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骶骨的腹側角連接脊椎骨的地方)

鎖定
骶骨的腹側角連接脊椎骨的地方。
中文名
出    處
文選·左思·吳都賦
定    義
骶骨的腹側角連接脊椎骨的地方
注    音
jiǎ

骶岬距左右最近的大血管

位於骶岬兩側且與之距離最近的大血管在左側以髂內靜脈為多;在右側則多是髂內動脈,統計數據以及在骶岬水平它們與骶岬的距離(表1)。

骶中血管上段

骶中動脈均由腹主動脈終點的後上方發出,經左髂總靜脈後方進入骶岬周圍區域,走行於前縱韌帶的前方,骶岬中點左、右側各佔45。9%(17例)、54。1%(20例),骶岬水平管徑1。02mm。骶中靜脈彎曲迂迴,變異大,有1支者佔51。4%(19例),有2支變異者佔32。4%(12例),缺如者佔16。2%(6例);走行骶岬中點左、右側各佔44。2%(19支)、55。8%(24支);其中62。7%(27支)匯入左髂總靜脈,4。7%(2支)匯入左髂內靜脈,25。6%(11支)匯入右髂總靜脈,7。0%(3支)匯入下腔靜脈,管徑平均為2。53mm。走行於骶岬中點左側的骶中靜脈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伴行骶中動脈的兩支靜脈之一,二是異常粗大支,走行在左側遠、近骶岬段交界的區間,全部匯入左髂總靜脈,管徑平均達5。67mm,距骶岬中點平均距離13。26mm;走行於骶岬中點右側的骶中靜脈無明顯規律。骶中動靜脈上部經過骶岬段的佔71。5%(57支),經過左骶岬段(圖1B段)、右近骶岬段(圖1C段)的分別佔6。3%(5支)、18。8%(15支),經過左、右遠骶岬段的分別佔2。5%(2支)、1。2%(1支)。

骶1橫幹靜脈

骶1橫幹靜脈橫行於骶1椎體前縱韌帶前方,管徑平均為1。5mm;8。1%(3支)匯入髂總靜脈,86。5%(32支)匯入髂內靜脈,5。4%(2支)匯入腰升靜脈;骶1橫幹靜脈與骶岬水平的平均距離為5。75mm。

討論

骶岬周圍區域是由左、右髂總靜脈,左、右髂內動靜脈和骶1橫杆靜脈圍成的五邊形區域,並被骶中血管分割成左右兩個部分;BVPSP即是由上述血管組成,位於腰5骶1前縱韌帶前方,其靜脈在骶岬筋膜後方,缺少靜脈瓣膜、彈性較差且被筋膜侷限,血液可以自由流動,因此盆腔內手術尤其在直腸癌行Miles術、直腸脱垂行Orr術及各種改良術時容易被傷及,是造成骶前出血,且難以止血產生嚴重後果的原因之所在。
由於雙側髂總和髂內、外血管在腹盆部的走行並不完全一致,因此骶岬距左右最近的大血管也不盡相同,我們的觀測發現:左側以髂內靜脈為主,右側變異稍大,以髂內動脈多見,且距骶岬稍遠,雙側大血管平均距離為43。50mm,這提示在骶岬水平的操作不應超過這個範圍,否則可能損傷到大血管。
骶中血管變異較大,這使Orr術及各種改良術式選擇無血管區懸吊點較困難。動脈走行可偏左或偏右;靜脈多走行在骶岬右側,且以位於動脈右側者居多,有2支者一般伴行於動脈兩側。本組37具標本,共80支骶中血管,有57支,佔71。2%在骶1椎體上緣水平從骶岬段經過,左、右遠骶岬段儘管少有血管通過,但是在此懸吊,直腸的位置關係改變較大,所以它們並不宜作為懸吊區域。
兩側近骶岬段相比較,經過右側(圖1C)的骶中血管多於左側,且無規律可循,而經過左側的骶中血管支數少(5支佔6。3%),與骶岬中點的距離較遠(平均13。26mm),因此我們認為左側近骶岬段(圖1B段)作為懸吊區域較右側相對安全。此外術者要注意骶中靜脈有2支的可能,否則容易造成避開一支而損傷到另一支。另外,在解剖中發現骶中靜脈多匯入左髂總靜脈。
骶1橫幹靜脈位於骶1椎體前方,位置相對較深;交通骶中靜脈、雙側髂內靜脈,並通過骶椎體前穿通支靜脈與椎體靜脈系統相交通,還可能直接匯入同側腰升靜脈,構成了其在術中易於受到損傷引發出血的解剖學基礎。在Miles術中,熟悉骶前層次,在骶前間隙內直視鋭性分離直腸後壁,遇纖維束帶粘連時宜鋭性剪斷結紮,勿強行鈍性分離,可以減少對包括在骶1橫幹靜脈的骶前靜脈叢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