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塘頭村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沙河街道下轄村)

鎖定
塘頭村,位於沙河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白石村、下白石村、白石洲村。始建於1959年,村民全部來自石巖塘頭村。沿用原村名而取名塘頭村。1959年,國營沙河農場創立時,石巖塘頭有部分村民從石巖鐵崗水庫遷移至此落腳,後來因修建鐵崗水庫,淹沒了不少村民世代居住的祖屋,而沙河農場的初建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經政府部門安排,從1959年到1960年,在村長池強的帶領下,共有86户人家,200多名村民(含116個青壯勞動力)陸續遷往沙河農場。 [1] 
中文名
塘頭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華南
地理位置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沙河街道

塘頭村建制沿革

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
1959年,屬寶安縣南頭公社,同年創辦國營沙河農場;1966年,屬光明華僑畜牧場沙河分場;
1979年,屬深圳市管轄;1981年,屬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1983年,屬深圳市南頭區沙河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沙河街道;1995年,屬沙河街道星河街社區。 [1] 

塘頭村自然資源

村西有大沙河流過。 [1] 

塘頭村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1] 

塘頭村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有池姓、陳姓。第一大姓為池姓,明朝從福建汀州上杭遷移至今廣東梅州;清康熙年間遷移至今深圳石巖塘頭村;1959年從石巖塘頭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陳姓,1959年從石巖塘頭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648人,其中男性317人,女性331人;80歲以上15人,最年長者91歲(1男1女);實際在村人口500人;海外留學1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2252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1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人,分佈在美國。 [1] 

塘頭村歷史文化

村中存有《塘頭村池姓族譜》,由池天祥於1986年纂修。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90座。代表性民居有塘頭客家排屋,建於20世紀50年代末。90座民居總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磚木結構,蓋瓦,基礎為毛石泥沙砌體。現保存基本完好。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1]
重陽節,池姓每户派代表集中前往東莞清溪及石巖祖墓處祭祖,再到石巖塘頭池氏宗柯拜祭。祭祖後,在村裏設大盆菜宴,池姓宗親共食大盆菜。
1959一1960年,大沙河決堤,處於大沙河下游的新塘村受災嚴重,水深及腰,農田、房屋受損。
1982年秋,颱風襲擊導致100多米海堤決堤,村中水深及腰,農田、房屋受損嚴重。
1992年,深圳特區內實行農村城市化,沙河五村(包括塘頭村)未能落實城市化政策(據深南府[2008]88號文件)。 [1] 

塘頭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兼種花生、甘蔗、番薯、荔枝、土豆等。2006年,沙河五村組建白石洲集體股份公司。2009年,沙河集團將8.16萬平方米的沙河工業區土地、物業及44萬平方米的新舊村用地,通過南山區政府轉交給白石洲股份公司,沙河五村每年可獲得穩定租金收入約2000萬元。現村民以房屋出租為主,部分村民在集體股份公司、居委會及深圳就業,也有村民經商。由於歷史原因,集體經濟較弱。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等。 [1] 

塘頭村交通運輸

深南大道、沙河東路、天河路經過該村。 [1] 

塘頭村社會事業

20世紀60年代中期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後期通互聯網。村內有沙河小學,6個年級,35個班,2015年末在校學生1572人,教職工97人;沙河實驗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338人,教職工48人。有室內乒乓球枱、老年活動中心和藏書1300冊的圖書館。 [1] 

塘頭村地方特產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糖丸、米餅、年糕、油角(春節)、茶果(清明節)等。 [1] 

塘頭村著名人物

池天財(1924一1945),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次年在東莞縣霄邊作戰時犧牲。
池運財(1924一1945),1944年參加東江縱隊,次年6月22日在松崗紅橋頭作戰時犧牲。
池正發(1925一1945),1945年參加東江縱隊,同年在東莞縣霄邊作戰時犧牲。
池同福(1926一1945),1944年參加東江縱隊,1945年6月22日在松崗紅橋頭作戰時犧牲。 [1] 

塘頭村地方事件

1989年,塘頭村被南頭區民政局認定為抗日根據地,劃定為老區村莊。2014年,塘頭村被列入城市更新規劃“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單元”。 [1]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全粵村情深圳市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卷[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