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墨竹圖

(馮起震作品)

鎖定
《墨竹圖》,明末畫家 馮起震 所作。紙本水墨,縱178釐米,橫88釐米,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中文名
墨竹圖
178釐米
88釐米
現    藏
山東省博物館
作    者
馮起震(明末)
詳細簡介
《墨竹圖》乃明末畫家馮起震(1553—1644,字青方)所作,馮起震青州城北青州市高柳村(今山東益都)人。隱居教書,不圖仕進,善畫竹。作品縱178釐米,橫88釐米,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這幅《墨竹圖》,所繪為風中之竹。畫中有老竹二竿,小竹三竿,另有新篁三株。作者以淡墨繪老竹的竿與葉。竹竿亭亭豎勁,枝繁葉盛。一棵小竹依傍其左,另兩竿小竹立其右。小竹枝、竿、葉均以濃墨寫出,將青春勃發的幼竹秀頎、挺拔之態淋漓灑脱地表現出來。作者在寫竹葉時,無論老竹幼竹,都用墨的濃淡的層次不同,來分出其陰陽向背以及葉梢的枯萎卷折,自然逼真,有形有神。
竹下,有新筍拔地而起。其中一株已抽出肥嫩的竹節,大有沖天而發之勢。另外兩株小筍則躍躍欲試,似在蓄積力量,等待着雨後的拔節。筍皆以濃墨寫出,清新可人。
馮起震《墨竹圖》 馮起震《墨竹圖》
畫中之竹,因經受着風的吹打,均傾向右側。竹,非草非木,雖中心虛空,卻能任風捲殘雲,我自巋然。這種寧折不彎的品性,正是畫家通過他的《墨竹圖》要傳達給世人的。竹不是孤根而生,一枝獨秀。在廣袤的田園,抑或是在貧瘠的山間,竹必定是以羣體的形式迎擊着時時掠過的東西南北風。馮起震的《墨竹圖》,着力渲染了竹的這種相依而生的特性。畫中所繪竹叢,密處不繁,疏處不陋,有長幼之序,有父子之親,老幼相傍,高下互讓,拳拳之情,儼然如人間的手足相攜,父子顧盼。
以竹入畫,始自唐代。初系著色,五代時用墨染,北宋開始流行墨竹。宋·李昉在《文苑英華》中説竹“勁本豎節不受霜,剛也;綠葉悽悽翠蔭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以挺拔,必相依以擢秀,義也”。這“剛、柔、忠、義”四種品德,正是歷代中國文人所看重的修養與情操,甚至將其中的“忠”與“義”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所以,謙謙君子,案頭必定有竹相伴。以墨寫竹,摒去了其他色彩,鉛華洗盡,純以黑白示人,更是清雅飄逸。北宋之後,墨竹在畫壇上大行其道。到了明代,隨着文人畫日見稱盛,墨竹作者更是名家輩出,馮起震便是其中自具特色的一位。
《墨竹圖》佈局尤其獨特。畫中別無他物,只置綠竹一叢,頂天立地,上下均不留空間,只在左右兩側留白。畫家只截取了竹的生長狀態中的一部分予以表現,而不是寫其全貌。至於竹究竟有多高,葉究竟有多茂,只有觀者自己去想象了。由此,也可見出作者不為成法所拘,在畫幅上自由馳騁的一面。
如此大的篇幅,應當是作者張紙於壁上,一揮而就。所以,才使得這幅畫淋漓利落,滿紙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