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黃附子湯

鎖定
大黃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今釋》。具有温陽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陽虛寒結,腹脅疼痛,大便秘結,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中文名
大黃附子湯
別    名
大黃附子細辛湯(《金匱要略今釋》引《漫遊雜記》)
出    處
金匱要略今釋
組    成
大黃、附子、細辛
功    用
温陽散寒,通便止痛
主    治
陽虛寒結,腹脅疼痛,大便秘結,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大黃附子湯歌訣

大黃附子細辛,温裏散寒之君,止痛通便導滯,寒積裏實消遁。

大黃附子湯組成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大黃附子湯用法用量

用水500ml,煮取200ml,體質強壯者煮取250ml,分3次温服,間隔1小時左右。

大黃附子湯功用

温陽散寒,通便止痛。

大黃附子湯主治

陽虛寒結,腹脅疼痛,大便秘結,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大黃附子湯方義

本方所治,是裏寒結滯之證,治當温陽散寒,瀉下積滯,使陽氣通暢。方中用辛熱之附子,温陽散寒;細辛走竄發散,除寒散結;大黃得附子、細辛之辛温,寒性得到抑制,專行盪滌腸胃,瀉除寒積之滯。大便得解,腑氣通暢,則寒積去,陽氣行,諸證自可消除。

大黃附子湯運用

①腹痛。《古方便覽》:一男子年50餘歲,腹痛多年,反覆不愈,心下痞硬,腹中雷鳴,先服半夏瀉心湯,未能奏效。忽一日寒戰大作,腹痛如絞,遂投以本方,服後痛頓止,續服數日,病不再發;②肋間神經痛 《日本東洋醫學會志》 (日本漢醫)12卷3號: 一男子,7l歲,右側胸痛劇烈就診,面色不華,行走不便,腹直肌攣急,略微柔軟,腹力中等,大便4-5日—行,舌潤無苔,脈洪大。服本方,25日痊癒;③美尼爾氏綜合徵 《浙江中醫雜誌》1985,(8):35:一女,40歲,索患美尼爾氏綜合徵,時常發作。1周前,因感冒過勞,素疾又作,頭暈甚,嘔吐痰涎,臍下2寸處脹痛,瀉下清稀,納呆,口乾欲飲,舌淡,苔白厚粘膩,脈緩滑。先按痰飲作眩投澤瀉湯合二陳湯加味,未效。再察舌象,參考臍下疼痛,悟出此為陽虛寒積,三焦痞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改投本方加人蔘6g,4劑服畢,諸症悉除。

大黃附子湯使用注意

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附子。

大黃附子湯附方

名稱:柴胡細辛湯
組成:柴胡、細辛、薄荷、歸尾、地鱉蟲、丹蔘、制半夏、川芎、澤蘭葉、黃連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腦震傷
出處:《中醫傷科學講義》
功用:去瘀生新,調和升降
名稱:升麻細辛湯
組成:升麻、荊芥穗、防風(去蘆)各半兩,細辛一兩(去土)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漱令冷,吐之。為細末揩齒,良久吐出,温鹽湯漱之亦得
主治:風牙痛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名稱:附子細辛湯
組成:細辛、川芎各一兩,附子半兩(生,去皮臍),麻黃二錢半(去節)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主治:頭痛連腦户或額間與目相連,欲得熱物熨者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大黃附子湯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今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温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各家論述

丹波元堅:“按此條證,固屬寒實,故大黃附卞,相合成劑,性味融和,自為温利之用。如附子瀉心湯,則其證表寒裏熱,故別煮附子,而功則各奏。故同是附子大黃並用,而立方之趣,回乎不均。徐氏説未確切。蓋温利之劑,實以桂枝加大黃湯及此湯為祖。而温脾等諸湯,皆莫不胚胎於此二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