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漢字典

鎖定
《夏漢字典》首版於199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李範文。 [1] 
中文名
夏漢字典 [2] 
作    者
李範文 [2] 
出版時間
首版1997年 [2]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頁    數
1186 頁
ISBN
9787500421139 [2] 
類    別
辭書-其他語言
定    價
120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精裝

夏漢字典內容簡介

夏漢字典 夏漢字典
1997年版的《夏漢字典》,被譽為破譯西夏文字、打開西夏文獻寶庫的“金鑰匙”,但遺憾的是西夏人撰修的《同義》、《同音》背注手抄本、《文海寶韻》、《同音文海合編》以及《五音切韻》等重要字書、詞書和韻書,以及研究的最新成果未能收入。作者經過10年努力,終於完成增訂任務。新增加內容10萬餘言,共計160餘萬字。
據統計:初版共收單字6000個,其中異體字155個,實際上共收5845字,這在當時算是西夏字的總數。經過10年來的驗證,發現未識的130字,誤譯、誤釋的54字,訛體26字,聲韻不詳的13字。作者根據新的資料一一作了譯釋和考證,使字典日臻完善。
增訂《夏漢字典》將會發揮它的巨大作用,它將成為21世紀西夏學的又一里程碑。 [2] 

夏漢字典獲獎情況

2002年榮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

夏漢字典成書背景

西夏文明在中國歷史上曇花一現,前後不足兩百年。但是西夏文化是高度發達的,這一點為世人所共識。在文字方面,西夏統治者為增強國家凝聚力,發明了一種特有的文字形式——西夏文,以區別於吐蕃文或漢語。與此同時,西夏的統治者及學者們對大量的文化及宗教讀物翻譯成西夏文印刷出版。由於党項族伴隨着西夏文明的湮滅,西夏的語言文字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由於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對西夏文化的研究並未系統展開,一些歷史文物也未得到妥善保存,當時西夏語言、文化的研究主要由歐洲學者進行,唯 一的西夏文字典也是俄語版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學者對西夏文化、西夏語言的研究迅速取得了大量成果,開始趕超俄羅斯在西夏學研究方面的主導地位。享譽海內外的西夏學專家李範文就是這批學者中的領頭人物。而《夏漢字典》更是李範文教授一生研究西夏學之心血成書。

夏漢字典《夏漢字典》

《夏漢字典》一書的編纂工作可以肯定是十分艱辛的,在編纂過程中,由於西夏文字的電子排版、錄入問題尚未解決,作者的大部分工作是靠手工方式完成的。
《夏漢字典》含有兩種不同的檢索方法:在正文中使用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在附錄中使用的是按基本筆畫次序的檢字法。作者提供了這兩種檢索方法,已儘可能地考慮到了讀者的使用範圍。
在西夏字注音方面李範文先生也顯得比較慎重,深入參考了克平(K.B.Kepping)至 今還在使用的聶立山(N.A.Nevski)、西田龍雄(Nishida .Tatsuo)的注音資料,在具體注音時李範文先生還 根據台灣學者龔隍城的建議作了修改。幾個學者的西夏字注音的差異主要表現 在注音符號轉寫的細節方面。當然,根本問題還是西夏字注音何以為正確的常識問題。
相對而言,西夏字意的研究較之西夏語音學的研究開展得更為成功一些。《夏漢字典》正是學術界期待已久的一部基礎性的工具書,藉助這部新字典我們可以釋讀除西夏語言學方面以外的任何西夏文獻。在無須確定西夏語性質歸屬的情況下,我們直接通過《夏漢字典》釋讀西夏文的遺留文獻,並用之於歷史、文化的研究。從多種角度看,《夏漢字典》的學術價值已經超出了其本身擬音的範圍。此外,《夏漢字典》為今後實際解讀西夏文字提供了最重要的工具。
《夏漢字典》潛在的學術價值極為豐富,這樣一部大型工具書,就出版本身的業務來説,若以個人之力是困難的。由於能夠認讀西夏字的人極少,全世界恐怕不足二十人,可以想見該書的發行範圍比較有限。當然西夏學每一相關學科的發展是不均衡的,西夏學要獲得實質性的進展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現有的專家學者中有不少已經退休了,李範文教授也年事已高,而後繼者又面臨着斷層的危險,這是令人不安的事實。 [2] 

夏漢字典作者簡介

李範文,為了自己熱愛的西夏學研究事業,30歲時離開親愛的妻子,從首都北京來到西夏故都銀川。在這裏,他一干就是46年,歷經風風雨雨,寫出了數千萬字的西夏學著作。
在採訪之前,這位被稱作西夏學泰斗的老先生曾給過記者一份《工作計劃》。在這份計劃裏,李教授羅列了包括《西夏學大辭典》、《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西夏文獻》、《夏漢字典》的修訂,《簡明夏漢字典》、《西夏語與木雅語比較研究》、《西夏研究》等書籍的出版事宜,總字數達到1000萬字。李範文教授把工作計劃一直定到了2008年,把為自治區成立50週年的獻禮都計劃在內了。
2006年5月9日,記者在銀川市興慶區中衞巷一幢很古老的樓房裏見到了李範文教授。這位已過古稀之年的老教授告訴記者,他在這裏已經住了20多年了,也就是在這裏,他完成了近7部西夏學著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