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河街道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街道)

鎖定
沙河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位於南山區東部,東起安託山山脊至僑城東路轉深南大道北側到深圳灣海邊,與福田區香蜜湖街道沙頭街道相鄰;南至深圳灣,與香港隔海相望;西與粵海街道以大沙河為界;北至北環大道與桃源街道接壤,轄區總面積25.23平方千米。 [1] 
2003年,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4271萬元,利潤243萬元。 [3]  截至2017年,沙河街道常住人口23.04萬人,其中户籍人口7.08萬人。 [1]  截至2020年6月,沙河街道下轄17個社區。 [2] 
中文名
沙河街道
外文名
Shahe Sub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440305003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
地理位置
南山區東部
面    積
25.23 km²
下轄地區
17個社區
政府駐地
華僑城中新路18號
電話區號
075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3.04 萬(2017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世界之窗
歡樂谷
車牌代碼
粵B

沙河街道歷史沿革

清代,沙河地域為新安縣典史管屬地,有白石村、莘塘村(今名新塘)。後有大批客家人從東江、梅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遷入居住墾殖,逐漸形成上白石村、白石洲村。
民國時期,地域初屬寶安縣第一區下沙河鄉後屬第一區沙河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第一區沙河鄉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屬寶安縣沙河鄉。
1952年10月,屬第五區沙河鄉。
1958年3月,屬南頭鄉。是年10月,屬超英人民公社南頭生產管理區。
1959年4月,屬南頭公社。
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沙河地域創辦國營沙河農場,上白石村、下白石村、白石洲村、新塘村共350户1500人加入農場,以自然村為單位成立5個生產隊(其中白石洲村成立2個生產隊)。
1960年,因建設鐵崗水庫,石巖塘頭大隊68户486人遷入國營沙河農場,成立2個生產隊。
1961年,沙河農場由廣州軍區司令部接管,改名為廣字201沙河農牧場。
1965年,廣字201沙河農牧場移交惠陽專區,更名沙河農牧場。
1966年,沙河農牧場由廣東省直屬農場管理局接辦,併入光明華僑畜牧場,改名為光明華僑畜牧場沙河分場。
1978年,光明華僑畜牧場沙河分場歸廣東省華僑農場管理局管轄。
1981年12月,光明華僑畜牧場沙河分場改稱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
1983年10月17日,設立沙河辦事處,隸深圳市南頭區。沙河辦事處自此建立。
1984年3月,沙河辦事處正式掛牌辦公。
1990年9月,南山區成立,沙河辦事處改稱沙河街道,隸南山區。 [3] 

沙河街道行政區劃

沙河街道區劃沿革

1996年,沙河街道轄光僑、光華、中新、香山、沙河、星河、白石洲7個社區。
2004年,沙河街道轄光華街、中新街、白石洲、沙河街、星河街、明珠街、華廈街、文昌街、香山街9個社區。
2006年11月,白石洲片區原上白石、下白石、塘頭、白石洲和新塘5個自然村改為9個社區;之前已成立沙河街、星河街、明珠街、白石洲東和新塘5個社區;此次,撤銷沙河街社區,新增設上白石村、下白石村2個社區;星河街社區增設塘頭村社區;白石洲東社區增設白石洲村社區;新塘社區增設新塘村社區;明珠街社區則縮小管轄範圍。
2010年,下轄中新、光華、香山、文昌、華夏、沙河、星河、明珠、白石洲東、白石洲西、高發、東方、新塘共13個社區。

沙河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沙河街道轄17個社區。 [2]  辦事處駐華僑城中新路18號。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111
111
華夏街社區
111
光華社區
111
中新社區
111
文昌社區
111
香山社區
111
東方社區
111
高發社區
111
111
星河街社區
111
白石洲東社區
111
新塘社區
111
塘頭社區
111
上白石社區
111
下白石社區
111
白石洲社區
111
新華社區 [2] 

沙河街道地理環境

沙河街道位置境域

沙河街道位於南山區東部,地處華僑城,南臨深圳灣,隔海與香港元朗相望。東起安託山防火線至火頂折向西側山脊沿下山小道到僑城東路轉深南路北側往錦繡中華的甜水坑至海邊與福田區相鄰,西臨大沙河至海邊,南至深圳灣,北到北環路,轄區總面積25.23平方千米。 [1]  [3] 

沙河街道地形地貌

沙河街道地勢靠山面海,北高南低,北部為台地,有安託山、燕晗山;南部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西面是大沙河下游,深圳灣的出海口。 [1] 

沙河街道人口

截至2017年,沙河街道常住人口23.04萬人,其中户籍人口7.08萬人。 [1] 

沙河街道經濟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沙河地域有4個村。上白石、下白石、新塘為農業村,種植水稻、甘蔗、蕃薯、荔枝等,水稻畝產15公斤~200公斤;白石洲村臨海,為半農半漁村,村民以出海捕魚、養蠔和農業為生。4個村共有水田200公頃,果園30多公頃,蠔田67公頃。
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沙河地域創辦國營沙河農場,上白石、下白石、白石洲、新塘4個村的農民帶着耕牛、農具及其耕種管理的田地、蠔田、果園入場,土地範圍為東至小沙河和苗山的分水嶺,南瀕深圳灣,西沿大沙河,北至黃粉嶺、龍尾山北側,總面積12.836平方千米。
1960年4月,石巖塘頭大隊因建設鐵崗水庫,集體移民加入沙河農場。農場從各生產隊抽調人員組成基建隊、果樹隊、水產隊、畜牧隊、農業隊。農場以種植水稻為主,養蠔和出海捕魚為輔,無工業和商貿業。
1990年開始,實施填海工程,沿海蠔田減少,只有零星村民養蠔,面積約13公頃,果園亦被全部徵用,不再進行水果生產。 [3] 
1979年,省華僑農場管理局成立省屬國營企業,並設立沙河工業區,位置在沙河地域東部,土地範圍為沙河分場的牛子嶺、果林場等地,面積約4.8平方千米。
1980年,沙河華僑農場開始由以農為主轉為以工為主,開辦來料加工廠、經營黃沙。
1984年3月,沙河辦事處取得沙河華僑農場的支持,爭取到土地約0.7公頃,開始建設新塘工業區,先後投入建設資金1100萬元,建設工業廠房4棟、宿舍樓2棟、辦公樓1棟、停車場1個。同時開始投資興辦集體企業。
1985年11月,沙河辦事處水田全部被徵用,5個村不再進行水稻生產。
1995年,村民不再出海捕魚。
1996年,街道全年實現工業產值2454萬元,利潤517萬元翌年,街道辦事處在特區外租地建設麗河工業區,將部分工業項目外遷。
1998年,歡樂谷建成開業,形成華僑城四大主題公園,成為深圳市旅遊業基地。
2000年,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6830萬元,利潤520萬元。
2001年,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6960萬元,利潤535萬元。
2003年,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4271萬元,利潤243萬元。 [3] 

沙河街道社會事業

沙河街道文體事業

1978年前,沙河地域每年春節等傳統節日有舞龍、舞獅、麒麟等民間文化活動。
1986年起,華僑城集團興建體育中心,包括標準足球場標準田徑場,成人游泳池和兒童戲水池網球場等。華僑城中學建足球場1個、網球場1個、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1個,露天體育場1個,華僑城小學建籃球場2個、露天體育場1個。
1989年,辦事處開展羣眾性文體活動10次,參加人數。2000多人次;裝修文娛活動場所1處,面積100多平方米,投資3萬多元。
1991年3月,成立沙河街道文化站,開展基層羣眾文化活動和節假日文體活動。翌年,舉辦荔枝節文藝晚會、交誼舞培訓班、迎國慶系列文體育比賽,街道團委組織“五四”青年節文藝晚會,婦聯組織參加南山區“美在南山”服裝大賽,獲中年組二等獎、兒童組三等獎。
1993年,街道舉辦舞培訓班6期,文藝晚會1場,邀請廣東省民族歌舞團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來轄區演出1994年,建中老年歌舞隊,中老年健身隊、腰鼓隊、山公園、海景公園等公共場所,於早晨、晚上開展表演訓練活動。
1995年,建歌隊,利用杜鵑印尼歸僑舞蹈隊,經常在華僑城生態廣場表演翌年,沙河街道修建老人活動中心,內設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閲覽室。街道辦事處在白石洲與公司合辦沙河文化活動中心,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內設卡拉OK歌舞廳、桌球室、書報閲覽室。
1997年1月,街道辦事處新辦公樓落成,在7樓建歌舞廳,面積300平方米,五樓設閲覽室,面積150平方米,書牌室5間、乒乓球桌球室2個、網球場4個,羽毛球場6個,游泳池1個,總建健身房50平方米、藏書8000多冊。4月,何香凝美術館建成開館,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錦繡花園投資100萬元。
1999年3月,街道辦事處在新塘村建立沙河辦事處文化俱樂部,內設卡拉OK、棋牌室、放映室灣畔花園建活動中心1000平方米,健身60平方米,棋牌室1個,乒乓球室1個,羽毛球場1個、游泳池1個。
2000年,白石洲社區文體培訓中心建活動中心160平方米、健身房30平方米、棋牌室1個、乒乓球桌球室1個。星河社區居委會建活動中心350平方米、健身房30平方米、棋牌室1個、乒乓球桌球室1個、籃球場1個。
2002年11月,由沙河街道、粵海街道聯合主辦,南山區標準舞學會協辦,在華僑城香山社區舉辦南山區第一屆社區文化周“時代舞步,花樣年華”交際舞、國標舞專場晚會。
2003年,成立沙河街道體育分會,成立華僑城詩書畫院,舉辦詩書畫展,開辦書畫培訓班、少兒書法班、暑期書法美術班。至年底,街道共有活動中心10個,面積4569平方米,文化活動網點13個,羣眾藝術團體12個,歌舞廳300平方米,閲覽室150平方米,健身房2095平方米,棋牌室31個,乒乓球桌球室35個,足球場4個,網球場19個,籃球場16個,羽毛球場(館)17個,高爾夫球場3個,保齡球館1個,露天體育場5個,游泳池17個,健身路徑6條。 [3] 

沙河街道教育事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沙河地域無學校。
1952年,始設下白石村小學,有包括一到三年級的複式班1個,學生10多人。
1953年,學校停辦。
1961年,廣州軍區創辦沙河小學,主要解決邊防駐軍子女入學困難,也接收當地村民子女入學。
1965年,因邊防駐軍移防,沙河小學由沙河農牧場接辦。
1969年,沙河小學增設兩年制初中班,1980年取消。
1980年,沙河華僑企業公司創辦沙河華僑企業公司小學翌年,沙河華僑企業公司創辦沙河華僑企業公司中學,規模40個班。
1985年,沙河華僑企業公司小學、沙河華僑企業公司中學分別改名為華僑城小學、華僑城中學。
1987年9月,創辦華僑城幼兒園(後改名華僑城第一幼兒園)。
1989年,創辦沙河中心幼兒園。
1992年,暨南大學中旅學院在轄區創辦。
1994年,創辦華僑城幼教中心。
1997年8月,創辦新塘小學。
1998年,創辦銀河幼兒園。
2000年,深圳市白石洲中英文學校在轄區創辦,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後改名南山中英文學校。建立新塘幼兒園。
2002年,創辦星河學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
2003年,創辦僑城豪苑幼兒園、白石洲社區中心幼兒園。至年底,沙河街道轄區共有:大學1所,校園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在校生475人。中學1所,校園佔地面積4萬平162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教學班33個,在校生2000人。小學與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校園佔地面積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教學班0個,在校生3297人。小學4所,校園編佔地面積4.8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7萬平方米,教學班104個,在校生4849人。幼兒園7所,校四園佔地面積1.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有47個班,在園幼兒1294人。 [3] 

沙河街道醫療衞生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沙河地域沒有醫療機構,村民生病去南頭就醫。
1960年11月,建立廣東省農墾局沙河農場醫務所,租借平房1間,有醫務人員4人。
1981年,沙河衞生所(原沙河農場醫務所)更名為沙河華僑企業公司職工醫院。
1986年,從職工醫院析建華僑城醫院。
1997年,街道辦事處投資80萬元,創辦沙河社區健康服務所(後改稱社康中心),有主治醫生2人、護士5人,兩年後拆除。
1998年,街道辦事處成立初級衞生保健工作領導小組,提供保健指導服務,全年發放健康教育資料4000多份,舉辦衞生知識講座2次,製作健康教育專欄4期,建立家庭健康檔案610户。
2003年,建立白石洲、星華、沙河醫院本部等3個社康中心,建立沙河殘疾人康復工療站。至年底,沙河街道有健康衞生醫療機構6家,其中醫院2家、社康中心4家,有醫護人員262人,大型醫療設備20台件,病牀180張,建築面積1.82萬平方米。 [3] 

沙河街道基礎設施

1980年,沙河地域開始進行城市建設,建成沙河街、明珠路,建設光華、光僑住宅小區,佔地面積10.6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42萬平方米,建樓房24棟,住宅1398套,最高6層康佳集團入駐,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
1981年,建設西組團住宅小區,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建樓房27棟,住宅1780套,最高18層,沙河華僑農場自建一個小型水廠,日供水量5000噸翌年,建成深南路、香山街、僑城西街。
1985年,華僑城建設指揮部建設東組團住宅小區,佔地面積13.4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26萬平方米,建樓房53棟,住宅2799套,最高8層。
1992年,北環路改建,沙河街道所屬路段東起安託山,西至沙時建設深圳的各路建設大軍的總部均設在該路東側,是建設大軍經北環路奔赴市區各工地的主要道路建設名商公寓ABCD、鶴塘小區、新塘花園、綠景等住宅小區4個,佔地面積2.4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08萬平方米,建樓房21棟,住宅874套,最高9層。
1997年,建設一輝花園、東華樓、深圳四灣花園、湖濱花園、祥龍、錦繡花園等住宅小區6個,佔地面積12.5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4.84章萬平方米,建樓房35棟,住宅3140套,最高34層。
1999年,建設濱海大道、僑香西路。華僑城集團投資9000萬元,建成全中國第一條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架單軌列車幹線歡樂幹線,將華僑城四道大主題公題、三大酒店和其他主要旅遊設施及深圳灣紅樹林自然風景區連成一體。
2000年,建設石洲北路、白石路、白石二道、白石三道、白石四道、深灣一路、深灣二路、深灣159三路、深灣四路、深灣五路(白石二道以下8條道路為填海區道路)、沙河東路南段等道路11條。 [3] 

沙河街道居民生活

1959年前,沙河地域上白石村、下白石村、新塘村村民為農民,白石洲村村民部分為農民、部分為漁民,住房為土牆瓦蓋的平房,以祖傳老屋為主,縣、公社電影隊偶爾下鄉放電影。
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沙河地域成立國營沙河農場,上白石村、下白石村、白石洲村、新塘村加入國營沙河農場,勞動力500人成為場工人,由拿工分轉為拿工資户籍仍是農業户口。
1960年4月,石巖塘頭大隊加入國營沙河農場,勞動力120人成為農場工人。農場工人每月工資開始為16元,兩年後增加到19元。耕作方式仍是傳統的肩挑人擔,種植水稻、荔枝、出海捕魚、養放蠔。60年代後期,從廣州來一批知識青年插場勞動。
1970年後,上白石、下白石、白石洲、新塘、塘頭等村的部分中青年“偷渡”香港謀生,農場勞動力鋭減,沙河農場從外面輸入勞動力約250人。
1980年沙河地域成為深圳經濟特區一部分後,沙河華僑農場由以農為主逐漸轉向以工商業為主農民、漁民開始“洗腳上田”,成為工人、商貿人員,人均月工資300元~500元。隨着收入的大幅提高,村民開始拆除祖祖輩輩居住的土木結構的平房,建起兩三層的磚混結構的小樓房,多餘房屋用於出租,村民家中擁有一些小電器。
1988年,村民開始拆除1982年前後所建的兩三層小樓房,蓋起六七層的樓房,以便有更多的房屋用來出租,增加家庭收入。隨着經濟收入增加,部分村民又購買商品房居住,家用電器也更新換代,用上錄像機摩托車、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也經常進入歌舞廳休閒。
1992年,實行農村城市化改革,沙河地域上白石村、下白石村、白石洲村、新塘村、塘頭村世居農民1224人以及異地遷入250人,由農業户口轉為城市户口。
2002年,沙河集團中原居民工人先後退休350多人,另有未到退休年齡但年齡偏大、不能勝任新工作的原居民工人約500人,進行安置人均安置費約12萬元。
2003年,沙河地域原居民收入以房屋出租為主。其中:上白石村130多户,有樓房350多棟,平均每户有10多套房屋出租,出租房收入年人均3萬元。新塘村160多户,有樓房176棟。白石洲村140多户,有樓房603棟。 [3] 

沙河街道風景名勝

沙河街道
沙河街道(15張)
沙河街道是華僑城集團總部與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四大旅遊主題公園所在地,沿海有十里觀海長堤,有華僑城高爾夫俱樂部。 [3] 
參考資料
  • 1.    南山區區志編纂委員會.南山年鑑2018.北京:方誌出版社,2018-12:226-227
  • 2.    沙河街道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0-10-15]
  • 3.    深圳市南山區區志編纂委員會編. 深圳市南山區志 上. 北京:方誌出版社, 2012.11.1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