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坎貝爾港

鎖定
坎貝爾港(Port Campbell) [1-6]  位於維多利亞州著名的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西端的坎貝爾小灣入口處的天然峽谷上,距離大洋路上的小鎮阿波羅貝(Apollo Bay)約100公里,距離墨爾本西南方的吉朗市208公里。大洋路最知名的景點十二門徒(Tweleve Apostles)、洛克阿德峽谷 (Loch Ard Gorge)和倫敦斷橋(London BrideArch)就位於小鎮以南海邊的坎貝爾港國家公園(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內,而坎貝爾港則是距離最近的小鎮,很多自駕的遊客也就把坎貝爾港當成了大洋路的終點,到了坎貝爾港也就意味着大洋路之旅即將結束。
澳大利亞於在1964年建立坎貝爾港國家公園,以亞歷山大·坎貝爾船長的名字命名。
中文名
坎貝爾港
地理位置
位於吉隆市西南方208公里的地方
著名景點
洛克阿德大峽谷
著名景點
倫敦斷橋
十二使徒巖
哨兵石和霹靂洞。
命名來源
亞歷山大·坎貝爾船長的名字命名

坎貝爾港小鎮簡介

坎貝爾港 坎貝爾港
坎貝爾港的常住人口只有幾百人,相比同在大洋路上的洛恩(Lorne)、阿波羅貝(Apollo Bay)等小鎮,它不夠熱鬧繁華,但卻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鎮。坎貝爾港國家公園附近的旅遊景觀,已成為大洋路上最吸引遊客逗留的地方。攝影愛好者鍾愛的自然景觀——連綿40千米壯觀的石灰岩懸崖高大陡峭,懸崖步道旁的野生花卉,坎貝爾港特有的鳥類在這裏停留覓食。除了各種吸引人的自然景觀,坎貝爾港的街道也是非常精緻。道路兩旁的建築和商店都各有特色。遊客還可以在各種特色餐廳享受當地新鮮美味的海鮮料理。
坎貝爾港
坎貝爾港(2張)
坎貝爾港自身有不錯的游泳海灘,Two Mile Bay是很好的衝浪海灘。小鎮也是小河Campbells Creek的入海 [1]  口。過河向西,有個很好的觀景台Scenic Town Lookout,能夠俯瞰小鎮、港灣和海洋。從觀景台下面,河口西岸到海岸,有很不錯的短徒步道。

坎貝爾港形成原因

坎貝爾港是2600萬年前這一地區還在海底時形成的。海洋動物死後,富含鈣質的外殼堆積在海底,慢慢形成了一層厚達260米的石灰岩,於冰河時期露出海面,而後風雨和海浪長期不斷的沖蝕下,鬆軟的岩石脱落,只剩下浪蝕巖柱和拱橋狀的岩石。坎貝爾港海岸的懸崖綿亙32千米,海浪千萬年來的沖蝕形成了坎貝爾港海面上成羣矗立的巖柱。

坎貝爾港主要景點

由於坎貝爾港距離維多利亞州最佳的海岸風景點很近,在那裏的人數往往會比她的常住人口的200人左右大得多。坎貝爾港距離倫敦斷橋、洛克阿德峽谷、十二使徒巖有半小時的路程。主要組成有十二使徒,倫敦橋,哨兵石和霹靂洞。

坎貝爾港洛克阿德峽谷

洛克阿德大峽谷 洛克阿德大峽谷
洛克阿德峽谷(Loch Ard Gorge,亦稱沉船峽谷)位於維多利亞州著名的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上的坎貝爾港國家公園(Port Campbell Nation Park)內,距離坎貝爾港(Port Campbell)約12公里車程,距離十二門徒(Twelve Apostles)約4公里。
洛克阿德大峽谷 (Loch Ard Gorge) 又稱為“阿德湖峽”:1878年6月1日一艘名為“Loch Ard”的英國移民船在開往墨爾本的途中觸礁遇難,52人死亡,只有2人生還。後人為了紀念這些遇難者,修築了52座墳墓,並將這個地方起名為“Loch Ard”。
洛克阿德峽谷是一片險峻結構的海岸,範圍很大,其中有一處步道可以下到海灘,海水從兩側高大懸崖所形成的閘門湧入,匯成一汪深藍碧透的翡翠池。洛克阿德峽谷氣勢磅礴,屬於大洋路最美的地方之一。

坎貝爾港倫敦斷橋

坎貝爾港 坎貝爾港
倫敦斷橋是大洋路最著名的景點之一,瑰麗的海岸和浪聲濤濤的海吸引着來自全世界的遊客。現在矗立在大洋之中巨大的拱門狀石塊以前是和大陸相連的,是一處由自然之力作用形成的漂亮海岸景觀,從前這個岩石是突出海面與陸地連接的,由於海浪的侵蝕沖刷形成2個圓洞,正好成雙拱形,其形狀與倫敦橋有些相似,故起名為“倫敦橋”。由於海蝕風蝕作用的不斷蠶食,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時分,與陸地連接的圓洞突然塌落,與大陸脱離形成斷橋,於是人們又叫它為“倫敦斷橋(London Bridge)”。
比較驚險的是,在“倫敦橋”塌落時,當時橋上居然還有兩個遊客,所幸他們都安然無恙。由此遊客應該注意:不要攀爬大洋路上的這些自然雕塑,外表看着很壯觀結實,其實內部很可能已經成為空殼一具了。

坎貝爾港十二使徒巖

坎貝爾港 坎貝爾港
十二使徒巖(The Twelve Apostles),又譯十二門徒石,最初這些石頭被稱為“母豬和小豬”。“十二門徒石”的奇異景觀是石灰石沙岩化石經海水風化而逐漸形成的12個斷壁岩石。這12塊岩石經過幾千萬年的海浪和海風的洗禮,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雕鑿成酷似人面、且表情迥異的羣雕,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由於其數量及形態酷似耶穌十二門徒(除去猶大),故澳洲政府在1950年將其命名為12門徒巖。當初澳洲政府為十二門徒巖命名時,也許有12塊,但在人們的記憶中,似乎最初也就只見過9座巨巖,附近還有三個在低潮時略微露出海面的巖墩,大概就是先前不知何時坍塌了的另外三個“門徒”。
悉尼小男孩拍攝的一個門徒崩塌前後的圖片 悉尼小男孩拍攝的一個門徒崩塌前後的圖片
這些景觀都是沉積岩被海水侵蝕風化的結果,從而形成的海蝕地貌。所以,這些景觀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由於海潮的常年侵蝕,近幾十年間十二門徒石崩塌的事件就發生了好幾次。2005年7月3日,十二門徒石中的一塊原本高達45米的巨巖轟然倒塌解體,數秒鐘內變成了僅高出海平面數米的一堆亂石,漲潮時即被海水淹沒。非常湊巧的是,當時正好有一名15歲的悉尼男孩和他的父母在十二門徒遊玩,從而目睹了岩石崩塌的全過程。特別幸運的是,這個小男孩正好在1分鐘內拍下了崩塌前後兩張截然不同的照片,還原了岩石崩塌瞬間發生的變化——一張是9點18分,另一張是9點19分,從兩張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分鐘前大岩石還矗立在那裏,一分鐘後它就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
現在還有7個門徒 現在還有7個門徒
2009年9月25日又一塊石柱被海水沖塌,可惜的是,這次崩塌沒有人記錄下來。所以,現在的十二門徒石實際上只有7個門徒了,而且劫後餘生的7個門徒也並不在一起,它們分別位於東西相鄰的兩個海灣中,東邊海灣2個,西邊海灣5個。
除了走步道可到“十二門徒”觀賞外,遊客還可以選擇搭乘直升機,俯瞰十二使徒巖附近的景色。

坎貝爾港美景觀景台

坎貝爾港位置圖 坎貝爾港位置圖
美景觀景台(Scenic Lookout)位於維多利亞州著名的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上的小鎮坎貝爾港(Port Campbell)。
從坎貝爾港鎮沿着大洋路往西約2公里左右,很快就能到達美景觀景台,觀景台位於懸崖頂端的制高點,由此可以俯瞰整個坎貝爾港鎮、海灘以及碼頭,是全景拍攝的絕佳位置。
美景觀景台右手邊的通道是探索步道的入口,單程2公里長的徒步登山路線可以直達坎貝爾港海灘,沿途飽覽本地的植被和動物。 [1-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