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外土饅頭

鎖定
《城外土饅頭》是唐代詩僧王梵志所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五言小詩通篇白話,語言風趣,同時充滿綿綿的禪意。
作品名稱
城外土饅頭
作    者
王梵志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王梵志詩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城外土饅頭作品原文

城外土饅頭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1] 

城外土饅頭詞語註釋

饅頭:這裏比喻墓冢。下文中的“包子”與之意思相同。 [2] 

城外土饅頭作品譯文

城外堆着一個個土包子,包子的餡心卻在城裏。
每人都須領受一個,沒有滋味也沒法嫌棄。 [2] 

城外土饅頭作品鑑賞

王梵志詩多無題,這首詩的內容是肯定生命的短暫,死亡的必然。既可以解釋為否定長生的觀念,即對世事加以譏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對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實,詩人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饅頭”,以土饅頭這樣的大白話來喻墳墓,雖不免殘酷,還是讓人忍俊不禁,“土饅頭”棄之城外,可見世人身死之後的孤寂,而生時的榮華富貴顯見得是沒有意義的了。“餡草在城裏”,墳墓既然是土饅頭,墳中的人便是饅頭中的肉餡了,這一比喻,幾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為肉餡的就是死人,卻“在城裏”,可見生死乃必然,倏忽間兩個世界。“一人吃一個”這樣的大白話,竟然也可入詩,只有王梵志這樣徹悟的人才敢為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論人們愛不愛吃這個“土饅頭”,都得吃一個,而且只能吃一個。死後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與城裏的繁花似錦相比,可是,縱然“土饅頭”內的生活沒滋沒味,卻由不得人選,不如老老實實“莫嫌沒滋味”。
在這首詩中詩人坦然面對生死,語調輕鬆幽默,但又並非視生死如兒戲般的不負責任的輕鬆,也並非強作歡顏的故作輕鬆,而是在正視自然規律徹悟生死後,對世人的諷誡
宋代范成大曾把這首詩與王梵志的另一首詩“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的詩意鑄為一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十分精警,《紅樓夢》中妙玉就很喜歡這兩句詩,而“鐵檻寺”、“饅頭庵”的來歷也在於此。 [3] 

城外土饅頭作者簡介

王梵志,初唐白話詩僧,身世難考。據晚唐《桂苑叢談·史遺》載,其為衞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隋末王德祖於樹中拾一嬰兒,初名王梵天,後改為梵志王梵志的白話諷喻詩寓含着佛教禪理、生活哲理及社會倫理,在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極大影響。20世紀初,長期失傳的《王梵志詩集》在敦煌石室重新發現,更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 [2] 
參考資料
  • 1.    作品原文來源:深圳特區報 
  • 2.    蔣述卓《禪詩三百首賞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頁
  • 3.    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