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破火山口

鎖定
破火山口(Calderas)是指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口,由於後期自然或人工的破壞而成為不完整的火山口。這些火山口的結構仍然比較完整,磚紅色的火山屑指示其位置近於火山喉管,從火山喉管由近而遠火山碎屑依次變細,可見大量的火山渣塊,也可見到形狀、大小不同的火山彈。鋼灰色的火山渣近於成層分佈,規模也頗為壯觀。 [1] 
中文名
破火山口
外文名
Calderas
主要分類
按形成原因,破火山口分成三類
著名火山口
阿蘇火山
代表性火山口
聖海倫破火山口
直    徑
8 km
見載刊物
《地質學名詞》 科學出版社
公佈時間
1993年 [4] 

破火山口釋義

破火山口(Calderas)是指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口,由於後期自然或人工的破壞而成為不完整的火山口。這些火山口的結構仍然比較完整,磚紅色的火山屑指示其位置近於火山喉管,從火山喉管由近而遠火山碎屑依次變細,可見大量的火山渣塊,也可見到形狀、大小不同的火山彈。鋼灰色的火山渣近於成層分佈,規模也頗為壯觀。 [1] 

破火山口主要分類

按形成原因,破火山口分成三類:
噴發式破火山口(Explosion calderas)單純因噴發造成的破火山口。
沉降式破火山口(Subsidence calderas)單純因沉降形成的破火山口。
複合式破火山口(Composite calderas)由噴發後沉降所產生的破火山口。
注:各處破火山口圖冊來源 [2] 

破火山口形成原因

破火山口的面積大,直徑通常達到數英里甚至數十英里;以往多認為破火山口的成因是由於猛烈的火山噴發作用(超級火山)所形成,但新的研究顯示陷落才是主因。
Howel Williams認為部分鍋狀火口是純粹由火山爆發所形成,稱為噴發破火山口,不過這類的火口臼甚少且面積也較小。
無論火山的形狀為為何,最初的形成原因全都是由噴發作用開始,但是大量噴發之後導致火山錐下方空虛,引起火山錐頂陷落使得火山噴發口擴大,進而使得火山口的範圍更加擴增,也因此許多破火山口都是先因噴發作用而後再由陷落導致的雙重作用所形成,也因此有學者認為此説法應該稱做“爆發陷落説”(Explosion-collapse theory);另有少數破火山口可能是單純因沈降作用而成,在此沈降發生的前後並未伴隨噴發作用,例如夏威夷羣島上的莫納洛亞火山口及吉勞亞火山口都是純粹因為岩漿柱往下方低降導致較上地層陷落而造成,也因此火山口周圍通常會發現斷層崖壁,並且逐漸層移使火山口周圍的崖壁陷落並擴大,之後就形成大型的破火山口;而在沉降破火山口之中有一種較為特殊的形式,稱為鍋狀沉降(Cauldron subsidence),倘若有一塊接近圓形的巖塊沉落陷入岩漿穴當中,使下方岩漿受到上方壓力而沿圓形周圍的裂隙垂直竄升,冷卻之後造成環狀巖牆,因此鍋狀的火山口通常伴隨着被被蝕的環狀巖牆構造。 [1]  [2-3] 

破火山口著名火山口

阿蘇火山,位於日本九州島熊本縣東北部,略呈橢圓形,南北長24千米,東西寬18千米,面積250平方千米。在大火山口內有10餘個噴火口(故又稱複式火山),並形成中央火口丘羣,其中以高嶽、根子嶽、烏帽子嶽、中嶽和杵島嶽最有名,稱之為阿蘇五嶽。高嶽最高,海拔1592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