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智龍

鎖定
多智龍(屬名:Tarchia)是最年輕的亞洲甲龍科恐龍,發現了至少5個標本,包含兩個完整頭顱骨,與一個接近完整的顱後骨骸。
中文名
多智龍
屬    名
Tarchia
拉丁文學名
tarchia
syrmosaurini 徐龍族
tarchia 多智龍
ankylosauridae 甲龍科
發    音
tahr-key-ah
含    義
聰明恐龍
ornithischia 鳥臀目
亞    目
genasauria 頜齒類thyreophora 覆盾甲龍亞目
thyreophoroidea 覆盾甲龍形類eurypoda 扁腳類ankylosauria 甲龍類
超    科
ankylosauroidea 甲龍超科
亞    科
ankylosaurinae 甲龍亞科
模式種
t. gigantea 巨大多智龍
錯誤歸屬種
t. kielanae= t. gigantea
時    代
白堊紀晚期 campanian to maastrichtian
分    佈
亞洲蒙古
食    性
植食
典型狀態
長8.5

多智龍形態特徵

史前多智龍
史前多智龍(5張)
多智龍同時也是已知最大型的亞洲甲龍類,身長估計為88.5米,頭顱骨長度為40釐米,寬度為45釐米,重量可能為4500公斤。多智龍的頭頂由球根狀、多邊形的鱗甲構成,類似美甲龍的頭頂,美甲龍是巴魯恩戈約特組所發現的另一種甲龍科恐龍。多智龍與美甲龍的差別為:頭蓋骨基部(Basicranium)較大、副枕突(Paroccipital process)與方骨間未固定、前上顎骨的喙寬度大於上顎骨的兩排齒列間的距離。 [1] 

多智龍分佈範圍

多智龍的屬名在蒙古語意為“腦部”,是以它們的大型頭部為名。模式種巨大多智龍T. gigantea),是多智龍的種。多智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的巴魯恩戈約特組(原先名為下奈莫格特層),年代可能為坎潘階馬斯特裏赫特階,接近1億1000萬年前。

多智龍棲息環境

發現多智龍的地層在該年代可能為風成沙丘或丘間地環境,擁有間歇性湖泊與季節性溪流。因此多智龍是種居住於沙漠的動物。

多智龍物種學史

多智龍 多智龍
Vickaryous等人的2004年研究發現晚白堊紀甲龍科分為兩個演化支,分別為北美洲演化支(甲龍包頭龍),與亞洲演化支(繪龍美甲龍天鎮龍籃尾龍)。倍甲龍Dyoplosaurus giganteus)被認為是多智龍的一個次同物異名,與多智龍的第二個假設種T. kielanae是同種動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