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

鎖定
塗(讀作:tú)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塗和繁體“塗”原是兩個不同的字。
簡體“塗”最早見於商朝文字 [2]  。簡體字“塗”有兩種讀音,讀作“tú”時,本義是塗水,引申為道路、泥巴、門路等;讀作“chú”時,通“除”,意思是掃除。繁體“塗”,讀作“tú”,最早見於《説文 [3]  ,本義是泥,泥巴,引申為粉刷物品,亂寫亂畫。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4-5] 
中文名
拼    音
tú、chú
繁    體
部    首
字    碼
U+6D82
五    筆
IWTF(86版)
倉    頡
EOMD
鄭    碼
vomf
字    級
一級 [1] 
平水韻
平聲·七虞 [6] 
筆順編號
4413411234
總筆畫
10
四    角
38194

字源演變

漢字簡化前,塗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它們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 [7] 
字源演變一 字源演變一
塗(簡體字),形聲字,左邊的“”是形旁,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水有關,右邊的“”是聲旁,表明這個字的讀音。從現在的讀音來看,兩個字的讀音相差很遠,但從上古時期的讀音來看,它們的韻部是一樣的,都是“魚”部字。“塗”的本義是河流的名稱。“塗水”就是現在雲南省的牛欄江。源出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北流至威寧折向西北,至魯甸縣入金沙江。又指道路。後作“途”。《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塗。”鄭玄注:“徑、畛、塗、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容乘車一軌。”《漢書·禮樂志》:“大朱塗廣,夷石為堂。” 顏師古注:“塗,道路也。”《釋名·釋道》“塗,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又指塗抹;粉飾。後作“塗”,今又簡化為“塗”。《説文·木部》:“朽,所以塗也。”段玉裁注:“塗者,飾牆也。”又指古月令名(或讀chú)。《爾雅.釋天》:“十二月為塗。”以上諸義讀tú,又音chú,通“除”,掃除。《荀子·禮論》:“卜筮視日,齋戒修塗。”梁啓雄注引王念孫日:“塗,讀為‘除’。《周官·典祀》: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修除。注:修除,芟埽之。...作塗者,借字耳。”又指古水名。即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之滁河。 [2]  [8] 
字源演變二 字源演變二
“塗”形聲字,從“”、“”、“土”。“餘”為多餘。三者相合表示在土中加上適量的水。土摻入水後具有粘合性。《廣雅》:“塗,泥也。”泥可用來飾抹牆體等,從而起到裝飾作用。《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塗,飾也。清·鄭珍《説文新附考》:“古塗、途字並止作塗”,“凡以物傅物皆日塗,俗以泥塗字加土作塗”。簡化字作“塗”,乃恢復其古字(參見“塗”字條)。“塗”的本義為泥、泥巴。《説文》:“塗,泥也。”《易睽》:“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引申為塗抹、敷擦等。又指道路,也作“途”。 [3]  [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水名。即今雲南省之牛欄江。發源於尋甸,北流至威寧折向西北,至魯甸縣注入金沙江

塗,水。出 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 澠。——《説文》

洞渦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縣境



道路。也作“途”
road
出於玉之塗。——《孟子·梁惠王上》
鄉也混然塗之人也。——《荀子·儒效》
塗巷之人也。——《荀子·勸學》
故闢門除塗,以迎吾人。——《荀子·王霸》
塗次;塗夫;塗巷;塗軌;塗數;塗跡;塗轍
十二月。古月名
December
十二月為塗。——《爾雅》

泥,泥巴
mud
塗,泥也。——《廣雅》
見豕負塗。——《易·睽》
厥土惟塗泥。——《書·禹貢》
如塗塗附。——《詩·小雅·角弓》
凍塗。——《禮記·夏小正》
坐於塗炭。——《孟子
塗車;塗炭
指途徑;門路
way
國亂者,民多私義;兵弱者,民多私勇。則削國之所以取爵祿者多塗,亡國之所以賤爵輕祿。——《商君書》

動詞
塗抹;粉刷物品
spread on;apply;smear
塗明耳目。——《史記·貨殖列傳》
塗白;塗附;塗地;塗墍
亂寫亂畫
scribble

塗鴉;塗乙
使不清楚或模糊
blot out


chú
動詞
通“除”,掃除

卜筮視日,齋戒修塗。——《荀子·禮論》
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修除。——《周官·典祀》

名詞
古水名,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之滁河



參考資料 [2]  [4-5]  [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  同都切
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從水餘聲。 [10] 

説文解字注

塗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
繩各本訛作“澠”,今正。“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華陽國志》竟作“升”。李奇日:“靡音麻, 收靡即升麻。常璩曰:“升麻縣山出好升麻。”收、升、牧三字皆同紐,《隸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晉書》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 “南山臘,塗水所出,西北至越嵩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里。”《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塗水注之。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縣山並即草以立名。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收靡,可以解毒。塗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嵩入若水。”按,塗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塗水,《漢志》、《説文》皆雲入繩,而《水經注》雲入若水者,善長雲若水又徑越嵩大榨縣入繩,繩水出微外,南徑旄牛道,至大痄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諸書錄記羣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為一津,隨納通稱也。《水道提綱》日:“金 沙江即古繩水,鴉龍江一名打衝河,即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敍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金沙自犛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自麗江至四川敍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源遠流長。所受大水數十,小水無數,其為大江上源無疑也。”玉裁謂多以金少為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婚山道江 '之旨。《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尚遠略之意。牧靡今何縣,塗水今何水,未審。
從水。餘聲。
同都切,五部。按,古道塗、塗塹字皆作“塗” 。 [10]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都切,音徒。水名。《説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
又水名。《水經注》:塗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
又溝塗也。《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塗。注:塗容乗車一軌。
又同塗。《周禮·夏官·司險》:設國之五溝五塗。注:五塗徑畛。塗,道路也。
又堂塗也。《爾雅·釋宮》:堂塗謂之陳。《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塗十有二分。注:謂階前。若今令甓祴也。疏:令甓。塼也。祴,塼道也。
又《玉篇》塗塗,露厚貌。
又《爾雅·釋天》:十二月為涂月。
又石名。《山海經》:箕尾之山多塗石。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𠀤音除。水名。與滁同。《晉書·宣帝紀》:王淩詐言吳人塞塗水。塗水卽滁水。
又《集韻》《韻會》:𠀤直加切,音秅。沮洳也。一曰飾也。
又《集韻》:餘遮切,音耶。涿塗,山名,見《史記·匈奴傳》。
又與餘同。塗吾,水名。《山海經注》:漢元狩二年,馬出塗吾水中。 [4]  [11] 
古籍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塗”字字形對比 “塗”字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塗”字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塗”字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聲類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廣韻
平聲

全濁
直魚切/直胡切
ȡʰjo

平聲

全濁
同都切/直魚切
dʰuo

集韻
平聲
全濁
陳如切





平聲
全濁
同都切
do




平聲
全濁
直加切
ȡa




平聲
次濁
餘遮切
0ia




韻略

平聲



除加切





增韻

平聲



同都切






平聲



除加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五模

全濁
同都切
d‘u



平聲
十五麻

全濁
鋤加切
dz‘a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次清

tʼu
魚模合
魚模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唐盧切





分韻撮要

陽平






𡍼
第十二孤古故
蒙古字韻

平聲





du




參考資料 [12-13]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王力系統
d
a
董同龢系統
ɑɡ
周法高系統
d
李方桂系統
d
ag


o


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o
擬音/王力系統

d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u
參考資料 [12]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站[引用日期2020-09-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958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196
  • 4.      .漢典
  • 5.    《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現代漢語大詞典 下[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12
  • 6.    平水韻 七虞 塗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9-03]
  • 7.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1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第223頁
  • 8.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語林趣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01:第264頁
  • 9.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古今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第1449頁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許惟賢整理 下:鳳凰出版社,2015.07,:第909頁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06:第573頁
  • 12.    塗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9-03]
  • 13.    塗的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0-04]
  • 14.    塗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9-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