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坑北村

(福建省仙遊縣大濟鎮下轄村)

鎖定
坑北村是福建省仙遊縣大濟鎮下轄村,位於仙遊縣大濟鎮北部的北溪東岸。 [1] 
中文名
坑北村
別    名
坑卜
復興
明星
星旗
復興保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仙遊縣
下轄地區
坑北、奎山、臨仙
政府駐地
坑北
人口數量
6237人(2010年)
著名景點
坑卜佛堂
奎山佛堂寺
亞明堂
天明佛堂
天聖寺 展開
著名景點
坑卜佛堂
奎山佛堂寺
亞明堂
天明佛堂
天聖寺
碧雲洞 等 收起
方    言
莆仙話

坑北村行政區劃

坑北村東與蒲峯村接壤,西跟尾坂隔溪相望,北面羣山邊綿,與山頂的書峯鄉嶺頭村接界,東南與蒲山村的沁山接壤,西北隔溪與汾陽村相對。境內有三個基點自然村即坑北、奎山和臨仙。全村設21個村民小組。
坑北村曾名過坑卜、復興、明星、星旗地名。清代叫坑卜。民國時期叫復興保,屬善化鎮管轄。1949年8月仙遊解放後,屬仙遊縣第六區(大濟),稱為復興鄉,1956年辦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名叫明星社,1957年初與尾坂、汾陽三個鄉合大鄉叫尾坂鄉。1958年秋成立大濟人民公社改稱為星旗大隊(星旗營)。1961年把星旗大隊改稱坑北大隊,1984年後,改稱坑北村,屬大濟鎮管轄。

坑北村經濟

坑北村的社會經濟不斷髮展。2010年,全村總户數有1597户,總人口有6237人,其中男3208人,女3119人。在外工作人員(包括退休)有40人,在校大中專學生有95人,耕地總面積有2518畝,這些耕地自古以來行家種植水稻、甘蔗、煙葉、花生、大豆、大小麥、番薯、黃麻和瓜果等。由於地勢北高南低,南部耕田近溪有溪水灌溉,一年可以種三季,較穩產。北部的耕地幾乎是旱田,不穩產,適宜種植耐旱的農作物,花生、大豆、甘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坑北人民羣眾翻身作主,積極響應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興修水利號召,連打九場水利翻身戰:1952年在太保宮門彰北溪,攔溪建築一個水壩,名稱解放壩。1954年坑北(復興)與蒲山村聯合開鑿一條水渠,名稱興山渠。1957年建築山門坑水庫。1959年建築雙層水輪泵。1961年在太保宮門前建築一條過溪水泵(連通吸管,1974年改建過溪水糟)。1962年建築天井院,馬底壠2個小水庫和一個東嶺官羣頭小池塘。1972~1974年連續三年在漢嶺建築一個能蓄水25萬立方的水庫,名稱坑北水庫。坑北水庫的灌溉渠道與上述的那四個水庫池塘相連接,形成全村水利灌溉網絡,大大改善農田水利灌溉條件,使北部的旱田變成穩產高產水田。隨着水利灌溉條件的改變,農民更加註重精耕細作,實行科學種田,年年取得蔗糧雙豐收。農民還利用水庫、池塘養魚,逐步成為漁米之村。坑北的手工業、工業也相應有很大發展。手工業有焙制龍眼乾,加工線面米粉,3個水臼和一個水磨加工糧食,手工榨蔗製糖。
1957年仙遊糖廠建成後,全村蔗鋪也廢除了。1958年在奎山建一個利用水力的糧食加工廠,2個燒製磚瓦的瓦窯廠,一個榨油廠。1974年利用坑北水庫灌溉渠,在山門坑建一座水力發電廠,安裝電機二部電機,裝機容量250千瓦。後在雙溪口建一個水力發電廠。這2個發電廠與縣電力公司併網。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坑北村以發展農業為主,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鼓勵村民辦養鴨場、個人承包山地,開山種植果樹、發展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產,鼓勵剩餘勞力外出打工經商,促使坑北村經濟持續發展,羣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部分村民擁有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安裝電話,添置新式傢俱等。
20世紀90年代起,村民的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先後舊房改造,新房興建有161座,建房面積達16500平方米,大部分為磚木水泥混凝土結構,講究實用,明亮透風,且配套有廚房和衞生間。同時在舊坑卜街後面再一條長達1500米的長新街,有81幢店房,高三層以上,均為磚木水泥混凝土結構。坑北村的主道公路從這條新街道通過。2002年在這條新街頭建築一個龜山公園,美化環境。

坑北村教育

教育事業也蓬勃發展,坑北村民具有興學重教的風氣,1944年由羣眾集資在下條創立一所復興保初級小學(1—4年級),初小畢業生要升高級小學,必須到大濟中心小學就讀,很不方便。1956年秋季坑北初小附設高級班(民辦),至1963年改稱坑北完全小學(1—6年級),校址移遷到龜山。1970年秋,坑北小學附設初中班,以後辦學規模逐年擴大,周圍的蒲山、蒲峯、汾陽、尾坂等村的小學畢業生要坑北小學(附中)讀書,至1985年這所小學附中班級達到25個教學班,學生總數在1300多人(其中小學18班900多人、初中7班400多人),教職工達62人。為了教育兩基達標,1992年秋開始小學與初中分辦,原來的坑北小學附中學校的一切設施無償地贈給新創立的坑北初級中學。之後,由坑北、汾陽、尾坂、蒲山、蒲峯五個村集資,把原來小學的教室、教師宿舍拆掉,重建一座一字形三層18間教室的教學樓,一座曲尺形三層教師宿舍樓,一座廚房膳廳,總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米,坑北小學也由坑北村委和羣眾集資,新建一座一字形三層15間教室的教學樓,並把1983年建的一座三層村部辦公樓(40多間)刈歸給坑北小學做教師宿舍、廚房、膳廳。並把1957年建的一座土木結構的(戲院)拆掉給坑北小學做操場。2003年鋪設經小學的操場和校水泥路。1998年又在龜山腳下,用水泥混凝土結構建一座曲尺形三層的坑北幼兒園綜合大樓。同時還在奎山自然村建一座二層4個教室的幼兒園教學樓,作為坑北幼兒園的分園,這樣大大方便羣眾子女上學。

坑北村交通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坑北村民深知“要致富,先開路”的道理。1999年冬始,發動村民集資100多萬元,上級撥款一小部,總長5公里寬4米的10條村道鋪設水泥路。2002年新開一條盤山公路,長5公里寬4米,從奎山舊厝起至坑北村的碧雲洞寺止。2003年5月村兩委發動羣眾捐資100多萬,國家補助50萬元,鋪設一條寬6米總長5.7公里的從坑北境內的蜚烏橋直至大濟村與仙永的省道相接。還修建往各自然村水泥村道共6500米,總投資100萬元。

坑北村旅遊

坑北有餘氏宗祠、張氏宗祠、陳氏宗祠、奎山宮、龍泉宮、下餘官、壽山宮、馬峯宮、臨仙宮、奎山三教祠、坑卜三教祠、壽山三教祠、馬峯三教祠、塔峯府、坑北基督教堂、坑卜佛堂、奎山佛堂寺、亞明堂、天明佛堂、天聖寺和碧雲洞等。碧雲洞建於蜀漢年間,幾經興廢。1992年5月重修。碧雲洞是瀏覽勝地,它有八景:一是慈航聖泉、二是鳳冠石觀瀑、三是仙家樂、四是仙媽渠、五是仙螺潭、六是溪橋夕照、七是三閣晨鐘、八是三十六彎春色,四季美景如畫,風物壯麗非凡。明代户部尚書鄭紀遊碧雲山,吟詩作歌讚美,充分證明了碧雲洞早在明代就成為著名的瀏覽勝地。

坑北村發展歷史

坑北村的歷史悠久,是宋朝名臣陳次升和明代瓊州知州餘立豐的家鄉。餘立豐病故時,海瑞親筆撰寫輓聯:
執政迸諸氛,邦夷實靖民多福;完真還造化,勳勒吾瓊神祀鄉。治生海瑞頓首拜挽
這一副木刻長聯板輓聯原掛在仙遊奎山“有序堂”(餘氏祠堂)內,長2.62米,寬0.22米,用丹漆書寫,定為縣三級文物。於1980年9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收藏在縣博物館內。

坑北村榮譽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愛衞辦列入“福建省衞生村”擬命名公示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