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螯肢亞門

鎖定
螯肢亞門是一類主要的節肢動物,其下包括鱟、蠍子蜘蛛。它們可能是於寒武紀演化自海生動物
中文學名
螯肢亞門
拉丁學名
Chelicerat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螯肢亞門
屬    性
節肢動物
拼    音
áo zhī yà mēn
種    類
古生物

螯肢亞門形態特徵

身體較大,分為頭胸部和腹部 [1]  。前者由口前一體節和口後六個體節組成,後者大約分12個體節。在口前有一對3一4節的附肢,叫螯肢( chelicera,複數 chelicerae),末節為( chela,複數 chelae)。具螯肢而無觸角,是本亞門主要特徵。口後第一對附肢為腳須( pedipalp),主要是爬行,兼有執操、感覺和咀嚼功用。口後另外四對附肢是步足,寒武紀至現代。海生或陸生。用鰓、書鰓或用書肺、氣管呼吸 [1] 

螯肢亞門分類介紹

螯肢亞門肢口綱

肢口綱(Merostomata)為海產動物,水生,以書鰓呼吸,頭胸部有附肢6對,第1對附肢為螯肢。現存種類的腹部也不分節,有1條劍尾。排泄器官是基節腺。發育中要經過一個海棲的i葉蟲幼蟲期 [2] 
身體由頭胸部和腹部組成。末端體節伸出劍尾。由於胸部螯肢後的五對附肢的基部包圍口部,形成咀嚼面,故得名“肢口”綱。其著名代表是劍尾亞綱(Xiphosura)的Limulus(鱟)和板足鱟亞綱(Eurypterida)中志留紀的Eurypterus(板足鱟
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的節肢動物,絕大多數種類繁盛於寒武紀及奧陶紀,到古生代末期逐漸消失。可分為兩個亞綱:板足鱟亞綱(Eurypterida)全部是滅絕種類,最大的翼鱟(Pterygotus)可長達3m,是節肢動物中最大的種類。頭胸甲較小,腹部分節,前7節組成前腹部,具附肢,後5節組成後腹部,無附肢,具尾劍,因最後一對步足呈板狀故名板足鱟,用以游泳。腹部有6對書鰓。化石種類表明它們已開始侵入淡水及陸地,例如板足鱟(Eurypterus)。劍尾亞綱(Xiphosura)現存的僅1科3屬5種,統稱鱟類(Limulacea)。其中美洲鱟屬(Limulus)主要分佈在北大西洋沿岸,東方鱟屬(Tachypleus)和蠍鱟屬(Carcinoscorpius)主要分佈在東南亞沿海。我國僅產,三刺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也稱中國鱟,見於福建、廣東沿海。鱟主要生活在淺海沙質海底,體長可達60cm,體表覆蓋有幾丁質外骨骼,呈黑褐色。頭胸部具發達的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稱為馬蹄蟹(horseshoe crabs)。甲的背面隱約可見三條縱嵴,中嵴前端兩側有一對單眼,側嵴外側各有一複眼。頭胸部腹**有6對附肢圍在口外。第一對為螯肢,短小,僅由3節組成,末端呈鉗狀。其餘5對附肢均由7節組成,統稱步足。其中第二對(腳須)的末端在雄性變為鈎狀,用以抱握雌體。步 足中的前4對末端均呈鉗狀,近端基節的內側有長刺用以咀嚼食物,故稱顎肢。最後一對步足末端不呈鉗狀,但有幾個突刺呈耙狀,用以掘沙或清除附 着物。最後一對步足之後有一對唇瓣(chilaria),其內側也有刺,被認為 是退化的第七體節附肢的基節。腹部體節癒合,形成一六角形的腹甲,腹甲後端為尾劍(telson)。腹甲背面靠中線處有6對小穴,是內部肌肉附着處。腹甲側緣各有一列(一般6個)可動的短刺。腹部亦有6對附肢。其中第一對左右癒合成板狀,其下方有生殖孔故稱生殖厴(genital operculum),蓋在其他附肢之上。其餘5對附肢改變成書鰓,每對附肢亦左右癒合呈薄板狀,板的下表面體壁向外摺疊成上百個薄片(lamellae),如書頁狀排列,用以擴大表面積並進行氣體交換,故稱書鰓。由書鰓的運動可激起水流通過,以行呼吸。 尾劍細長呈三梭形,與腹部有關節相連,用以支撐身體,特別是在背腹翻轉時。鱟類主要為肉食性動物,取食環節、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取食海底藻類。取食時用螯肢將食物送到口部,用顎肢的基節磨擦、咀嚼後再送入口內。口後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質齒 可研磨食物,經瓣膜後進入中腸。其前端膨大處為胃,有1~2對發達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達頭胸部及腹部,並有肝管開口到胃的兩側。肝盲囊是食物化學消化及吸收的場所。中腸後為直腸,以肛門開口在腹部末端、尾劍之前的腹面。循環系統為開放式。消化道背面有一管狀心臟,位於圍心竇中,具8對心孔,血管發達,向前有3個前動脈,兩側有4對側動脈。動脈分支進入組織後,在腹面形成兩個大的腹血竇。血液由腹血竇流入書鰓,經氣體交換後 再經圍心竇、心孔流回心臟。血液中含有血青素及一種變形細胞,這種變形 細胞具有很強的凝血功能。排泄器官為四對基節腺,位於磨胃的兩側,由腺體收集的代謝廢物送入一共同的囊中,再經排泄管、膀胱、排泄孔開口在最後一對步 足的基部,基節腺也兼有水分調節作用。鱟的神經系統呈鏈狀,但癒合在一起。頭胸部的神經節癒合成一團,圍繞着食道,稱為腦,可分為前腦與後腦。頭胸部附肢均由腦支配。腦後為神經索及五個神經節,支配腹部附肢。鱟的單眼也具有角膜、晶體及視網膜細 胞,複眼中的小眼數目少且排列稀鬆,色素存在但不形成可動屏幕,雖然可看到物體的移動,但由於小眼數目過少很難成像。因此,鱟的複眼常作為光 刺激與軸突傳導的神經生理研究的材料。頭甲前端腹面還有化學感受器。鱟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腸的兩側,直延伸到腹部,經一對短的生殖導管以生殖孔開口在生殖厴板下。每年夏季為繁殖季節,雌雄 聚集在潮間帶,雄性以腳須抱住雌性,雌性以附肢挖坑產卵時,雄性排精在卵上,行體外受精。每穴可產卵200~300粒,產卵後雌雄分開。卵為中黃卵,但為完全卵裂,發育中經過三葉幼蟲階段(trilobite larva)。此發育階段因相似於三葉蟲而得名。剛孵化的幼蟲尾劍不突出,僅兩對書鰓,經13~14齡連續蜕皮後發育成成體,性成熟在第三年。

螯肢亞門蛛形綱

(Arachnida)
螯肢亞門動物
螯肢亞門動物(3張)
身體分頭胸和腹部兩部分。頭胸部具單眼數對,無複眼。呼吸器官司有書肺或氣管,或兩者同時存在。雌雄異體。大部分肉食,也有一些是植食的。絕大多數為陸生,少數為水生,營自由生活。志留紀至現代。
其中蠍目Scorpionida是本綱最古老的代表,但古代蠍類常與海生動物化石伴生在一起,説明它們可能生活在海水中。另外還有蜘蛛類(araneids)。
種類在節肢動物門中僅次於昆蟲綱,大約有60000多種,包括常見的 蜘蛛、蠍子、蜱、蟎等。蛛形綱也是很古老的一類,最早的化石可追溯到志留紀。到石炭紀時各種蛛形類均已出現。從化石的研究知道,早期的蛛形綱動物是水生的,志留紀發現的蠍化石就是在水中生活。陸生種類出現 在泥盆紀,現存的蛛形類除了少數為次生性水生生活外均為陸生。蛛形綱與肢口綱 還保持着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身體也分為頭胸部與腹部,沒有觸角,頭胸部 也具有6對相同的附肢,在原始的種類中身體分節明顯,甚至相似於板足鱟,腹部可分為前腹部與後腹部,但高等的種類體節癒合,前、後腹部亦癒合,甚至有的種類頭胸部與腹部也完全癒合,相應的神經系統也隨身體的分節與 癒合情況而變動。但由於蛛形綱已由水中進入陸地生活,結果在形態及生理 上產生了相應地有趣的改變。例如體壁的上表皮中出現了蠟質層以防體內水 分的蒸發。出現了兩套呼吸系統及排泄系統,即水生肢口類所具有的書鰓在蛛形綱內陷後變成了書肺,同時還出現了陸生節肢動物所特有的氣管。排泄器官既有肢口綱一樣的基節腺,又有陸生種類所特有的馬氏管。另外還出現了一些陸生的防衞及攻擊器官,如毒腺及絲腺。生殖系統中也出現了適應陸 地生活的交配器官及精子傳遞的結構。多數學者認為蛛形綱可分為10個目,即:蠍目(Scorpiones)約800種;擬蠍目(Pseudoscorpiones)約2000種;避日目(Solifugae)約800種;鞭蠍目(Palpigradi)約50種;尾蠍目(Uropygi)約80種;無鞭目(Amblypygi)約60 種;蜘蛛目(Araneae)約32000種;節腹目(Ricinulei)45種;盲蛛目(Opiliones)約3200種;蜱蟎目(Acarina)約25000種。

螯肢亞門海蜘蛛綱

也稱為堅殖腺綱(Pycnogonida),是一類海產小型動物,由於形態相似於蜘蛛而得名,大約有500種左右,分佈在所有的海洋中,但在南、北極冷水中更普遍。生活在潮間帶到幾千米的深水,常與苔蘚動物、水螅羣體及海綿動物在一起。體長一般在10mm之內,深海的可達60mm。體淡褐色,具有明顯的體節,身體短小,由頭及軀幹組成。頭部前端向前 伸出一圓柱形的吻,頭後為一細窄的頸部,其背面有4個眼集合在一起。軀 幹部由4~6節組成,第一節常與頭部合併,每個體節向兩側伸出一突起並與附肢構成關節。體節的末端常有一短小的腹部,肛門開口在其末端。頭部包括三對附肢,一對螯肢,一對須節及一對攜卵肢(ovigerous legs)。螯肢短小,由1~3節組成,與蛛形綱的螯肢同源,附着在吻的兩側,其最後一節為可動的指,一些種螯肢不發達,甚至消失。須節由8~10節組成,具有許多感覺毛。攜卵肢是海蜘蛛特有的,用以清潔體表,雄性個體用以抱卵,雌性個體常消失。每個軀幹體節各有一對附肢,連接到側突上,由8節組成,極為細長,末節具爪,腹部無附肢。大多數海蜘蛛為海底底棲生活,以苔蘚、水螅等小型動物為食,或以藻 類及微生物為食。口後為咽、食道及腸,腸在每節形成側盲囊伸入到足的全長,再經直腸、肛門開口在體末端。具循環系統,由心室及血竇組成。沒有呼吸及排泄器官。神經系統為鏈狀,眼及感覺毛為其感官。雌雄異體,雄性個體有發達的攜卵肢可區別雌雄。生殖腺U形,位於消化道背面,也有分支進入步足內,生殖孔位於步足基節腹面,數目因種而異。雌性卵成熟後移到足內。產卵時雄性位於雌性腹面,體外受精。雄性收集產出的卵,並粘成團附在攜卵肢上,由雄性孵化,有幼蟲。幼蟲頭部具三對附肢,經多次蜕皮後變態成一幼小的成體。

螯肢亞門節肢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和蜈蚣等。在已知的100多萬種動物中,節肢動物佔85%以上。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天空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3] 
節肢動物身體可分為頭、胸、腹3部,或頭部與胸部癒合為頭胸部,或胸部與腹部癒合為軀幹部,每一體節上有一對附肢。體外覆蓋幾丁質外骨骼,附肢的關節可活動。生長過程中要定期蜕皮。循環系統為開管式。水生種類的呼吸器官為或書鰓,陸生的為氣管或書肺或兼有。神經系統為鏈狀神經系統,有各種感覺器官。多雌雄異體,生殖方式多樣,一般卵生。節肢動物可分為5亞門:三葉蟲亞門( Subphy lumTri lobitomorpha)、甲殼亞門( Subphylum Crustacea)、螯肢亞門( Subphylum Chelicerata)、多足亞門( Subphy lum Myriapoda)、六足亞門( Subphy lum Hexapoda) [3] 
參考資料
  • 1.    張永輅 劉冠邦 邊立曾,高等學校教材 古生物學 上冊,地質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74頁
  • 2.    李軍德,黃璐琦,曲曉波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上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第419頁
  • 3.    徐華林主編;李荔,鄧利副主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潮間帶動物圖譜,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8,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