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頭龍

鎖定
包頭龍是鳥臀目甲龍類甲龍科的一種恐龍。包頭龍屬(Lambe, 1910)是甲龍科下的一個屬,又名優頭甲龍,是甲龍科下最巨大的恐龍之一,體型與細小的象相若。它亦是甲龍下目中有最完整的化石紀錄,包括它的尖刺裝甲、身體低及巨大的棍棒尾巴。由找到的化石標本顯示包頭龍過着孤獨的生活,雖然全副武裝,仍可以輕巧地快速前進。
中文學名
包頭龍
拉丁學名
Euoplocepha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蜥形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鳥臀目
亞    目
裝甲亞目
甲龍科
分佈區域
加拿大;美國
發現者
Lawrence Morris Lambe
發現時期
1902
生存時期
白堊紀坎帕階
食    性
草食性恐龍

包頭龍簡介

包頭龍是一種植食恐龍,身長6-7米,體重2~3噸。甲龍類的恐龍,身上都披着或薄或厚的“裝甲”,而包頭龍連眼瞼上都長着甲板呢。這些骨板排列有序,每一片都牢固地嵌在皮膚裏,所以它們身體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除了全身的裝甲以外,包頭龍和其他的很多甲龍一樣,身上還長着尖尖的骨刺,有的可達十多釐米長,讓肉食恐龍無從下口 [1] 

包頭龍靈活的四肢

由於包頭龍的身材比較矮,所以它們只能吃到低處的植物。包頭龍的四肢比較短,上面有很像蹄子的爪子。與笨重的外形不同的是,包頭龍的四肢比較靈活。它們可以利用四肢挖掘坑洞,作為自已的巢穴;還可以刨開地面,吃到埋藏起來的堅果 [2] 

包頭龍靈敏的嗅覺

研究者發現,包頭龍的鼻子結構比較複雜,因而嗅覺可能比較靈敏。它們可以利用嗅覺辨認出遠處是否有敵人存在,還可以到被埋或起未的食物,因此找起食物來非常方便 [2] 

包頭龍包頭龍的弱點

包頭龍(趙闖 繪)
包頭龍(趙闖 繪)(2張)
為了抵禦食肉恐龍的襲擊,包頭龍的頭和背上都覆蓋着厚厚的甲板,然而,這樣的備也有盲區。它們的腹部比較柔軟,並且沒任何的保護,因此成為了食肉恐龍的重點攻擊部位。看來包頭龍要想辦法不讓敵人把自己翻,才能夠保護好自已 [2] 

包頭龍消化能力強大的胃

和其他的甲龍一樣,包頭龍的牙齒並不很堅硬,因此不能長時間地咀嚼植物。包頭龍有一個水桶般的身軀,裏面裝着十分複雜的胃可能是用來消化食物的 [2] 

包頭龍沉重的尾巴

包頭龍的尾巴很像一根結實的棍子,尾端還有沉重的骨錘,這是除了甲板之外包頭龍的另種武器。每當遇到大型食肉恐龍的襲擊時,它們會伺機奮力地揮動尾巴,擊打食肉恐龍的腿部和腹部。這種擊打方法不僅可以使包頭龍擺脱敵人的襲擊,還有可能使敵人喪命 [2] 

包頭龍棲息環境

包頭龍生活於8千5百萬至6千5百萬年前,上白堊紀坎帕階至麥斯特里希特階。包頭龍是草食性的恐龍。它的鼻子結構複雜,可能它的嗅覺很靈敏。四肢很靈活,有可能用作挖掘坑洞。由於牙齒很弱小,故它們可能只吃低身的植物及淺的塊莖。由於所有骨骼在發現時都是分離的,一般估計甲龍下目都是獨居的。但是於1988年發現22頭繪龍幼體族羣后,可見包頭龍亦有可能是,或最少是在幼體時以族羣生活。
包頭龍只有腹部是沒有裝甲的。就像箭豬一樣,要傷害它就必須將它反轉。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進行的恐龍骨骼研究支持這個觀點,顯示在鴨嘴龍上有很多咬痕,而甲龍下目則沒有。有推測指包頭龍的滅絕是因暴龍強勁的顎骨力量。狩獵包頭龍是很危險的,因為它的尾巴一搖就可以造成嚴重的傷害。

包頭龍物種學史

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Lawrence Morris Lambe)於1902年發現首個包頭龍的標本(即完模標本),並命名為“Stereocephalus”。但是這個名稱已被使用,故於1910年更名為包頭龍。這個名字在很多時都被誤拼。它曾一度被認為是甲龍。
模式種是E. tutus。第二個物種是E. acutosquameus,是於1924年被發現。雖然兩個物種的尾巴棍棒形狀不一樣,但它們卻有可能是屬同一物種。一些被認為是多智龍及甲龍的標本,亦有被指是屬於包頭龍。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一共發現了超過40頭包頭龍的化石,使得它成為最多資料的甲龍下目。這些化石包括15個頭顱骨、牙齒及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連同裝甲。特別是尾巴棍棒最為普遍。
關於包頭龍的簡化演化分支如下:
鳥臀目Ornithischia
裝甲亞目Thyreophora
甲龍下目Ankylosauria
結節龍科Nodosauridae
甲龍科Ankylosauridae
多刺甲龍亞科Polacanthinae
(加斯頓龍)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 (例如甲龍與多智龍)
參考資料
  • 1.    江夏編著,恐龍終極百科 第4卷 彩書坊珍藏版,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5.05,第244頁
  • 2.    瑾蔚編繪,恐龍帝國 典藏版,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06,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