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雷

(埋入地表或佈設於地面的爆炸性火器)

鎖定
地雷是一種價格低廉的防禦武器。埋入地表下或佈設於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發源於中國。
中文名
地雷
起源地
中國

目錄

地雷作用

地雷 地雷
主要用以構成地雷場或地雷羣,形成障礙,阻滯敵方行動,殺傷敵方有生力量或破壞敵方裝備,並給敵方造成精神上的威脅。 [1] 

地雷組成

地雷主要由雷殼、裝藥和引信組成。 [1] 

地雷分類

按用途,分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防直升機地雷和特種地雷;按所用引信,分為觸發地雷、非觸發地雷和操縱(遙控)地雷(見遙控地雷);按製作方式,分為制式地雷和應用地雷。
防步兵地雷按其殺傷作用機理不同,又可分為爆破型防步兵地雷和破片型防步兵地雷。
防坦克地雷按其破壞目標的部位不同,又可分為反坦克履帶地雷、反坦克車底地雷、反坦克履帶車底兩用地雷(又稱全寬度攻擊地雷)、反坦克側甲地雷(又稱路旁地雷)和反坦克頂甲地雷。 [1] 

地雷發展

地雷在近代和現代戰爭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損失的坦克有20.7%是被地雷炸燬的。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運用地雷同日軍、偽軍作鬥爭,創造了多種機動靈活的地雷戰法,殺傷了大量敵人。1970年,美軍在越南戰爭中,被地雷炸燬的坦克和車輛佔其被毀傷總數的70%,損失於地雷的兵員佔其傷亡總數的33%。1976年,美國陸軍在奧德堡進行的試驗中,將防坦克地雷場與直射反坦克火器相結合,使進攻的坦克突擊分隊的被毀傷概率提高了21%~73%。地雷場除對進攻目標具有很高的毀傷概率外,還具有阻滯、鉗制、誘逼和擾亂敵方作戰行動的效能。隨着可撒佈地雷和各種佈雷手段的發展,地雷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顯著提高。地雷的戰術運用,在注重防禦性佈雷的同時,發展了進攻性佈雷,可針對敵方的作戰行動,出其不意地實施進攻性佈雷,使敵突然陷於困境。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雷的國家。
約在13世紀初,中國就使用了爆炸性武器――震天雷(又稱“鐵火”)。這種武器可埋設在隘路地段,當敵人逼近時,用緩燃火繩引爆殺傷敵人。這是早期地雷的雛形。到明代初期,有了關於使用地雷的文獻記載。焦玉著於永樂十年(1412)的火器專著《火龍神器陣法》中,記有“地雷炸營”“自犯炮”“炸炮”“石炸炮”“無敵地雷炮”等地雷的製法。隨着各種猛炸藥和雷管的相繼發明,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
日俄戰爭(1904~1905)旅順口之戰中,俄軍曾使用應用跳雷和可操縱的應用地雷。同時出現了工廠生產的防步兵地雷。
1916年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1918年德軍首先用炮彈改裝成應用防坦克地雷,接着德國人又研製成功兩種防坦克地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地雷在品種、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有較大發展和提高。據統計,蘇聯共生產了61種制式地雷,使用過26種引信;德國共生產了36種制式地雷,使用過28種引信。在此期間,防坦克地雷的發展最快,並應用了聚能裝藥破甲原理和電子技術。1944年,匈牙利人和德國人先後利用聚能裝藥做爆炸效應試驗,使球缺形藥型罩翻轉,在幾百微秒內,鍛造成一個能在一定距離上擊穿裝甲的高速“彈丸”。這一效應後被稱為米斯奈-夏丁爆炸效應,利用這一技術製作的爆炸裝藥稱為自鍛彈丸裝藥。這為後來反坦克車底地雷、反坦克履帶車底兩用雷、反坦克側甲地雷和反坦克頂甲地雷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20世紀40年代初,德國軍隊在北非戰場曾使用飛機空投過防步兵地雷,開創了可撒佈地雷的歷史。70年代以後,由於可撒佈防坦克地雷的研製成功和迅速發展,使防坦克地雷的發展趨向小型化。
80年代以後,在加速發展可撒佈地雷的同時,一些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利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及微處理機技術,研製了具有初級智能的尋的地雷等。
進入21世紀,隨着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高能炸藥的應用,防坦克地雷將進入智能地雷和智能地雷場的發展新時期。智能防坦克地雷不但增大了地雷的作用距離,增強了地雷主動攻擊目標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對目標的毀傷概率。還可與智能控制平台(雷場管理系統)一起構成智能地雷場,使地雷場具有收集戰場信息、處理和傳遞數據、選擇攻擊目標的能力,還能與陸軍信息化系統互聯互通,以便更有效地對付集羣目標的進攻。防直升機地雷將向智能型武器系統方向發展,以攔阻、打擊超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和巡航導彈等。此外,在發展定時自毀、自失效、自失能和可控型防步兵地雷的同時,防步兵地雷替代武器亦將得到發展。 [1] 

地雷危害

據聯合國估計,如今伊拉克依然有約2500萬枚地雷和其他爆炸遺留物需要清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