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瑟提斯高原

鎖定
大瑟提斯高原Syrtis Major Planum),更常見的名稱是大流沙,是火星上一個明顯的暗區(大瑟提斯Syrtis Major),坐落於北方低原和南方高地之間,中央位於北緯8.4度,東經69.5度。是一座低緩的盾狀火山,曾被認為是平原。它呈現黑色是因為玄武岩未被沙子覆蓋。
火星地名。名稱為利比亞錫德拉灣(Sidra, Gulf of )的古羅馬名,史稱大流沙地帶。 [1] 
中文名
大瑟提斯高原
外文名
Syrtis Major Planum
拼    音
dà sè tí sī gāo yuán
地理位置
火星

大瑟提斯高原地理地質

大瑟提斯高原位於南緯1度至北緯18.8度、東經59度至東經77度,直徑1350公里,海拔1000至2000多米。東側經緩坡,降至海拔負3000多米的伊希地平原,其他三側被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環繞,其中北側有數條東北-西南向的槽溝:尼利槽溝(Nili Fossae)。高原大部分的坡度不到1度,和火星其他高地火山,如第倫納山、安翡翠特斯山一樣,但卻小於塔爾西斯和埃律西昂地區的盾狀火山。
高原中央附近最高,海拔約2200米,一旁則是一南北長約250公里、東西寬約150公里,深約1公里的凹陷,其中又包含兩個破火山口:尼利火山口(Nili Patera)和梅洛火山口(Meroe Patera),底部海拔約200米,而前者因隕石坑較少故較年輕。大部分地區是玄武岩,而尼利火山口內亦有發現英安巖。探測船的重力場測量顯示有一個正的重力異常,推測底下有一個南北長約600公里、東西寬約300公里、已停止活動的岩漿庫,內含有已從岩漿中析出的重的礦物,主要是輝石橄欖石亦有可能。依據隕石坑的數量,大瑟提斯高原屬於早赫斯伯利亞紀,比伊西地撞擊盆地晚。

大瑟提斯高原季節變化

由於季節性和長期的外觀變化,大瑟提斯在十九世紀便是明顯的觀測目標。它曾被認為是淺海,之後被認為是大片植被,並隨季節消長。
然而在1960和70年代,水手計劃海盜號的探測船的觀測,認定這些變化是沙子隨風吹而移動所致。一些隕石坑有延伸一條長長的淺色條紋,這是沙子在隕石坑壁的下風處堆積的緣故。

大瑟提斯高原發現與命名

大瑟提斯(Syrtis Major)來自地中海南邊錫德拉灣的古羅馬名:Syrtis maior,是利比亞的海灣。
大瑟提斯是第一個被記錄的其他行星上的特徵,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發現,並繪於1659年。不過此時稱做沙漏海(Hourglass Sea),而往後不同的觀測者也給了不同的名稱。1840年,約翰·海因裏希·馮·梅德勒在他的火星地圖裏稱作大西洋水道(Atlantic Canale)。
1867年,理查·安東尼·普羅克特(Richard A. Proctor)稱之為凱撒海(Kaiser Sea),以萊頓天文台(Leiden Observatory)的Frederick Kaiser命名。1876年,卡米伊·弗拉馬利翁(Camille Flammarion)修改Proctor的命名時稱之為Mer du Sablier(沙漏海的法文)。而大瑟提斯(Syrtis Major)則是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所選,置於1877年火星衝時所繪的地圖中。

大瑟提斯高原譯名依據

大瑟提斯高原Syrtis Major Planum)名稱為利比亞錫德拉灣(Sidra, Gulf of )的古羅馬名,史稱大流沙地帶。 [1] 

大瑟提斯高原譯名發佈

2020年7月29日,入選中國天文學會第一批火星地貌推薦譯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