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八角

(豆科黃芪屬植物)

鎖定
地八角(Astragalus bhotanensis Baker)是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匍匐或斜上,長可達100釐米,羽狀複葉;葉軸疏被白色毛;葉柄短;托葉卵狀披針形,小葉對生,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先端鈍,有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總狀花序頭狀,多花;花梗粗壯,苞片寬披針形;小苞片較苞片短,花萼管狀,花冠紅紫色、紫色、灰藍色、白色或淡黃色,旗瓣倒披針形,瓣片狹橢圓形,較瓣柄長,子房無柄。莢果圓筒形,黑色或褐色,種子多數,棕褐色。3-8月開花,8-10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貴州、雲南、西藏、四川、陝西、甘肅;不丹、印度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600-2800米間的山坡、山溝,河漫灘,田邊,陰濕處及灌叢下。
地八角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地八角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各種草食家畜喜食,是一種產量較高、具有較高飼用價值的優良豆科牧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地八角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bhotanensis Bake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4] 
豆目
豆科
黃芪屬
地八角
命名者及年代
Baker,1876

地八角形態特徵

地八角
地八角(3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匍匐或斜上,長30-100釐米,疏被白色毛或無毛。羽狀複葉有19-29小葉,長8-26釐米;葉軸疏被白色毛;葉柄短;托葉卵狀披針形,離生,基部與葉柄貼生,長4-5毫米;小葉對生,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23毫米,寬4-11毫米,先端鈍,有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白色伏貼毛。 [5] 
總狀花序頭狀,生多數花;花梗粗壯,長不及葉的1/2,疏被白毛;苞片寬披針形;小苞片較苞片短,被白色短柔毛;花萼管狀,長約10毫米,萼齒與萼筒等長,疏被白色長柔毛;花冠紅紫色、紫色、灰藍色、白色或淡黃色,旗瓣倒披針形,長11毫米,寬3.5毫米,先端微凹,有時鈍圓,瓣柄不明顯,翼瓣長約9毫米,瓣片狹橢圓形,較瓣柄長,龍骨瓣長約8-9毫米,瓣片寬2-2.5毫米,瓣柄較瓣片短;子房無柄。莢果圓筒形,長20-25毫米,寬5-7毫米,無毛,直立,背腹兩面稍扁,黑色或褐色,無果頸,假2室。種子多數,棕褐色。花期3-8月,果期8-10月。 [2] 

地八角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貴州、雲南、西藏、四川、陝西、甘肅;不丹、印度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600-2800米間的山坡、山溝,河漫灘,田邊,陰濕處及灌叢下。 [2] 
地八角 地八角

地八角繁殖方法

地八角 地八角
地八角種植期主要為春季和初夏,即3-7月,當氣温在12℃以上時即可種植。可種子繁殖,也可分移栽。按株距30釐米,行距40釐米,每穴1株。栽後若氣候乾旱,需2-3天澆水1次,不遇連續乾旱,澆1次定根水即可,1周後成活。有條件時,栽植前還可增施鈣鎂磷肥10千克/667平方米促進分櫱。地八角性喜温暖、潮濕的環境,也較耐寒、耐旱、耐瘠薄。地八角雖然對土壤要求不嚴,各種土壤都能種植,但為了獲得高產,通常還是以土層較厚,多有機質,pH值為5.5-7.5,且灌溉、排水條件好的疏鬆壤土或沙質壤土栽培為最佳。其生長髮育的適宜温度為15-35℃,以20-28℃生長最快。 [3] 

地八角栽培技術

地八角 地八角
整地施肥:地八角對土壤要求不嚴,但要求土層深厚、肥沃。土壤耕深為20-25釐米,新墾土地俺在種植前1-2月耕翻,每667平方米施人1500-2000千克,有機肥作基肥,並清除雜草,待土壤充分熟化後再種植,平地種植需作畦,畦寬100釐米,畦與畦之間留覽30-40釐米的走道,以方便操作。
苗牀選擇:營養苗牀應選擇背風向陽、灌溉、排水條件好的平坦疏鬆沙質壤土,並按每平方米施2000-3000千克腐熟廄肥,然後深翻打碎耙平,清除雜草石塊,壘成寬1米、高10-20釐米、長度不限的苗牀。
田間管理:栽植初期,由於苗小,地面空隙大,雜草易滋生,與地八角爭水爭肥,需中耕除草1-2次。當苗長到50-60釐米以上時,即可蓋完地面,能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中耕除草的同時,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7-10千克,促進分櫱。越年生地八角在春季萌發前中耕除草和施肥各1次。由於其根量大,生長快,分櫱多,對土壤養分消耗也較多,所以,在每次刈割利用後需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 [3] 

地八角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 [2] 
飼用:地八角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各種草食家畜喜食,是一種產量較高、具有較高飼用價值的優良豆科牧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