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遊資

鎖定
國際遊資亦稱“熱幣”。在國際間頻繁流動,以追逐利率差額收益匯率變動收益,或追求安全保值、逃避資本管制為目的的短期資本。其特點是,流動性很強,轉移迅速頻繁,對市場的變化非常敏感。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期間,國際遊資曾大量出現,對一些國家的金融穩定造成極大危害。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貨幣體系發生危機期間,亦曾大量地在“軟貨幣”和“硬貨幣”之間從事外匯投機活動。國際遊資,是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衝擊各國經濟,加深資本主義貨幣信用危機的重要因素。 [1] 
中文名
國際遊資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fluid capital
別    名
國際投機資本
性    質
短期資本

國際遊資基本定義

國際遊資又可稱為國際投機資本,它是一種遊離於本國經濟實體之外,承擔高度風險,追求高額利潤主要在他國金融市場作短期投機的資本組合。
國際遊資,也叫熱幣熱錢(hot money)是指在國際間頻繁流動,以追逐短期匯率、利率、股票市場與其他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短期資本,是國際短期資本中最活躍的部分。

國際遊資性質

國際投資資本與國際投機資本共同組成國際資本。從兩者的資金來源上分析,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國際投資資本,哪些是國際投機資本。因為它們的來源構成大體相仿,此外當國際遊資的投機行為狀態還原到一般靜止狀態時,它仍是一般資本。所以對國際投資資本和國際投機資本的界定要依據它們的投資目的投資對象和操作手段上。

國際遊資投資目的

國際投機資本的投資目的相當明確,即絕大部分操作瞄準短期的高額利潤,這種高額利潤的可以高於社會平均利潤數倍或幾十倍。對一般國際投資資本來説,這種高額利潤是難以獲得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高額利潤是由短期操作形成震盪來造就的高幅度價差所構成,而一般的投資利潤則產生於緩和漸進,日積月累的收益。

國際遊資投資對象

國際投機資本往往選擇證券商品或金融衍生商品,諸如:匯率、股票、債券期貨期指期權等商品;而一般國際投資資本雖也涉足這些領域投資,但相當比例選擇產業作為投資主要方向。據有關資料分析,國際遊資基本上動用其80%的資金量用作為證券,匯率和金融衍生商品的投資,而極少涉足產業的投資。

國際遊資類型

國際遊資按投機性大小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一般的套匯、套利或證券投資資金,投機性不強。其持有人主要是各種基金、跨國公司、證券經營機構。其主體是發達國家的各種互助基主、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多數基金為盈利及分散風險需要將其資金的15%投放於國外,並將投放於國外市場資金的10%注入新興市場。另一種是投機性很強的資金,如美國的對沖基金,其規模較小。這種資金直接衝擊、操縱或壟斷一國的外匯和股票市場,造成市場大幅振盪,從中牟取暴利。

國際遊資經濟衝擊

國際遊資對一國經濟的衝擊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吸引——逃離型”。當一國經濟過熱時,為抑制通貨膨脹貨幣管理當局實行高利率,在匯率保持不變或波幅很小情況下,吸引大量國際遊資流入,從事套匯、套利投資活動,迫使其貨幣升值,引發外貿逆差。與此同時、證券價格與房地產價格也節節上升,形成“泡沫化’經濟。高估的市值和惡化的貿易形勢,使外匯市場產生貨幣貶值的心理預期,引發資本(包括國際遊資)外流,並使貨幣進一步貶值,形成惡性循環。貨幣貶值到一定程度,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的外資開始出逃,價格下跌,經濟泡沫破裂。另一種是“蓄意投機型”。當國際遊資發現某國匯市或證券市場上的獲利機會時,便綜合運用信貸期貨現貨等多種金融手段,調集大量資金,大肆進行投機活動,1992年對英鎊和里拉的衝擊是蓄意投機型的典型案例,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則是國際遊資兩種衝擊方式複合運用的結果。

國際遊資投資手段

國際投機資本通常採用短促、快速隱蔽,突然發動的手段來操作投資行為,人們很難確定某個時期內國際投機資本在某一領域投資的資金規模,時間和地點。而一般投資資本是不會採用這種投機手法,因為投資是個緩慢、持續、累計的過程。在高新科技和先進的通訊設備的介入下,國際投機資本頻繁、快速、突然的移動變得更加變幻莫測,它傾刻之間從一個國家轉移至另一個國家往往成為現代金融動盪的重要原因。

國際遊資市場作用

首先,國際遊資的操作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交易理念。從驚心動魄的港元保衞戰中大家可能已經領略到國際投機資本"全面出擊,交叉進攻"策略的風采。國際遊資往往能夠全局性地觀察金融市場,把其中各子市場的變化和相互影響一一洞悉,然後形成一個資金投入的系統工程,以期順勢而為。這有別於一般投資者慣用的"逢低吸納,遇高派發"的操作手法。例如索羅斯們為了擾亂香港金融市場,大肆牟利,首先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售港元,吸納美元。因為他們預料為了維護聯繫匯率制穩定,香港金管局必定會提高港元存款利率。而市場利率與證券價格反向變動,利率上升,必然導致證券價格下降,股指下跌,此時在股指期貨上建立空頭倉位就能謀取利益。因此,他們在外匯市場拋售港元同時,又大量沽空恆指期貨。這種操作手法顯然已不同於我們習慣的單邊操作思路。雖然這場準備充分的金融戰爭以索羅斯告負收場,但是這種"綜合考慮、整體投入"的操作無疑是一種新的投資理念,有助於促進金融市場的整體化發展。
第二,國際遊資的劇烈流動活躍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因為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和作用,整個金融市場會變得十分平淡與沉悶。市場交易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導致交易的停滯,因此,主動進取的投機資本的存在為市場製造了活躍氣氛,也促使買賣交易順暢完成。
第三,國際遊資的鉅額交易促進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繁榮。在定義國際遊資時,我們説它的主要戰場在金融衍生商品市場。因為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這與國際遊資的投資偏好一致。像我們熟悉的國債期貨、股指期貨都是金融衍生產品,也都是國際遊資喜好的投資對象。應該説,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是為投資者保值服務的,但是,若沒有投機資本的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也不會發展到今天的活躍程度,對平衡匯率波動和利率波動的積極作用也不會如此顯著。
第四,國際遊資的日益壯大要求國際金融體系作出相應改革。國際遊資的流動是一種純市場性的行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它的融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國際金融的衝擊也越來越大。

國際遊資危害性

對國際遊資的危害性要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①由國際遊資衝擊引起的金融危機給所在國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經濟增長率普遍下降,失業和通貨膨脹上升。
②凡因國際遊資衝擊而引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其自身經濟均存在問題,特別是其金融系統均無力承受外資大量撤離引起的房地產、股市和匯市大幅下挫。

國際遊資負面作用

國際遊資過度投機導致證券投資功能異化。國際遊資一般是鉅額資本的組合,通常以各類投資基金的名義出現。他們的規模之大,很輕而易舉就能引發一國證券市場的劇烈震盪。尤其當國際遊資進行過度投機操作時,它們對證券投資功能異化的不利影響更加明顯。國際炒家為了追求利潤的極大化,不惜耗費巨資破壞相關市場的平衡機制,使之朝有利於投機的方向傾斜。而這種過度投機的操作方式最終將市場引入背離經濟發展的運行軌道,並最終給金融危機的爆發留下隱患。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國際遊資的過度投機誤導國際資本配置,破壞實質經濟發展。國際資本的過度投機,會將大量資本投入於缺乏相應資源配置的市場,例如國際炒家們投資房地產,可以脱離實際地把價格哄抬到很高,在這個高企的價格背後,卻沒有實質性的、興旺的房地產業作為支撐。實質經濟無實質的發展,從而給一國造成虛假的繁榮。當國際遊資獲利退出後,留下的卻是大堆的泡沫,如果一國的金融機制非常脆弱,那麼危機的發生在所難免。
第二,國際遊資過度投機違背貨幣流通規律,破壞國際收支平衡貨幣流通應以商品或勞務的流通為基礎,購入商品,資本流出,賣出商品則資本流入。但是國際遊資的過度投機往往短促而又急速,加之數額巨大,使得該國短期資本流動變化無常,貨幣收支項目平衡機制嚴重失調,政府的控制難度增加。
第三,國際遊資過度投機制造市場虛假繁榮,破壞價格均衡機制。價格與貨幣的內在關係可以簡單表示成貨幣數量增加,商品價格上升;貨幣數量減少,商品價格下跌。但是,由國際投機資本造成的價格上揚並不遵循這個規律。就向我們前面講的房地產投資的例子,因為投機家們要牟利,因此他們不顧一切地投入鉅額資金推高房產價格,當該國的居民普遍認為經濟回暖價格上揚而進入市場投資時,恰恰是炒家們絕佳的出貨時機。一旦國際遊資得手攜利退出,房地產市場泡沫瓦解,價格立刻下降,由此會引發一系列連鎖的負面效應。
第四,國際遊資的過度投機還會引起外匯市場價格波動,破壞外匯市場穩定。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當中,象索羅斯在香港、泰國、印尼的大舉進攻都是從破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制度開始的,它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該國匯率制度震盪,從中利用匯率商品獲取利潤。這場衝擊使得這些市場外匯儲備大量流失,外匯兑換比例嚴重失控,最終造成貨幣大規模貶值,直接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構成威脅。

國際遊資正面效應

國際遊資承擔投資風險

國際遊資存在的目的就是投機。在經濟學上,投機是一箇中性詞,沒有任何貶義。投機者自願承擔風險,以期望獲取盈利,在這一行動過程中消除套期保值者的風險。在一個經濟大環境中,風險總是隻能轉移而無法消除的, [2]  如果説套期保值者是投資者,那麼承擔他們轉移的風險的,就是投機者。具體到國際貿易中,就是由國際遊資承擔了國際投資者的風險。

國際遊資發現價格

國際遊資的強大投機性,使得其密切關注全球各國的外匯、股指、利率等等信息。一旦發現有失衡的地方,比如便大舉湧入。以匯率為例,當一國貨幣匯率偏低時,他們大量買進;偏高時,大量做空。這樣可以在不斷的大量的投機活動中,為自己贏得風險利潤,同時也給匯率“發現”一個合理的“價格”。
參考資料