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族末倫

鎖定
壯族末倫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壯族曲藝品種。它與北壯地區的曲藝系列唐皇、甫牙、唱天、比喻等曲種,相互依存、各顯綺麗,深受當地羣眾的喜愛而廣為流傳。
中文名
壯族末倫
確定日期
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號
桂政發〔2010〕25號
遺產級別
自治區/省

壯族末倫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遺產名稱:壯族末倫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蔡文獻(男 1948.8)
遺產編號:184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壯族末倫簡介

壯族巫婆跳神時唱的一種特殊的曲調俗稱“末倫”。末倫(莫倫)是壯語漢字記音,是壯族民間的一種説唱形式。大本可分為靖西未倫和德保末倫(有“北路調”和“南路調”)兩種。壯語末(莫)即巫。倫即敍述,含論之意,是敍説故事的巫調。巫調有坐巫、生巫,敍事巫三種。從巫調(壯語叫“末能”、“能”是坐的意思)即巫婆坐場祈禱鬼神時的一套唱調。或稱末路是巫者上天路招魂之意。生巫調(壯語稱“末生”,“生”意指非正式坐場的閒吟清唱的散唱)。巫調多為嘆苦情、思離別、訴衷懷。後來民間藝人又運用這些巫調來説唱故事,才形成了末倫。巫調並非巫婆專用,一般男女甚至老人小孩都可以唱,並且以敍事為主,唱説個人身世遭遇,甚至後來發展為歌頌英雄傳奇人物故事。靖西、德保地方人民把兩種唱腔加以創造成為末倫調,後來發展成南路壯劇的最早唱腔。壯族末倫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壯族曲藝品種。它與北壯地區的曲藝系列唐皇、甫牙、唱天、比喻等曲種,相互依存、各顯綺麗,深受當地羣眾的喜愛而廣為流傳。

壯族末倫分類

僅就末倫一個曲種來説,還分上甲末倫與下甲末倫兩個不同調式、風格各異的曲式。上甲末倫為靖西縣城以北地區包括德保大部、天等縣部分鄉鎮所流傳的,其曲式為宮調式。每段落均以“哎”開頭,以“噥呀羅”或“背呀羅”結尾。以靖西城郊的舊州一帶為中心的南路,包括大新縣部分鄉鎮所流行的唱腔,為下甲末倫。其曲譜為羽調式。也是用“哎”起音,以“啷呀哩”結尾。吟唱中,唱者據內容情節和人物的心境,以其細膩感人的情素滔滔訴説,隨着吟唱者那詩情畫意入情入境的情感變化,聽者亦往往如痴如醉,回味無窮,真可謂感人至深。

壯族末倫曲調

上甲末倫的旋律音韻,有高亢激奮的高潮推進行腔。筆者以為,這除了具有來自各民族那浩如煙海的民族山歌的影響之外,還具有來自本族其他民間小調的成分。下甲末倫則較明顯地來自於民族民間宗教的巫覡調。據壯族地區的地方史志記載:壯族域內眾民,“俗好巫鬼”、“女巫遍地皆有”。舊時的民族民間藝人,藉助於人們廣為熟知的巫覡調來唱述敍事,嘆吟自我,久之,遂形成為民族民間的説唱形式——下甲末倫,這是一種説法;據靖西的舊州一帶口碑所傳,約在二、三百年前,靖西舊州有一秀才進京應試落第回鄉,終年苦悶難捱,為宣泄心中愁緒,借巫覡調發泄胸中苦悶。因其才思聰慧,所編唱詞動人心絃,而他的吟唱悽婉悲切,深深牽動眾鄉親的情念,人們遂相繼傳唱。這一傳,便形成了今天的末倫。還説此佚名秀才曾創編了多個曲目,並用方塊漢字記錄傳下抄本,但因歲月流逝,抄本流失。故現今流傳的數首傳統經典唱段,哪一首出自他的原創,已經無從考證。以上種種説法,不管是否真有其人,但下甲末倫調是從民間的巫唱調演變而來,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也已是文藝史家們所共識了。但就其總體行腔而論卻是琅琅上口,流暢激情。民族歌舞劇《劉三姐》其中被公認為最精華的選段之一的拋繡球一場戲,所用的音樂素材,其基調就是採用了下甲末倫調改編而成。所以説下甲末倫,它來自巫覡調,但又有別於迷信女巫那種魑魅惑人的靡靡之音。加上它的表現形式既可單人説唱,又可雙人對唱甚或羣唱,這就使其跳將出來,以簡易靈活多樣的形式,使觀者聽者易學易記,達到了更進一步貼近羣眾,供人們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的目的。 [1] 

壯族末倫唱詞唱本

末倫藝人手抱三絃作伴奏自彈自唱。末倫唱詞有三、五、六 、七、九、十、十一等字句。句數不限,數十行到百行上千行都有,唱詞一般嚴格講究腰腳韻,形成 末倫唱詞韻腳的獨特風格特點,並多用“唧呀”襯詞結束。主要唱本有:《夜夜聽雞啼》、《送郎出 徵》、《吳忠的故事》、《毛紅玉音》、《二度梅》、《十朋》等。較有影響的末倫藝人有凌雅林、 趙開瑞等。

壯族末倫藝術特色

壯族末倫語言

末倫的語言藝術有其獨特嚴謹的語言結構和韻律的講究。五、七言體,相間運用。各唱段句數不限,後句末音押前句腰韻而行,環環相扣,有如南路壯劇中的嘆調一般。句與句之間相互依存,上下掛鈎,內容連貫,押韻相關,平仄交叉,一貫到底,因而十分扣人心絃。酷愛末倫的人説,每每唱起,“唱不完,停不下”“聽不完,走不開”。由此可見末倫語言藝術的感染力和它贏得的深厚的羣眾基礎,是非同一般的。

壯族末倫大眾化

壯族末倫,除了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之外,還具有特別鮮明的羣眾性特色。主要體現在傳統的末倫唱段,舊社會富人們不願唱,也不敢唱。因為多數的末倫唱段,反映的全是壯族最低層百姓的遭際與命運,唱的盡是勞動人民的苦與怨,悲與傷。是勞苦大眾用於表白心扉,吐露真情,哀嘆身世,傾訴憤懣的心聲。因此説,末倫這一演唱藝術形式,地地道道的產生於壯族人民羣眾之中,它為壯族人民所擁有,為壯族羣眾服務,是壯族人民心目中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儘管歷代的統治者從沒有給予壯族末倫於應有的藝術評價,但它卻世代相傳,永不枯竭。

壯族末倫傳承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黨的民族政策和“雙百”方針指引下,末倫在多次的民族民間業餘文藝會演中登台亮相,大受歡迎,引起重視。而後經民族文藝家和民族學者們的深入調研,挖掘整理,並對其源流、變革與發展加以系統的整理評價,將其注入了民族藝術的典籍之中。前些年在貴州省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曲藝曲種認定會上,末倫被認定為壯族的代表性曲藝曲種。全國最具權威性的專業會議作出的定論,使壯族末倫成為流芳百世的民族藝術品種而得到發揚光大。 [2] 
參考資料
  • 1.    李萍:《巫事活動·土司制度·歌舞天賦——新論壯族末倫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1期。
  • 2.    李萍、周叮波、陸斐:《論壯族末倫文化的保護傳承策略——以廣西靖西縣為研究個案》,《百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