糾結複雜,其避諱規則可參照《初學滿文指蒙歌》。
滿文原本是一種表音文字,滿文有音無義,但在書面上,有時候為了區分讀音和詞義,除了避諱皇帝、聖人的名字外,一些是以n結尾的單詞,在字尾的左邊加上一個點,區分讀音的比如:a 和en,不加點的話,字型是不太能區分開來的,所以en是有點的。另一類是為了區分詞義,表示漢語藉詞音譯的n尾音的音節需要加點,沒有點的則表示該詞彙是原有詞彙,比如:han,沒有點的單詞意思是“汗”,汗王、皇上的意思;加點字的意思是“漢”漢族的漢;an,無點就是原有詞彙“尋常”、“平庸”等意思,加點則譯音漢語音節中的an。
滿文書寫規則
滿文書寫規則(2張)
另一種是把滿文單詞寫法稍微改寫成近似音,而漢字的則是缺筆

滿文滿文書法

滿文有仿漢字楷書、行書、草書和篆書的四種字體。楷書的使用範圍較廣,使用於各種書籍的刊刻、精寫本的抄寫,以及詔書、諭旨、奏摺題本等公文的繕寫。行書的使用範圍更為廣泛,凡書籍普通寫本的抄寫、各種書稿的起草、中央到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及官員之間來往文書的繕寫,以及各類公文檔案的匯抄存檔等方面,都要使用行書。草書的使用範圍較窄,主要用於一些文稿的起草、個人信件和札記的繕寫,以及書法作品的創作等方面。1748年(乾隆十三年),清乾隆帝命傅恆等人,仿照漢文篆字,重新創制了滿文篆字,共計32體,並確定了各體篆字的滿漢合璧名稱,即玉筋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鐘鼎篆、垂露篆柳葉篆殳篆懸針篆、龍篆、穗書、鳥跡篆、垂雲篆、鸞鳳篆、科斗書龜書倒薤篆鳥書、墳書、大篆、麟書、轉宿篆、雕蟲篆、刻符篆、金錯篆、鵠頭篆、飛白書龍爪篆奇字纓絡篆、剪刀篆、碧落篆。從此,滿文篆字的種類增多,字體規範,名稱統一。為了推廣新創制的滿文篆字,當時用32種字體刊印了《御製盛京賦》。不過,滿文篆字的使用範圍較窄,在清代主要用以鐫刻寶璽和官印。

滿文滿文數字化

滿文Unicode字體和輸入法已經問世,已經可以實現電腦輸入和正確顯示。但由於多數網頁不能很好地支持豎寫排版,現網絡上仍多采用太清滿文轉寫或穆麟德轉寫進行交流。

滿文歷史意義

滿文歷史價值

清朝政府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及國內頒行的重要文告、文件等必須有滿文文本,滿族封疆大吏及朝臣要員向皇帝報告軍機大事及官場民情,為保密起見,多用滿文繕折啓奏。清代用滿文書寫了大量公文,也用滿文翻譯了大量漢文典籍。此外,還有不少清代保存下來的碑刻、譜書等也都是用滿文撰寫的,清朝留下來的大量滿文史料,作為清朝歷史的見證,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
目前保留下來的滿文文獻絕大部分是用改進後的文字(即新滿文)寫的,例如《異域錄》、《尼山薩滿》以及一系列以清文鑑命名的辭書等。另外還有一種滿文篆字,是參照漢文篆書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創制的。共有32種字體,依筆劃的特徵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用這種篆字刊印過乾隆皇帝的《御製盛京賦》,但主要用於玉璽和朝廷的印章。
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並用,並編寫過歷史、文學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著述,翻譯了《孟子》、《資治通鑑綱目》、《三國志演義》、《聊齋志異》 等大量漢籍。辛亥革命後, 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現在保存下來的滿文檔案數以百萬件計,是研究清初社會性質、清代歷史、中國對外關係以及滿語滿文演變情況的珍貴資料。
滿文 難經脈訣  清抄本 滿文 難經脈訣 清抄本
清代滿文檔案可謂包羅萬象,涉及面極為廣泛,且所反映的內容多不見於漢文檔案和其他文獻,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價值。滿文檔案是研究清代通史和各種專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滿語滿文取之不盡的寶庫。

滿文保護情況

目前中國現存滿語文文書檔案浩如煙海,而能看懂滿語文的人卻寥若晨星。這樣,就形成一種關聯,即隨着滿語文走向瀕危的邊緣,滿文檔案等珍貴史料也將成為無法破譯的“密碼”。作為一個地域的記憶,史料特別是檔案承載着這裏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面信息。滿文檔案作為今天研究清史及滿族史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是我們古為今用的歷史依據。
然而,及至今日,儘管保存下來的滿文史料十分豐富,但隨着歷史的變遷,滿語文已處於瀕危的窘境,倘若消亡,尚未翻譯過來的滿文史料中記錄的清朝肇興、入主中原、康乾盛世等內容,不久將變成一種無法破譯的歷史化石。這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任何一種文字的產生,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正是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率部縱橫馳騁,致力於統一女真各部的草創時期。伴隨着激烈的軍事鬥爭,建州女真社會經濟和文化獲得迅速發展,同明朝、朝鮮及蒙古各部的聯繫日漸增多。努爾哈赤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創制了滿文,後人稱其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命達海對老滿文進行了改造,後人稱改造後的滿文為“加圈點滿文”或“新滿文”。清朝定鼎中原後,滿語被定為“國語”,滿文被奉為“國書”。
世事滄桑。而今,1000多萬滿族人口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東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但以滿語為母語的,只有黑龍江省的富裕縣三家子、黑河市愛輝等地的幾位老人,會寫滿文的人寥寥無幾。遼寧居住着500多萬滿族同胞,佔全國滿族人口的一半以上。遼寧還有8個滿族自治縣(含兩個縣級市)和若干個滿族鄉鎮,是滿族聚集和活動的主要地區,可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以新賓滿族自治縣為例,全縣唯一一所能教滿語課的小學,受教師少、經費缺、學生畢業後無出路等因素影響,滿語課處於停教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滿語文的學習和研究曾受到高度重視,在中央民族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院校裏設立了滿文班,培養滿語文專業人才。但隨着時間的流逝,相當一批滿語文專業人才退休,而中青年的滿語文人才極其缺乏,形成了滿語文專業人才嚴重斷檔現象,而精通滿語文者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遼寧省檔案館運用科學方法對滿文檔案進行保護和存放,採取了一系列防火、防盜、防塵、防蟲、防潮、防腐等措施。從技術角度、安全角度看,存放在現代化庫房裏的滿文檔案如同進入了“保險箱”。然而,由於通曉滿語文的工作人員少,無論是整理編目,還是翻譯出版,其工作任務都極為艱鉅。可以説,如何使“死檔案”儘快“復活”,滿語文專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為搶救和保護滿文檔案工作的 “瓶頸”。 長此以往,大量珍貴的滿文史料有可能成為沒有人能破譯的文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