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塞罕壩精神

鎖定
塞罕壩精神,植根於塞罕壩140萬畝的土地,源於成百上千名塞罕壩務林人的奉獻奮鬥,成長於塞罕壩日益輝煌的綠色事業之上,是幾代塞罕壩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結而成。
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察看林場自然風貌,聽取河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林場管護情況介紹,看望護林員。隨後,總書記來到尚海紀念林,實地察看林木長勢,瞭解林場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3] 
中文名
塞罕壩精神
外文名
Saihanba spirit
所屬地區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塞罕壩
來    源
上千名塞罕壩務林人的奉獻奮鬥
類    型
精神
意    思
美麗的高嶺
提出時間
2017年8月 [5] 

塞罕壩精神出現背景

塞罕壩位於河北承德市圍場縣北部。早年,這裏曾是清王朝木蘭圍場的一部分,同治年間開圍放墾,致使千里松林被砍伐殆盡。
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過去的原始森林已變成“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百年間,塞罕壩由“美麗高嶺”退化為茫茫荒原。
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
1961年,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並選址塞罕壩。
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當地幹部職工一起組成了一支369人的創業隊伍,拉開了塞罕壩造林綠化的歷史帷幕。
“天當牀,地當房,草灘窩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壩人薪火相傳,用半個多世紀的接力傳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軀,築起為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從茫茫荒原到百萬畝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衞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3] 

塞罕壩精神時代要求

2010年6月5日,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到塞罕壩林場調研;7月11日,全國林業廳局長座談會在塞罕壩林場成功召開,賈治邦局長對塞罕壩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塞罕壩精神” 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説:“偉大的塞罕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林業行業的具體體現,是全國林業行業的寶貴財富,是激勵廣大務林人不斷進取的旗幟,是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對於確保實現胡錦濤主席提出的“雙增”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於推動現代林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對於構建北方綠色生態屏障具有巨大的推動意義,對於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憑藉塞罕壩精神,我們已經把塞外荒原變成萬頃林海,我們更加相信,依靠和創新塞罕壩精神,一定有能力把山川秀美的塞罕壩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國有林場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蹟作出重要指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蹟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總書記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着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3]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3張)
2021年8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紀念林位於原馬蹄坑造林會戰區,是塞罕壩精神發源地、百萬畝林海起源地。習近平同林場職工代表親切交流,他強調,你們做的事非常有示範意義,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激勵作用和深遠影響。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塞罕壩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徵程上再建功立業。 [2] 

塞罕壩精神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5日,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2017年“地球衞士獎”。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以集體名義獲得“全國脱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3] 

塞罕壩精神精神內涵

原塞罕壩精神:“勤儉建場,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是在塞罕壩建場三十年之際,由熟知塞罕壩建設發展歷程的原國家林業部副部長劉琨幫助總結提煉的。新塞罕壩精神:“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是原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於2010年6月在塞罕壩調研後,在原塞罕壩精神基礎上凝練提升而成。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精神! [1] 
塞罕壩精神是以艱苦創業為核心,以科學求實和開拓創新為支撐,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為價值取向的一個完整的精神體系,她既充滿了塞罕壩人獻身“綠色事業”的豪情壯志,又體現了塞罕壩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塞罕壩精神精神根源

塞罕壩精神塞罕壩溯源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它位於河北省最北部的圍場縣境內。歷史上,這裏就地域廣袤,樹木參天,遼金時期被稱為“千里松林”。

塞罕壩精神塞罕壩之殤

清朝後期由於國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奪性的採伐、連年不斷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農牧活動,使這裏的樹木被採伐殆盡,大片的森林蕩然無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壩由“林蒼蒼,樹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皇家獵苑蜕變成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的沙地荒原。

塞罕壩精神塞罕壩肇建

新中國成立後,林業部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和科學的規劃設計,1962年2月,決定建立林業部直屬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確立了四項建場任務:
  1. 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產中、小徑級用材;
  2. 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
  3. 研究積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的經驗;
  4. 研究積累大型國營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

塞罕壩精神塞罕壩涅槃

60年代的塞罕壩,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五種極端環境於一體,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剛剛建場的塞罕壩,沒有糧食,缺少房屋,交通閉塞,冬季大雪封山,人們便處於半封閉、半隔絕的狀態;沒有學校,沒有醫院,沒有娛樂設施,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建設者們,除了簡單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幾乎一無所有。通過塞罕壩兩代人近50年的艱苦奮鬥,在極端困難的立地條件下,在140萬畝的總經營面積上,成功營造了112萬畝人工林,創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蹟。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塞罕壩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營造起了全國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的人工林林海,譜寫了不朽的綠色篇章。

塞罕壩精神塞罕壩效益

如今,建場時營造的樹苗,已經變成了浩瀚林海,正發揮着無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着當地,澤被着京津,恩及着後世。
塞罕壩效益包括塞罕壩的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
  1. 經濟效益:建場以來,累計向塞罕壩林場投入3.49.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5億元,林場自籌0.99億元。截至2009年底,林場有林地面積112萬畝,林木總蓄積1012萬m3,林木價值40多億元,林木每年生長增加蓄積80萬 m3,增值3億元,多年來累計上繳利税近億元,現林場固定資產3億多元,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塞罕壩資源總價值為152.9億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44。
  2. 生態效益: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維護京津生態安全。中國林科院2007年核算評估,塞罕壩每年可產生120億元的生態服務效益。
  3. 社會效益:一是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勞動就業崗位,有力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二是示範帶動作用;三是取得重大社會影響,在人才培養、科技推廣與示範、生態與思想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傳播了生態文化,弘揚了生態文明。

塞罕壩精神影視作品

電影《那時風華》在京首映:弘揚塞罕壩精神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史競男)講述三代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感人事蹟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那時風華》10日起在全國上映。
該影片由河北電影製片廠等出品,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電影局等聯合攝製,講述了以鄭百團、唐學燕、蘇鐵為首的年輕人,懷揣着“沙漠變綠洲、保衞北京城”的偉大理想走上塞罕壩,在那裏無怨無悔奉獻青春熱血的故事。
在京舉行的全國首映禮上,影片主創人員分享了參與拍攝的親身經歷。據介紹,《那時風華》製作歷時2年多,劇組輾轉懷來天漠涿鹿黃帝城烏拉蓋草原、烏丹沙漠、壩上草原等多地拍攝,力求真實再現歷史環境
影片總編劇田運章表示,希望通過藝術創作,展現火熱的時代、動人的故事和不朽的精神,讓塞罕壩精神代代相傳。

塞罕壩精神偉大精神

2021年9月,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偉大精神,塞罕壩精神被納入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