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塞上曲二首

(唐代戴叔倫組詩作品)

鎖定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寫將士安邊定遠的豪情,並對漢高祖誇耀的和親之策提出質疑,實際是對唐代和親強藩政策的責難和批評。第二首寫將士為了全殲入侵之敵,不惜以身殉國,義無反顧的豪壯之情,何必像班超年老時猶想生入玉門關。這組詩是借樂府之名有感而發的議論詩,洋溢着豪邁博大的愛國熱情,格調高亢,氣魄宏大,呈現出一種雄渾的意境。幾處用典似信手拈來,自然樸素,與真摯的愛國情感相得益彰。
作品名稱
塞上曲二首
作    者
戴叔倫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塞上曲二首作品原文

塞上曲二首
其一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其二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1] 

塞上曲二首註釋譯文

塞上曲二首詞句註釋

⑴塞上曲:唐代的一種新樂府辭,源出漢樂府《出塞》《入塞》曲,內容多寫邊塞征戍之事。
軍門:此指軍營之門。古時行軍,樹兩面旗為門。頻納:頻頻接納。
橫行:縱橫馳騁,所向無阻。
⑷漢祖:指漢高祖劉邦謾誇:空誇,枉誇。謾,同“漫”,徒然。婁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齊人婁敬以戍卒求見劉邦,建議入都關中有功,賜姓劉,後封關內侯。劉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東)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建議將魯元公主嫁與匈奴單于,為劉邦採納,並派他前往結約。他又曾建議劉邦遷徙山東諸侯後代及豪強大族十萬餘口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族豪強勢力。因其數建奇謀,被封為建信侯。
⑸“卻將”句:譏諷和親之策並未解決問題。單(chán)於,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于。
漢家:借指唐朝。旌幟:旗幟,借指軍隊。旌,古代的一種旗子,旗杆頂上用五色羽毛做裝飾。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蒙古,在漢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
不遣:不使,不讓。胡兒: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稱,漢以後也泛指外國人。這裏指吐蕃回紇士兵。匹馬還:春秋時,晉全殲秦軍於崤山,“匹馬隻輪無反者”(《春秋公羊傳》)。這裏借用此典。
⑻得:能。
⑼“何須”句:《後漢書·班超傳》載,班超投筆從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歸,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這裏反其意而用之,表示決不貪生而還。生入,活着歸來。玉門關,古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這裏泛指邊塞。 [2]  [3-4]  [5-7] 

塞上曲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邊塞軍營營門頻繁接受少數民族的歸降書,將軍仗劍縱橫邊塞萬里。
漢高祖空自誇贊婁敬的和親之策,卻把漢朝的公主嫁給了匈奴單于。 [4]  [7] 
其二
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西域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
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着返回家園。 [8] 

塞上曲二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可能是唐代宗大曆五年(770)春後戴叔倫居長安時所作。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國力衰減,邊疆少數民族統治者見有機可乘,便頻繁發動對唐朝的入侵,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唐代宗、德宗年間,這種侵擾更加猖獗。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主張痛擊侵略者,誓死報國。這組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 [2]  [9-10] 

塞上曲二首作品鑑賞

塞上曲二首文學賞析

其一
第一首詩塑造了一位英勇無敵的將軍形象,同時借古諷今,抨擊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詩一開頭便推出一組激動人心的近景鏡頭:軍營之門旗幟高揚,槍戟林立。在威嚴的鼓角聲中,戰敗的匈奴不斷前來投降。他們誠惶誠恐,畢恭畢敬;而漢軍將領身着戎裝,英姿颯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敵軍的降書。這是詩人精心選擇的一個典型場面,是在邊戰長河中攔腰截取的一個斷面。這個“頻納受降書”的勝利結局,足以啓示讀者想象整個艱苦的鏖戰過程,想象漢軍將士佩刀橫劍、奮力殺敵的壯烈情景。“一劍橫行萬里餘”是對人物的“特寫”。這位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勇士,在漫長的邊境線上鋭不可當,殺得敵人紛紛潰逃。寥寥七字,在讀者面前樹立起一位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詩人從描寫戰爭一下宕開,轉而對歷史發出深沉的嘆惋:漢高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竟懾於匈奴的強大而採納婁敬的和親政策,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這是多麼令人遺憾啊。顯然,詩人在這裏不是要評議歷史,而是借古諷今,有感而發。戴叔倫所處的時代,正好是唐代社會大轉折時期,此時唐王朝擁有的廣闊疆域已喪失過半,陰山、燕山以北為回紇所有,隴山、岐山以西為吐蕃所佔,大渡河以南為南詔所據。唐王朝統治者並未痛思教訓,奮力抵抗,反而採取退讓政策,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就將鹹安公主嫁給回紇可汗頓莫賀。當然,對歷史上封建統治者為安全邊境所採用的和親政策不能簡單否定,但最高統治者以此作為戰敗的退路,卻令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志士所不容。因此,詩人在詩中對此表示痛心和鄙視。同此詩前兩句對邊戰的描寫相對比,詩人的褒貶愛憎是相當鮮明的。 [11] 
其二
第二首詩直陳胸臆,歌頌守土抗敵的英雄行動,抒發以身報國的壯志豪情,格調很高,一派豪氣。詩的前兩句是對邊防將士抗敵守土行動的熱情禮讚。起句就不凡,寫出了唐軍的巨大聲勢。“漢家旌幟”,極寫軍容的嚴整,旗幟的鮮明,鬥志的旺盛,有了這樣的隊伍戍邊禦敵,哪有不勝之理?“滿陰山”三字,既點明瞭戰爭發生的地點,又表現了唐軍漫山遍野,鋭不可當。正因為唐軍佔了優勢,才有消滅一切來犯敵人的決心,才發出“不遣胡兒匹馬還”的豪言壯語。陰山是唐代西北邊防重地,王昌齡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的詩句,都是説祖國邊境絕不允許侵略者越過半步,倘若有人斗膽來犯,定會叫他有來無回。對於狡猾而又強悍的敵人,絕不能讓他們有逃走的機會,否則還會不時地進行侵擾,後患無窮,所以古代就有“匹馬隻輪無反者”的戰役。這兩句是從總體上寫唐軍戍邊禦敵的戰鬥,目的是表現他們的英雄氣概。
詩的後兩句從個體上寫唐軍的誓言與決心。“願得此身長報國”,這擲地有聲的語言,是每個戍邊將士發自肺腑的聲音。這裏的“長”字富有表現力,生動地寫出了將士永遠忠於祖國的赤子之心。正是因為將士們有了這樣的愛國之心,才發出“何須生入玉門關”這樣不可動搖的豪壯誓言。“何須生入玉門關”用的是東漢名將班超的典故。班超戎馬一生,戰功赫赫,鞏固了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保護了當地各族人民,晚年上書乞歸:“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此詩反其意而用之,並無貶低班超之意,而是藉此表達慷慨獻身、立志報國的堅定信念,是對典故的活用。這兩句和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王維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少年行四首·其二》)等一些寫愛國的詩句是一脈相承的,充分表現了戍邊將士的豪邁氣概和自我犧牲精神。 [10]  [11] 

塞上曲二首名家點評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鍾優民《新樂府詩派研究》:戴叔倫還有新樂府《塞上曲》反映將士反擊匈奴貴族入侵的勝利和守衞邊疆、捨身取義的昂揚鬥志:“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之情,氣衝霄漢:“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這是為時為事、借古諷今之作,通過漢武帝錯誤估計形勢,不聽婁敬勸阻,導致軍事失利,被迫以公主和親的史事,隱諷德宗決策失誤,重蹈歷史覆轍,不得不將鹹安公主嫁給回紇可汗的恥辱之舉。報國之志與傷今之情融為一體,也是頗富時代色彩的佳構,閃耀着強烈的現實精神。 [12] 
古典文學研究家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首句寫軍容之盛大,次句寫鬥志之昂揚,反映了廣大將士的決心:如果敵人敢來進犯,就要把他們徹底、乾淨地加以消滅。語言十分豪壯,激動人心。後兩句以東漢時代一位著名人物班超來和詩中所歌頌的忠勇將士做比較。班超發憤要為統一祖國的事業做出貢獻,投筆從戎,在西域工作數十年,深得各族人民的敬愛,立下了豐功偉績。他晚年因為年老思鄉,曾經上書朝廷,希望“生入玉門關”。當然,這也是人情之常,並無損於這位歷史人物的形象。但此詩反用其意,顯示了將士們為了崇高的事業,而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甚至連“生入玉門關”都可以無須,這種忘我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 [13]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胡大浚唐代邊塞詩選注》:寫出了邊疆將士不惜以身殉國,義無反顧的氣概,豪壯中已含衰颯。 [14] 

塞上曲二首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戴叔倫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詩頗多。 [15] 
參考資料
  • 1.    周振甫主編. 唐詩宋詞元曲全集 全唐詩 第5冊[M]. 合肥:黃山書社, 1999:2053.
  • 2.    戴文進著. 戴叔倫詩文集箋註[M].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270.
  • 3.    周蒙,馮宇主編. 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 5[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4:282-283.
  • 4.    孫全民注. 唐代邊塞詩選注[M]. 合肥:黃山書社, 1992:204-205.
  • 5.    盧冀寧,汪維懋著. 邊塞詩詞賞析[M].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2013:106.
  • 6.    蔡景仙主編. 山水田園詩詞鑑賞[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219.
  • 7.    嘉峪關市《歷代長城詩選》編纂委員會編. 歷代長城詩選 上[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5:202.
  • 8.    張慶生,劉守昌,楊俊靈主編. 古詩詞選讀[M]. 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 2017:16.
  • 9.    賈慶申主編;馬寶紀,王錄敬等副主編. 愛國詩詞精品一百首[M]. 北京:紅旗出版社, 1997:80-81.
  • 10.    黃益庸,衣殿臣編著. 歷代愛國詩 上[M].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8:168.
  • 11.    呂進主編. 愛我中華詩歌鑑賞 古代一分冊[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1993:337-338.
  • 12.    鍾優民著. 新樂府詩派研究[M].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114.
  • 13.    沈祖棻著. 唐人七絕詩淺釋[M].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2019:18-19.
  • 14.    韓兆琦編著. 唐詩選注集評[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386.
  • 15.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2[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7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