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壤生物污染

鎖定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病原體和帶病等有害生物種羣從外界侵入土壤,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引起土壤質量下降的現象。有害生物種羣來源是用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醫院含有病原體的污水和工業廢水(作農田灌溉或作為底泥施肥),以及病畜屍體處理不當等。通過上述主要途徑把含有大量傳染性細菌、病毒、蟲卵帶入土壤,引起植物體各種細菌性病原體病害,進而引起人體患有各種細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威脅人類生存。
中文名
土壤生物污染
外文名
Biological pollution of soil
污染物種類
土壤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
污染物來源
污水灌溉、固體廢物排放
所屬學科
環境科學
防治措施
對污染土壤進行末端治理

目錄

土壤生物污染種類

在土壤環境中,凡是有害於土壤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均被稱為土壤生物污染物。土壤生物污染物種類繁多,但對於人體健康來説,以土壤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最為重要。
土壤致病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數量也很大,1g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m2耕作層土壤中,微生物的質量可能就有幾千克。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絕大多數土壤微生物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是有益的,且土壤微生物也是地球生物圈物質大循環中的主要成員,主要擔負着分解者的任務。土壤致病微生物雖然數量和種類佔據少數,但是它們對人類的健康能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往往是土壤生物污染關注的焦點。這類生物污染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螺旋體等微生物,其中致病細菌和病毒帶來的危害較大。
致病細菌包括來自糞便、城市生活污水和醫院污水的沙門氏菌屬、志賀氏菌屬芽孢桿菌屬擬桿菌屬、梭菌屬、假單胞桿菌屬、絲桿菌屬、鏈球菌屬分枝桿菌屬細菌,以及隨患病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屍體進入土壤而傳播炭疽、破傷風、惡性水腫、丹毒等疾病的病原菌。
土壤中的致病真菌主要有皮膚癬菌(包括毛癬菌屬、小孢子菌屬和表皮癬菌屬)及球孢子菌。土壤致病病毒主要有傳染性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人腸細胞病變孤兒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等。
寄生蟲
寄生蟲的種類很多,其中土壤中的寄生蟲主要包括原蟲和蠕蟲。寄生原蟲是單細胞真核生物,包括鞭毛蟲、阿米巴、纖毛蟲和孢子蟲。寄生蠕蟲是動物界中的環節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棘頭動物門所屬的各種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動物,習慣上統稱為蠕蟲,它包括吸蟲、絛蟲、線蟲和棘頭蟲。土壤中常見的蛔蟲、鈎蟲屬於線蟲 [1] 

土壤生物污染來源

由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將大量有害廢物、污水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這不僅引起土壤化學污染,也引起土壤環境生物污染。
污水灌溉
未經處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飼養場和屠宰場廢水、醫院污水可能攜帶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灌溉時即可污染土壤及蔬菜。1985年我國某市郊區蔬菜地土壤中,污灌區、清污輪灌區和清灌區每克土中檢出大腸菌羣數平均值分別為1495個、1495個和1273個;在污灌區、清污輪灌區每克土中檢出蠕蟲卵分別為4.5個和6.2個,屬於強烈污染。
固體廢物排放
污泥、垃圾、糞肥、醫院未經消毒處理的固體廢物均可帶入有害病原體,造成土壤微生物污染。
禽畜排泄物及其掩埋在土壤中的屍體
這是土壤中致病菌的一大來源,通過動物-土壤-人途徑危害人體。隨患病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屍體進入土壤的致病菌有炭疽桿菌、破傷風桿菌等。

土壤生物污染防治措施

加強污染源管理
對糞便、垃圾和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是切斷土壤生物污染的重要途徑。通過採用輻射殺菌、高温堆肥及好氧微生物發酵等方法對垃圾進行處理,採用密封發酵法、藥物滅卵法和沼氣發酵法等無害化滅菌法處理糞肥,可消滅致病菌和寄生蟲卵。生活污水消毒方法主要以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線消毒為主。要合理使用糞肥,科學污水灌溉,特別要防止醫院污水直接流入土壤,並要及時監測和控制灌溉水質量。此外,還要對感染動物加強管理。
對污染土壤進行末端治理
加強地表覆蓋可抑制揚塵,切斷致病微生物的空中傳播途徑,還可以直接對土壤施藥滅菌和消毒。近年來人們還運用微生物或植物進行生物防治,消滅土壤病原微生物。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和水分條件也可以控制土壤病原微生物的傳播 [1] 

土壤生物污染危害

土壤生物污染會引起植物病害,造成農作物減產。一些植物致病菌污染土壤後能引起茄子、馬鈴薯和煙草等百餘種植物的青枯病,能造成果樹細菌性潰瘍和根癌。某些真菌會引起大白菜、油菜和蘿蔔等100多種蔬菜爛根,還可導致玉米、小麥和穀子等糧食作物的黑穗病。還有一些線蟲可經土壤侵入植物根部並引起線蟲病,甚至在土壤中傳播植物病毒。
土壤中的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不僅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使人感染髮病,還可直接通過皮膚接觸由土壤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被病原體(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污染的土壤能傳播傷寒、副傷寒、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某些寄生蟲卵在温暖潮濕的土壤中經過幾天孵育出感染性幼蟲,然後再通過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尤其是從傷口進入,從而導致繼發性疾病 [2] 
參考資料
  • 1.    孟紫強主編,環境毒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 2.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編,土壤污染防治知識問答,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