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肢口綱

鎖定
肢口綱(學名:Merostomata)是一綱水生的螯肢亞門,其下包括了鱟及廣翅鱟。現存的肢口綱只有4個物種,但有大量主要屬於古新世化石物種。肢口綱是螯肢亞門唯一擁有複眼的,而蛛形綱則失去了節肢動物祖先發展完好的側前複眼。 [1] 
中文名
肢口綱
拉丁學名
Merostomat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亞    門
螯肢亞門(Chelicerata)
肢口綱
劍尾目
美洲鱟屬、鱟屬和蠍鱟屬
三刺鱟、東方鱟、中國鱟、日本鱟

肢口綱外形特徵

肢口綱動物
肢口綱動物(20張)
身體分前體部(頭胸部)和腹部,前體部被以頭胸甲,腹部最後有尾刺。頭胸甲有中央眼和成對的複眼(有時退化)。前體部有6對附肢,在口的周圍。第1對在口前,為螯肢,由3或4節構成,螯狀。步足5對,基節內側擴大為顎基。第7節(末胸節)具雛形附肢,稱為唇狀瓣。腹部體節癒合或分離,一般為5、6節或更多(13)節不等。腹肢6對,第1腹肢(在第8節上),為生殖厴,其下為生殖孔;其餘5對腹肢平扁,雙枝型,內肢小,外肢寬闊,後面具書狀鰓。消化器官有強大的嗉囊和腸盲囊。以小動物為食,雌雄異形
初孵化幼體為三葉幼體,形似三葉蟲 [1] 

肢口綱分類地位

本綱為殘遺動物,約有120化石種,現存種類不多,僅一目即劍尾目(Xiphosurida }、一科即鱟科(Limulidae ) ,3屬即美洲鱟屬(Limalus ),鱟屬(Tachypleus)和蠍鱟屬( Carcinoscorpius ),共4-5種,其中三刺鱉(東方鱉、中國鱟、日本鱟) ( Tachypleus triderttatus)分佈較廣,從南海東西兩側淺海開始,東側包括加里曼島北端與菲律濱羣島沿海,西側指越南沿海,向北順我國南海與東海,直達日本羣島西南淺海;我國浙江以南淺海都產。這種堂棕褐色,頭胸部寬約200mm,腹部側緣刺雌體前3個細長,後3個頗短;雄體6個都細長。雄體第二對步足無小鉗,末節為小鈎。 [1] 
一些學者傾向將肢口綱分拆成兩個綱,即板足鱟類及劍尾類。①廣鰭目。棲於淡水水域或海洋中,或水陸兩棲,板足鱟最大體長近3米,腹部前部有附肢,後部無附肢,全部為化石種。②劍尾目。為海產、底棲,大多數種已絕滅,現存3屬4種,被稱為活化石。常見種為中國鱟。這是由肢口綱被認為是並系羣,其中的劍尾類較為接近蛛形綱,組合成為Metastomata 或Cryptopneustida。不過這種分類並非受到廣泛接納。

肢口綱生活習性

本綱動物生活淺海海底,或爬行,或腹面向上仰泳,也可鑽人泥砂內。以蠕蟲和殼薄的螺蚌等為食;攝食時,先用步足的小鉗夾住食物,隨即轉送到領基之間嚼碎,最後借鰲肢送人口中。成體平時在離潮間帶數km或數10km外的較深處活動,到春夏之交的生殖季節,就遷入潮間帶交配,雄體爬在雌體背上,雙雙游泳。隨後雌體就在灘塗泥砂內掘穴,準備產卵;這時雄體守候在近旁。雌體多在新月或滿月之夜產卵,雄體隨即排精於卵上,使之受精。產卵洞穴分佈在海灣或河日大潮高潮線之下的寬廣海灘上,以便受精卵接受雨水的沖洗和烈日的照射。間接發育;受精卵約經數週,多在夜晚孵出三葉幼體(trilobite larva)。幼體長4 mm,十分近似三葉蟲的幼體,無尾劍,營浮游生活,利用體內儲存的卵黃為營養,不攝食外物,蜕皮一次後,變為二齡三葉幼體,出現較短的尾劍,並開始攝食,不久沉入水底,再蜕皮一次,便成幼宣。兩期三葉幼體經歷的時間不長,約一週左右。幼鱉隨後逐漸離開潮間帶而遷到較深的海域。約10年成熟,成體可存活數年。 [1] 

肢口綱分佈範圍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着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現生的四種鱟都生活于海洋中,成孤立分佈。
美洲鱟分佈於北美東海域,即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以南,墨西哥灣沿尤卡坦半島到美國的緬因州沿岸。也即北緯19度至45度的狹窄海域。
中國鱟在國內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沿海海域,其主要來源有湛江、北海、長樂、平潭等地。國外分佈於日本、菲律賓等地。
南方鱟,分佈於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圓尾鱟,分佈於印度、孟加拉。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廣西欽州、北海、海南儋州、臨高、澄邁、海口地區沿海也有分佈。 [1] 
參考資料
  • 1.    劉凌雲 鄭光美.普通動物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