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花蟲豆

鎖定
大花蟲豆 (Cajanus grandiflorus (Benth. ex Baker) Maesen)是豆科、木豆屬木質纏繞藤本植物。莖圓柱狀,略具條紋,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柄被灰色短柔毛;小葉紙質,下面具腺點,頂生小葉片卵狀菱形、菱形,側生小葉斜卵形,兩面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橫脈明顯;小托葉小,線形;小葉柄密被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粗壯,苞片大,膜質,卵狀橢圓形,早落;花大,黃色,花序軸及花梗均被灰褐色短柔毛;花萼裂齒披針形;花瓣均具瓣柄;旗瓣倒卵形或近圓形,子房線形,密被黃褐色長毛。莢果長圓形,種子間具明顯橫縊線,種子近圓形,種阜肉質而肥厚。8-9月開花,10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雲南、浙江;緬甸、不丹、印度亦有分佈。常生於海拔1000-1300米的林緣路旁灌叢中。
大花蟲豆葉量豐富,嫩葉期黃牛、水牛與山羊等喜食,因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和較高的賴氨酸,為中國南亞熱帶和熱帶北緣豆科飼用植物中極具開發應用前景的草種之一。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大花蟲豆
拉丁學名
Cajanus grandiflorus (Benth. ex Baker) Maesen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木豆屬
大花蟲豆
命名者及年代
(Prain ex Baker) van der Maesen,1985

大花蟲豆形態特徵

大花蟲豆
大花蟲豆(6張)
木質纏繞藤本。莖圓柱狀,略具條紋,被短柔毛。葉具羽狀3小葉;托葉早落;葉柄長3-8釐米,被灰色短柔毛;小葉紙質,下面具腺點,頂生小葉卵狀菱形、菱形,側生小葉斜卵形,長6-10釐米,寬4-7釐米,先端驟漸尖或驟短尖,基部圓形、寬楔形至微心形,兩面被灰色短柔毛,尤以下面脈上較密,幹後上面黑色,下面灰色;基出脈3或為不明顯的5出脈,下面橫脈明顯;小托葉小,線形;小葉柄長2-3毫米,密被短柔毛。 [2]  [5] 
總狀花序腋生,粗壯,長達20釐米;總花梗長數釐米;苞片大,膜質,卵狀橢圓形,長約2釐米,寬約1釐米,早落;花大,黃色,長約2.5釐米;花梗長約8毫米,花序軸及花梗均被灰褐色短柔毛;花萼裂齒披針形;花瓣均具瓣柄;無毛;旗瓣倒卵形或近圓形,兩側具內彎的耳及兩枚不明顯的胼胝體,翼瓣長橢圓形,比旗瓣短,龍骨瓣內彎,子房線形,密被黃褐色長毛。莢果長圓形,長3.5-5釐米,寬約1釐米,於種子間具明顯橫縊線,密被黃褐色長柔毛;種子4-7顆,近圓形,寬約3毫米,黑色至黑褐色,種阜肉質而肥厚。 [2]  種子千粒重35.3克。 [3] 

大花蟲豆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雲南、浙江;緬甸、不丹、印度亦有分佈。常生於海拔1000-1300米的林緣路旁灌叢中。 [2]  在海拔1400米左右谷地側坡灌草叢或疏林樹幹攀緣爬生。在雲南南部建水至蒙自一帶的自然生境,冬季1月份平均氣温在11-15℃,夏季7月份平均氣温在23-27℃,極端最低温不低於-6℃,年降水量為1000-1300毫米,土壤為山地紅壤赤紅壤,生於亞熱帶、熱帶稀疏灌叢向熱帶綠闊葉雨林及其次生植被過渡的高温、高濕生境。 [3] 

大花蟲豆生長習性

在中國昆明,5月下旬播種,6月下旬出苗,當年冬季來臨停止生長,物候期只到分枝期,生長比較緩慢,少數枝條帶綠越冬,次年3-4月份左右萌發,當年冬季來臨停止生長,物候期只到孕蕾或開花,自然株高24-26釐米,第三年返青期同第二年,6月上旬生出新枝,8月上旬孕蕾,9月中旬開花,10月中、下旬結莢,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種熟或部分不能成熟,自然株高31.8±2.5釐米,株叢直徑172±13.1釐米,一級分枝數5±14.4個,最長枝長355.5±19.0釐米;初栽第二年一茬,每平方米產青草3.47千克,合畝產青草2343.3千克。 [3] 
大花蟲豆 大花蟲豆

大花蟲豆育植技術

播前平整土地,遇有土塊較大時需碎土及採用機械措施磨破種皮或採用98%的濃硫酸浸泡處理種子20-30分鐘以提高其發芽率。雨季來臨或雨後趁墒播種時以過磷酸鈣每畝10千克作基肥,條播、撒播均可,條理行距40-50釐米,播後覆土1釐米左右,輕壓,出苗後分枝後期及時除草。刈割後為求得再生草可於分枝伊始趁天雨或灌水時追施尿素10-15千克。 [3] 

大花蟲豆主要價值

大花蟲豆葉量豐富,據測定花期莖葉比為37:63;營養成分,分枝盛期與現蕾一初花期含量表明粗蛋白質較高,粗纖維較少,賴氨酸的含量豐富。嫩葉期黃牛、水牛與山羊等喜食,分枝和分枝以後枝葉表面滲出有油膩的粘性物質,奶牛、水牛採食較差或不食。因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和較高的賴氨酸,仍為中國南亞熱帶和熱帶北緣豆科飼用植物中極具開發應用前景的草種之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