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塗山

(安徽省蚌埠市山峯)

鎖定
塗山是位於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的山峯,淮河東岸,與懷遠縣境內荊山隔河對峙。
相傳早在4000多年前大就在此劈山導淮,並娶塗山氏為妻(中國第一代封建帝王的母親),於此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
中文名
塗山
外文名
TU SHAN
又    稱
東山
海    拔
338.7 m

塗山地理位置

安徽省 塗山風景區位於禹會區西部和懷遠縣東南部,雄踞兩山三河,即塗山、荊山、渦河、天河和淮河,面積40平方公里,耕地8397畝,人口1.3萬。風景區轄上洪、下洪、杜郢,孫郢、塗山、陳郢、韓郢、冷水七個行政村和白乳泉景區, 2004年6月,懷遠縣為開發旅遊資源,特設立塗山風景區管委會,為副縣級單位,直屬懷遠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2013年9月,省政府同意將將懷遠縣城關鎮所轄上洪、下洪、杜郢、塗山、陳郢、韓郢、冷水7個村劃歸蚌埠市禹會區秦集鎮管轄。

塗山自然資源

塗山處我國地形、氣候、植被、降水等重要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的節點。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塗山風景區秀美的山川。境內平原、丘嶺、山地、河谷、濕地兼而有之。著名的自然景觀有塗山、荊山和淮河、渦河、天河等。 以塗山為主體的“塗山——白乳泉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區由塗山、荊山、淮河、渦河、天河、芡河等自然景觀天然構成,跨蚌埠市禹會區和懷遠縣兩地,總面積123平方公里。塗山、荊山夾淮對峙,具有“雄、奇、險、秀、幽、曠”六大特色。山、峯、洞、澗、峽、泉、灘、河、林、禽等與湖光景色融為一體,既有北方山地之雄渾,又有南國水鄉之秀媚。明大學士宋濂遊塗荊兩山時讚譽:“臨濠古蹟,惟塗、荊二山最著。”
塗山風景區文化積澱深厚。四千多年前,大禹藉助與塗山氏女的聯姻,劈山導淮、召會諸侯,娶妻生子,在塗山風景區留下了荊山峽、禹王宮、禹墟、上下洪等眾多人文遺蹟。主要人文景觀有:禹王廟、望夫石、啓王廟、白乳泉、聖靈泉、玉液泉、卞和洞、白狐洞、鳳凰池、三皇廟(今為三聖寺)、荊山古城遺址、四眼井、白龍井等
禹王宮:亦稱禹王廟、塗山祠,是祭祀大禹和古之神聖母、夏人之先妣“塗山氏女”之地。位於懷遠縣城東南,淮河東岸的塗山之巔。據《名勝志》唐袁思邈記載:“漢高祖過塗山,命立啓王廟,以鎮荊山。立禹王廟,以鎮塗山。”由此可知,禹王宮始建於公元前195年。 [2] 

塗山文獻記載

塗山古名當塗山。2001年7月,“塗山•淮河流域歷史文明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七屆年會”在蚌埠召開。研討會上,對於塗山的地望之爭,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蚌埠塗山説較為可信,而歷史上的眾多文獻都對禹會塗山、禹娶塗山做了記載。 [3] 
《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懷遠縣誌》載:塗山,亦名當塗山。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後經斷裂切割和流水沖刷遂分隔河夾峙兩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峽之一。
山體近似圓形,面積12平方公里
海拔338.7米,周23公里,為全縣最高點。由混合花崗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等組成。
自然景觀卧仙石、曠覽石、台桑石、候人石安邦定國石、青龍白虎石、聖泉、靈泉、白狐洞等50餘處;為淮上游覽勝地。 [1] 
《左傳·哀公七年》:“ 禹合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 杜預注:“ 塗山在壽春東北。”《史記·夏本紀》:“予辛壬娶塗山 ,辛壬癸甲, 生啓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司馬貞索隱:“ 皇甫謐雲‘今九江 當塗有禹廟’,則 塗山在江南也。”參閲《太平寰宇記·濠州》。
西周中期,周穆王曾在塗山(今屬安徽蚌埠禹會區)會見諸侯,稱塗山之會
唐柳宗元在《塗山銘》中禮讚:“塗山巖巖,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