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底核

鎖定
基底核(英語:Basal ganglia,或稱為基底神經節)是大腦深部一系列神經核團組成的功能整體。 [1] 
它與大腦皮質丘腦腦幹相連。所知其主要功能為控制自主運動。它同時還參與記憶、情感和獎勵學習等高級認知功能。基底核的病變可導致多種運動和認知障礙,包括帕金森病和亨廷頓症等。人類大腦的冠狀切面顯示基底核主要組成部分的位置。包括:尾狀核、殼、蒼白球、丘腦下核、伏隔核和黑質.。 [1] 
中文名
基底核 [1] 
外文名
Basal ganglia [1] 
主要功能
控制自主運動 [1] 
最早記載人
英國解剖學家托馬斯·威利斯 [2] 
最早記載時間
1664年 [2] 

基底核簡介

基底核,又稱基底神經節,是大腦半球髓質內一些核團的總稱,由尾狀核、殼、蒼白球(合稱紋狀體)、屏狀核和杏仁核組成。紋狀體與丘腦底核黑質一起構成皮質下調節運動的迴路。與大腦皮質和小腦協同調節隨意運動、肌張力和姿勢反射。 [3] 

基底核外形

基底核 基底核
基底核的外形尾狀核呈弓狀,膨大的前部為頭位於背側丘腦的前端,尾狀核體貼靠背側丘腦的背外側緣,尾部細長,彎行向前伸入顳葉,末端接連杏仁核。殼和蒼白球合稱豆狀核,豆狀核在水平或額狀切面上都呈楔形,寬隆的基部朝外,尖端朝內,它借外側髓板分為內側的蒼白球和外側的殼,蒼白球又借內側髓板分為內側、外側蒼白球。尾狀核與殼在進化上較新且具有相似的功能上聯繫,因此合稱新紋狀體,蒼白球發生較早,稱舊紋狀體。屏狀核是島葉皮質與殼之間的薄層灰質它的內側與殼相隔的白質稱為外囊,外側與島葉皮質相隔的白質稱最外囊,屏狀核與大腦皮質有往返纖維聯繫。丘腦底核黑質紅核等與紋狀體在功能上有密切聯繫,都屬於錐體外系統,或包括在基底核的概念之中 [3] 

基底核信息傳遞通路

從大腦皮質的運動區傳出的信息經大腦皮質、基底核、丘腦後再返回大腦皮質的運動區,從而保持肌肉緊張,控制不隨意肌的運動,並與小腦一起保證運動的流暢。 [4] 

基底核結構

基底核紋狀體

基底核紋狀體 基底核紋狀體
基底核中最大的神經核,其中殼和尾狀核兩個部分被稱為新紋狀體。雖然從系統發育學來看,出現較早的蒼白球(舊紋狀體)也被算作紋狀體的一部分,但是在沒有説明的情況下,一般我們所説的紋狀體特指新紋狀體。紋狀體的功能與運動機能以及快樂等意識的產生有關。 [4] 

基底核豆狀核

豆狀核是蒼白球和殼的總稱,位於丘腦外側,以內囊(由新皮質和丘腦發出的軸突纖維束)與丘腦相隔,是圓錐狀的灰質,能夠無意識地控制和調節骨骼肌的運動與緊張。原本蒼白球和殼是一體的,但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逐漸被內包分成了兩個部分。 [4] 

基底核

與尾狀核一起構成紋狀體,同時又和被包在內的蒼白球一同構成豆狀核。 [4] 

基底核蒼白球

豆狀核中顏色較亮的灰質部分可以分為內側部(GPi)和外側部(GPe)兩部分。內側部和外側部都可以使GABA發揮作用,並與運動功能的實現有關。除此之外,還和決定意志等神經過程有關聯。 [4] 

基底核尾狀核

位於側腦室周圍,呈“刀”形。頭端為膨大的核頭,而核體與尾部較細,與學習和記憶等功能有關。 [4] 

基底核丘腦下核

能夠在進行運動時對動作進行細微的調整。受蒼白球外側部抑制作用的同時,能夠向蒼白球外側部、蒼白球內側部、黑質網狀部傳輸興奮刺激。 [4] 

基底核黑質

位於中腦,因黑色素含量較多故呈黑色,能夠調節橫紋肌的運動和緊張,大致可分為緻密部與網狀部兩個部分。緻密部可以向紋狀體釋放多巴胺,抑制興奮;網狀部則可以通過接受紋狀體和蒼白球內側部的GABA刺激,以及來自丘腦下核的興奮性穀氨酸刺激,對丘腦產生抑制作用。 [4] 

基底核纖維聯繫

基底核中尾狀核和豆狀核合稱紋狀體。尾狀核與殼在種系發生上較晚,因此合稱新紋狀體。蒼白球發生較早,是較古老的部分,稱舊紋狀體。進入新紋狀體的纖維主要來自皮質的第V層細胞、丘腦中央中核(小部分起自板內核)、黑質緻密部、腦幹中縫核及藍斑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主要傳出纖維止於蒼白球和黑質網狀部j其中紋狀體黑質纖維租黑質紋狀體纖維構成紋狀體-黑質-紋狀體環路,對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起反饋性調節作用。蒼白球的傳人纖維主要來自尾核與殼、丘腦底核,主要的傳出纖維分別止於丘腦、中腦被蓋尾端的腳橋網狀核、丘腦底核和黑質緻密部:其中蒼白球底丘腦纖維與底丘腦蒼白球纖維構成蒼白球-丘腦底核-蒼白球往返環路,二者合稱底丘腦束。屏狀核的纖維聯繫在人不清楚,但動物實驗表明,它與大腦皮質有往返纖維聯繫。人類腦杏仁核的纖維聯繫尚不十分清楚。 [5] 

基底核動脈供應

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發出的中央支穿過前穿質入基底核並供應基底核,脈絡叢前動脈和脈絡叢後動脈也發分支供應尾狀核,而大腦後動脈則發出丘腦紋狀體動脈分支供應豆狀核。 [5] 

基底核功能

黑質紋狀體系統-丘腦通路 黑質紋狀體系統-丘腦通路
高等哺乳動物,紋狀體的功能雖仍與運動密切相關,但此項功能已不再獨立,而與運動皮質、底丘腦核、黑質乃至小腦等關係密切,退居為大腦新皮質控制下的次級運動中樞,成為錐體外系皮質下的一個重要結構,對軀體運動的調節起重要的作用,如肌張力的調節,隨意運動的穩定和肌羣運動的協調。杏仁體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與情感、行為、內臟活動及自主神經功能等有關。 [5] 

基底核基底核損害的定位

基底核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和丘腦底核等結構,為錐體外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底核區損害臨牀表現有以下幾種。 [6] 

基底核張力增高和運動減少綜合徵

病變主要累及蒼白球和黑質,臨牀表現為肌張力增高,當前臂伸展或屈曲時,呈間斷性齒輪徵。震顫較為緩慢但有節律性,多見於肢體的遠端,手指如搓藥丸或數錢樣動作,多發生於肢體靜止時;而當肢體做某些有意識的動作時,則震顫減輕或消失。 [6] 

基底核張力減低和運動增多綜合徵

病變主要侵犯新紋狀體和丘腦底核,主要表現有:①舞蹈樣運動,為無定形、突發、快速類似舞蹈樣的不自主動作,病變主要發生在殼核,多見於風濕病或變性疾病。②扭轉痙攣,患者走路時,頸部、軀幹和肢體的近端發生螺旋形扭轉運動,病變較廣泛地侵犯錐體外繫結構,見於腦炎後和肝豆狀核變性等。③手足徐動樣運動,為肢體遠端特別是手指和足趾產生間歇而緩慢的伸屈或分開的蚯蚓樣蠕動,肌張力減低。病變主要侵犯尾狀核,見於先天性腦發育障礙和肝豆狀核變性等。④偏身投擲樣運動,表現為一側肢體的大幅度和有力的活動,軀幹和麪部一般不發生類似投擲、踢打或舞蹈樣的動作。病變主要累及丘腦底核,見於腦動脈硬化顱內腫瘤等。 [6] 
參考資料
  • 1.    鄭良成編. 腦功能評估: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06:第6頁
  • 2.    呂建林編著,世界內科發展史略,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03,第210-211頁
  • 3.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基礎醫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 基礎醫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第323頁
  • 4.    李偉,3D人體解剖百科手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7,第24-25頁
  • 5.    柏板令主編,中華醫學百科全書 基礎醫學 人體解剖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10,第249頁
  • 6.    張建寧主編.高級衞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用書 神經外科學高級教程 精裝珍藏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09: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