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圓尾蠍鱟

鎖定
圓尾蠍鱟是劍尾目鱟科蠍鱟屬動物,又稱鱟、圓尾鱟、鬼鱟、鬼仔鱟。 [8]  由頭胸部、腹部和尾劍3部分組成;全體覆以硬甲,背面圓突,腹面凹陷;頭胸甲背面突起較低,內凹較淺,寬至10釐米;腹部呈六角形,兩側緣有6對可活動的倒刺;腹部末端無尖刺;尾劍呈半圓柱形,光滑無小刺,尾劍明顯長於背甲。 [9] 
圓尾蠍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淺海、孟加拉、泰國兩岸、蘇門答臘、馬來半島、新加坡、加里曼丹、新喀里多尼亞。在中國北部灣20米水深以內淺海、雷州半島和海南島西部沿岸也能看到其身影。生活於20米以內的熱帶淺海和潮間帶下區,泥質海區和灘塗。幼體時以小型多毛類為食;成體主要吞食殼薄小貝類、多毛類、星蟲、海豆芽、海葵以及動物的屍體和有機碎屑。 [8] 
圓尾蠍鱟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10] 
中文名
圓尾蠍鱟 [1] 
拉丁學名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別    名
圓尾鱟
蠍鱟
紅樹林鱟
外文名
Horseshoe Crab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肢口綱
劍尾目
鱟科
蠍鱟屬
圓尾蠍鱟
亞    門
螯肢亞門
亞    綱
劍尾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atreille, 1802)
保護級別
數據缺乏(DD)IUCN標準 [4] 
同義學名
Limulus rotundicauda Latreille, 1802

圓尾蠍鱟形態特徵

圓尾蠍鱟的基本身體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前體、後體和尾。前體是甲殼上大的圓頂形前部。邊緣有刺的較小的後甲殼是 後體。看起來像尖刺的後部延伸部分是尾節,通常被稱為尾巴。在鱟中獨一無二的是,尾巴的橫截面是圓形的。它在其他物種中基本上是三角形的。尾巴用於在翻轉時將自己正面朝上。 [6] 
圓尾蠍鱟是四種現存鱟中體型最小的一種。與其他物種一樣,雌性比雄性長得更大。在馬來西亞半島,雌性平均長約30.5-31.5釐米,包括約16.5-19釐米的尾巴,甲殼寬約16-17.5釐米。相比之下,雄性平均長約28-30.5釐米,包括約15-17.5釐米的尾巴,甲殼寬約14.5-15釐米。大小在地理上存在顯着差異,但這並不遵循明確的南北或東西模式。來自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那些平均比馬來西亞半島的略小,雌性和雄性的甲殼寬度分別約為16 釐米和14釐米。在其他地方,它們的平均值甚至更小,最小的報告來自印尼的巴厘島和勿拉灣地區,那裏雌性的甲殼寬度約為13釐米,雄性為11釐米。該物種最大的雌性體長可達40釐米,包括尾巴。 [6] 
圓尾蠍鱟有兩隻複眼。這些複眼的主要功能是尋找配偶。此外,它們還有兩隻中眼、兩隻不發達的側眼、一隻位於甲殼上的頂壁眼和兩隻位於嘴巴下方的腹眼。科學家認為,腹側的兩隻眼睛有助於鱟游泳時的定向。每個鱟都有六對附肢。第一對螯肢相對較小,位於嘴巴前方。它們用於在其中放置食物。其餘五對腿分別放在嘴的兩側,用於行走/推。這些是須肢和推腿。大多數附肢有直的剪刀狀爪子,但雄性的第一和第二對行走腿有很強的鈎狀“剪刀”,用於在交配時抓住雌性。位於它們腿後的是書鰓。這些鰓用於推動游泳和交換呼吸氣體。 [6] 

圓尾蠍鱟棲息環境

棲息地一般喜歡選擇在泥濘的河流,河口沼澤和紅樹林,喜歡居位於鹽度較低的河口。和該屬的其他物種不同,在海水退潮時不返回大海。分佈於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淺水區,底部是柔軟的沙質底部或廣闊的泥灘。圓尾蠍鱟是底棲動物,其大部分時間都在其半鹹水、沼澤水生境(如紅樹林)附近或底部度過。 [6] 

圓尾蠍鱟生活習性

圓尾蠍鱟活動

成年圓尾蠍鱟,多見於深水,而幼鱟多見於潮間帶淺水區。潮間帶沙灘和泥灘是它們的繁殖地。雌性的馬蹄蟹會於水漲時到沙泥灘產卵,每隻雌性每次約產下二千枚卵。 但由於圓尾蠍鱟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萬隻幼鱟中,大約只有1到2只可存活10到15年。 [6] 

圓尾蠍鱟脱殼

圓尾蠍鱟的脱殼是由頭胸部的周緣裂開,而新的舊體才由其間隙跑出來。剛脱皮的甲殼非常柔軟,這甲殼要恢復到原來的硬度,也需要相當的日子,幾乎令人懷疑它是否會恢復到原來的堅硬度。鱟由於生長速度慢,所以是一種不大能長大的動物,科學蜀仍不清楚確定幾年才能生長成成體。大概認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體;雌的脱16次皮,於第14年成成體。 [6] 

圓尾蠍鱟食性

選擇性底棲食性動物,主要以昆蟲幼蟲、小魚、寡毛類、小蟹和薄殼雙殼類為食。它們沒有下顎,用腿上的剛毛磨碎食物,然後用螯肢將食物放入口中。攝入的食物然後進入表皮襯裏的食道,然後進入胃腺。 胃腺由“嗉囊”和“砂囊”組成。嗉囊可以膨脹以適應攝入的食物,而砂囊則將食物磨成“漿”。研究發現,圓尾蠍鱟對昆蟲幼蟲的偏好超過了其他食物。 [6] 

圓尾蠍鱟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 [2]  [5] 

圓尾蠍鱟繁殖方式

圓尾蠍鱟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腸的兩側,直延伸到腹部,經一對短的生殖導管以生殖孔開口在生殖厴板下。每年夏季為繁殖季節,鱟從深海游到近海潮間帶的沙灘上,雌雄聚集在潮間帶,由雌鱟扒沙作窩。雄性以腳須抱住雌性,雌性以附肢挖坑產卵時,雄性排精在卵上,行體外受精。產卵後雌雄分開。 [7] 
春季,圓尾蠍鱟從較深的水域遷徙到較淺的泥濘區域。築巢通常遵循滿月和新月漲潮的週期。在交配期間,雄性會在產卵前使用改良的前體附肢長時間跟隨並緊貼其潛在配偶的背部。產卵密度低且性別比例為1:1的鱟物種。圓尾蠍鱟,是一雄一雌制的。此外,雌性不選擇自己的配偶。雄性通過視覺和化學感受信號找到它們的雌性伴侶。一旦找到配偶,雌性就會挖一個洞併產卵,而雄性則在外部給它們施精。產卵後,雄性和雌性返回海洋,卵自行發育。它們的卵很大,幾周後,卵孵化成成蟲的微型版本。 [6] 
新加坡的圓尾蠍鱟在8月至翌年4月繁殖。每次蜕殼時,幼鱟會長得大約33%,從2釐米長到成年體型大約需要5 次蜕殼。 [6] 

圓尾蠍鱟保護現狀

圓尾蠍鱟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6年ver 3.1——數據缺乏(DD)。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圓尾蠍鱟種羣現狀

圓尾蠍鱟生長週期很長,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鱟資源已經急劇減少。由於填海造地、灘塗開發等原因(因為鱟很挑地方生長)鱟失去了賴以生息的淺海沙灘。鱟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所以無法逃脱被濫捕濫殺的命運,面臨着滅絕性的災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